王大鵬 趙娜(沈陽藥科大學體育部 遼寧沈陽 110016)
普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與體育促進研究①
王大鵬趙娜
(沈陽藥科大學體育部遼寧沈陽110016)
摘 要:結合體育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知識,采用SCL-90作為測量工具,對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研究,探討體育鍛煉與學生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分析學校體育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促進作用以及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途徑與方法,旨在為提高普通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參考。結論:普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低于全國青年常模;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略低于男大學生;中等運動強度,持續時間在45 min以上,集體和韻律類運動項目的體育運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的積極效果較好;體育運動對學生認知發展、情緒體驗、意志品質和人際交往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科學研究表明,心理健康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廣泛的意義,它是學生個性心理和性格培養全面發展的基礎。學生的各項能力和素質的發展都是要求具備特定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心理和強健的體質對學生一很重要,會對他們現有以及今后的學習、生活、工作等各個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當下在網絡信息化社會的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氛圍下,擁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狀態顯得尤為重要,如何讓學生調節、保持一種健康積極的心理狀態逐漸成為教育研究者們日益關注的焦點。本文旨在研究普通高校本科生心理健康狀況,并與全國常模進行分析比較,探討體育鍛煉與學生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及促進作用,為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借鑒與參考。
表1 普通高校學生SCL-90各因子分與全國常模(青年組)的比較(M±S)
注:M—平均數;S—標準差;*—P<0.05;**—P<0.01。
1.1研究對象
采取整群分層抽樣的方法分別選取沈陽藥科大學大一、大二、大三年級的學生各200人,共600人(其中女生351人,男生249人)為研究對象。
1.2研究工具
使用國內外學者廣泛使用的Symptom check list-90量表(SCL-90),即癥狀自評量表[1],采用1~5級評分。SCL-90分成10個因子,共90道題目,分別代表不同類型的癥狀(強迫癥狀、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抑郁、恐怖、敵對、偏執、精神病性及附加項目)。每個條目依次按“無、較輕、中等、較重、嚴重”五級來回答,評
分對應為1、2、3、4、5。
1.3研究方法
1.3.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學術期刊網、中國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查閱與該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并閱讀社會學、心理學等相關專著書籍,為本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3.2問卷調查法
規定統一指導語,對3個年級學生發放問卷量表600份,回收問卷578份,回收率為96%,其中有效問卷553,有效回收率為92%。
1.3.3數理統計法
采用Excel 2007和Spss17.0 for Windows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2.1普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
2.1.1普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與全國常模(青年組)的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在SCL-90各因子對比之下普通高校學生的均分都比全國青年常模高,尤其在強迫癥狀、精神病性、焦慮、抑郁、偏執、恐怖等項目上有著顯著的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和P<0.01),顯示出普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元的,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其中學習方式與以往發生的改變、新的生活環境,大學生活理想與現實的差距,緊張激烈的競爭壓力,考研和就業的現實選擇困境等等,使他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突顯出眾多的困惑與矛盾,這些都可能是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客觀原因。而構成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觀原因是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自身的心理發展水平,如人生信念、自我定位、職業期望專業理想等認知矛盾[2],這些方面特別容易使他們在大學生活中體驗到較強的抑郁、焦慮和挫折感、失落感等負面情緒,如不及時積極地進行心理咨詢和疏導,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導致心理障礙的產生。另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家庭教育的滲透和影響。對中國的教育實際情況進行觀察,不難發現長久以來無數家長的教育觀念都只停留在重視智力教育,忽視心理教育和個性人格的培育,使得學生在早期社會化的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對心理健康發展不利的個性特征,如敏感多疑、自卑易怒、焦慮、膽小謹慎、抑郁、偏執等,這直接導致他們不能很好地適應大學生活,以及不能解決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其他心理健康問題[3]如果對這些問題不及時疏導、調節,對學生極易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影響以后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2.1.2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結果比較
從表2可知,除敵對因子外,女大學生在其他各項因子上的均分均比男大學生高,且在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恐怖、抑郁、精神病性等項目上存在顯著差異,由此可以看出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比男大學生要低。
分析原因,男女個性差異以及就業競爭壓力、傳統觀念等對女大學生的不公正待遇等因素造成的。女性心理相比男性較為敏感、脆弱,適應能力和自主能力稍差,妒忌心理及依賴傾向較強,情感比較細膩豐富,情緒比較起伏多變,容易導致人際關系緊張;而男生相對而言較為堅強、粗獷,承受挫折能力較強。女生在社會結構中無論從社會安全范疇還是從就業競爭方面,都屬于弱勢群體,因此她們不像男生那樣采取一些較為強烈的手段來充分宣泄壓力,而更易將這些壓力日漸累積,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
2.2學校體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2.2.1不同強度、不同持續時間、不同類別體育鍛煉對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
體育運動強度不同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的效果是有差別的,運動量過大的體育鍛煉會造成學生過度疲勞、虛弱以及反感、厭倦,降低學生的情緒體驗,很難養成良好的規律性的體育鍛煉習慣,不易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持久性改變,而運動強度過小往往起不到改善心理健康的效果,因此,對于學生來說中等強度或中等運動量的體育鍛煉是最佳的選擇。參加運動的持續時間也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一般來說45~60 min和1 h以上的相對時間較長的體育鍛煉會對心理健康產生積極有效的效果,而時間過短的體育鍛煉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另外,不同類型的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產生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研究發現集體類運動項目(如籃球、足球、排球、壘球等)對心理健康的提高有較為明顯的效果,而個體類運動項目(如體操、田徑類等)所發揮的促進作用相對要差一些,但瑜伽、健美操、體育舞蹈等配合音樂的韻律類運動項目所產生的心理健康效果最好。
