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秋波
(四川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編輯部 四川成都 610066)
農業科技推廣研究述評
鐘秋波
(四川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編輯部 四川成都 610066)
國外學者關于農業科技推廣的研究在理論和實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為國內學者開展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國內學者對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對外國農業科技推廣的經驗介紹、中國農業科技推廣的現狀、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創新等方面,形成了不少有價值的研究結論和對策建議。本文通過對現有研究成果的述評,了解我國農業科技推廣研究的現狀和特征,進而把握研究的趨勢和方向。
農業科技推廣;現狀;創新;保障機制
國外最早出現的研究農業科技推廣的成果是在美國,但早期的研究較為分散,學術性和系統性不強。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后理論研究不斷發展,以1949年剴爾塞(Lincoln David Kelsoy)和漢爾(Cannon Chiles Heame)合著的《合作農業推廣工作》(Cooperative Extension Work)為代表。20世紀70年代以后,國外學術界更加重視實證方面的研究,研究領域也不斷擴大。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外學者從微觀和定量的方法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眾多研究成果。
關于農業推廣作用的研究,多數學者的研究表明農業推廣活動對產出有重要影響。如,James K.Scott[1]通過調查發現:推廣項目能夠降低成本,提高農業技術傳播速率和范圍,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Ramatu[2]對影響加納糧食作物品種采用的因素分析表明:推廣活動對生產成本節約、農戶技術采用以及技術轉化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Sally & David(2004)指出農業科技推廣活動能夠提高生產率和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
關于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研究,美國學者 Shiriey Woed在其專著中對美國農業高校“教學、科研、推廣”體系進行了詳細闡述。日本學者速水佑次郎和美國學者弗農·拉旦認為,農業科技推廣改革只強調一種單一的模式多數會失敗。Van Crowder L & Anderson J[3]強調必須把研究、推廣和教育視為整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一部分。Abrham Blulm(1997)指出擁有廣泛影響的推廣體系是以研究和推廣的密切合作為特征的。
關于政府投資的研究, Robert P Bentz(1995)從融資方面對農業科技推廣進行研究,認為推廣機構的投資機制會影響推廣機構的決策,建議建立多渠道的融資機制。Delgado(1995)建議國家將農業推廣投資進行分類,按投資類型運用資金。 Lerman (2004)認為發展中國家政府應該是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經費的主要來源。
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農業科技推廣機構改革成為研究的熱點。Charles R Wise(1990)指出公共農業推廣部門的職責并沒有消失,農業推廣服務私有化并不是一種簡單的戰略。J Kidd, wiliam M.Lamers (2000)認為無論推廣機構采取私營化還是公營化方式運營,問題的焦點應在如何提高推廣服務效率上。Chapman & Tripp(2003)認為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公共財政對農業科技推廣的支持是必要的,推廣機構的私營化改革將會是充滿-系列困難的實驗。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對農業科技推廣中的其他問題進行了研究,如Zijp W對推廣體制改革以及如何促進農業推廣服務組織發展進行多元化研究;埃弗·羅杰斯(1982)對美國農業技術推廣模式成功經驗進行總結;Christoplos Lan(1996)對多元化推廣的方法和模式進行研究 ; Warner Mildred E & Hinrichs Claire(1998)對推廣方式和推廣效率進行研究,等等。
我國對農業科技推廣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而對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改革的研究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開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后,研究者們對農業科技推廣的各因素分析表示了極大關注,我國農業科技推廣的理論研究進入了百花齊放的時期。近年來,學術界就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進行了大量研究,在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體系建設的對策及體系保障機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
(一)關于國外農業推廣體制的研究