2.2.2體育對學生認知的影響
認知能力是學生心理發展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能。理論上,認知是個體認識客觀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動,是感覺、知覺、想象、記憶、思維等認知活動按照一定的關系組成一定的功能系統,進而實現對個體認識活動的調節作用。在個體與環境的作用過程中,個體認知的功能系統不斷發展,趨于完善。體育運動以其獨特的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過程,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并有目的感知、觀察、判斷、記憶和思維正在進行的活動內容,提高認知能力。經常進行體育運動可以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的轉換和協調作用,使運動中樞神經得到興奮,使與學習有關的中樞神經得到休息,消
除腦力工作的疲勞,從而起到改善、調節的作用,促進學生感知能力、思維反應性和靈活性的發展。
2.2.3體育對學生情緒的調節
良好的情緒和情感體驗是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影響的重要指標,有研究顯示60%以上的人們在參加體育運動時心理會感到愉悅和滿足。對于本科學生來說,專業課學習任務較為繁重,考研就業壓力大,人際交往減少,學生往往會感到精神壓抑、緊張、苦悶,在學習、生活中經常表現出焦慮甚至抑郁等不良心理反應。體育運動可以提供給學生獨特的情緒和情感體驗,培養學生豐富、積極的情感和主體意識,陶冶情操,消除緊張情緒,發泄潛在的沖動意識,化解苦悶和空虛,加強交往和團隊合作體驗。另外通過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學生在有能力完成規定任務的同時提升自信心,加強自我肯定,感受流暢的情緒體驗,使不良心理情緒得到合理的宣泄,消除心理疲勞,從而促進心理健康。
2.2.4體育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
體育運動與學生的意志品質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學校體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勇敢頑強、吃苦耐勞、克服困難、堅忍不拔的優良作風。由于體育運動的特殊性,在練習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疲勞、酸痛、恐懼、失敗的考驗,對于失敗不輕言放棄,對于成功不驕傲、不炫耀,這都是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需要勇敢面對,接受挑戰的現實,相反而不是選擇放棄和逃避。在體育運動中,突破困難、戰勝自我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堅強意志品質的過程,學生也需要通過體育運動來不斷磨練自己,加強自身拼搏、進取的精神,提高適應社會瞬息萬變的能力和堅強的意志品質。
2.2.5體育對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的調節
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是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技能,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項重要標準。學生在面對競爭激烈的學習、考研、就業壓力時,經常會出現孤獨、壓抑、人際關系淡漠等復雜心理狀態,缺乏人與人之間的熱情交流和相互協作的情感體驗,而體育運動會給學生提供一個寬廣、平等的合作舞臺,它以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吸引學生積極加入,以集體活動的凝聚力加強學生的團隊協作,使學生在情感上得到熱情洋溢、淋漓盡致的交流與溝通,消除彼此間的冷漠與隔閡,更直接、更融洽地進行接觸、合作、對抗,理智地判斷與認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取舍。在高校的體育教學中,就是要利用體育運動的這一優勢,積極組織學生進行團隊競賽和合作,增加學生之間的交往,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際關系,培養適應集體、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
(1)普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低于全國青年常模,主要表現在強迫癥狀、抑郁、焦慮、偏執、恐怖及精神病性等項目上。
(2)女大學生較男大學生相比心理健康狀況略低,表現在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恐怖及精神病性等方面。
(3)中等運動強度,持續時間在45分鐘以上,集體和韻律類運動項目的體育運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的積極效果較好。
(4)體育運動對學生認知發展、情緒體驗、意志品質和人際交往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可采取不同運動內容和活動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1-35.
[2]魏俊彪.河南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及對策[J].醫學與社會,2001,14(6):44-46.
[3]盧勤,彭丹.成都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研及干預對策研究[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1(5):1-4.
[4]陳莉莉.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現狀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0.
[5]駱映.學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作用的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05,9(3):58-61.
關鍵詞:普通高校心理健康體育促進SCL-90
Universit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tatus and Sports Promote Research
Wang DapengZhao Na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16,China)
Abstract:Combined with sports study,psychology and pedagogy knowledge,the SCL-90 as a measurement tool,to investigate the mental health of undergraduates in comm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 and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o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moting effect,to find ways to improv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in comm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nclusion:?university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 lower than the national youth norm;femal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 slightly lower than male college students;moderate exercise intensity,duration in 45 minutes or more,the collective and rhythm sport is better and takes positive effect on students' mental health;Sport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student’s cognition development,emotional experience,will quality,and interpersonal aspects.
Key Words:Universities;Mental Health;Sports Promote;SCL-90
作者簡介:①王大鵬(1979,10—),遼寧遼陽人,畢業于東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院,體育社會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心理。
中圖分類號:G804.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6(b)-02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