對國外農業推廣體制的研究,國內學者主要是從宏觀角度把握,研究集中在外國科技推廣模式、推廣具體措施以及經驗啟示等方面。如張改清,安杰,余學軍等對美國農業科技推廣體制作了有益的探索[4-6]。李君霞,張錦霞對美國、日本農業科技推廣體制進行研究,概括國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運行機制方面的成功經驗[7]。 徐寧論述了印度“第二次綠色革命”[8],萬寶瑞對印度農業科研和推廣體制的運行模式、資金來源等進行了詳盡闡述,指出印度農業科技體制的主要經驗是:明確政府在農業科技發展中的主導地位,注重農業科研、教育和推廣的緊密結合,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的農業科研任務,重視和鼓勵私營部門參與[9]。另外,還有部分學者對日本農協和韓國農業農村立法問題進行了研究,如陳良玉《日本的農業推廣體系》,池明學《日本農協組織的作用及其對我們的啟示》,劉淑云《日本農協制度的經驗與啟示》等;姜愛林認為韓國正是依靠作為農業憲法的《農業基本法》以及“農村現代化、農業組織、農業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法令, 確保了農業生產各方面、各環節都有法可依, 真正使韓國走上了以法治農、依法管村的良性發展道路[10]。
(二)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制現狀研究
關于農業科技推廣管理體制,諸多學者認為我國農業推廣存在多頭管理、職能不清、激勵約束機制缺失等管理體制問題。林豪森[11],米曉[12]指出當前政府直接領導下的農業推廣在管理體系方面存在著條塊分割、多頭管理、機構重復等問題,難以發揮整體效益。在同一單位中幾種不同類型的職能交叉,導致管理體制不順,職能發揮不平衡[13]。復雜的農業科技推廣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技服務體系的穩定和發展[14]。
關于農業科技推廣的運行機制,周曙東等[14]認為,農業科技推廣的運行機制問題是影響農業科技推廣效果的瓶頸。我國農業科研、教育、推廣相分離,各自為政,缺乏合力,研究和應用推廣相脫節,科研、推廣、教育割裂現象明顯(管叔琪[15],張玉珍[16])。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缺乏有序的組織和正常的聯系與溝通[17]。王芬[18],姜太碧[19]指出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制的運行效率低,究其原因是科研、推廣、運用三者之間的內在的邏輯順序被人為地擾亂了,不能有效調動教學、科研等各方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關于農業科技推廣的資金投入,多數學者認為,農業科技推廣投資強度偏低,農技推廣事業費不足成為農業技術推廣活動的主要限制因素。一方面,我國農業科技推廣資金投入不足,投資結構不合理,制約著農技推廣的力度[20]。由于經費不足,目前許多基層農業科技推廣站處于“有錢養兵,無錢打仗”境地(周新莊[21],張萍[22],呂雁琴[23],崔曉卉[17])。另一方面,因為推廣經費嚴重缺乏的原因,許多基層農技推廣站設施陳舊,推廣手段落后,工作難以開展(管叔琪[15],何傳新[24],林豪森[11])。
關于農業科技推廣隊伍,推廣隊伍結構不合理、專業素質較差、推廣隊伍積極性不高是諸多學者普遍認同的。何傳新[24]認為農業科技推廣隊伍結構不合理,缺乏總體膨脹能力。米曉[12], 張玉珍[16],林豪森[11]指出我國目前農業推廣人員的知識結構不合理;農業推廣隊伍不穩,鄉鎮科技人員流失嚴重。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13]調查發現,現有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人員數量龐大,專業素質較差。周新莊[21],呂雁琴[23]指出我國農業制度對農業科技進步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農業技術推廣隊伍積極性不高,影響農技推廣效率。管叔琪[15]認為農技推廣人員業績評價標準缺乏,待遇偏低,農技社會化服務難以開展。
關于推廣方式,長期以來我國農業推廣主要采取自上而下逐級下達行政命令的方式,農業推廣形式單一,手段落后[11]。農業技術推廣系統的運作模式沒有擺脫計劃經濟時代下的行政強制性推廣,上級推廣部門對下級推廣部門進行行政命令式技術指導,對農業科技進步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農業技術推廣機制不活[22]。張玉珍[16]認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網絡也要進行相應的創新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三)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創新研究
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經過30年的改革與探索,基層推廣組織現已形成多元化的雛形。建立以政府為主導、非政府推廣機構積極參與的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應是今后發展的方向[17]。應將農業科技推廣的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相分離[25],改革傳統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構建農業教育、科研、推廣相結合,企業和中介組織參與的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14]。
國內眾多學者對建立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的運行機制進行積極探索。建議改革現行的農業教育、科研與推廣相互分離、各自為政的體制,促進農業教育、科研與推廣相互協調發展[14];加強基層農業科技推廣組織建設;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民協會、龍頭企業等非政府組織的作用[13]。何傳新[24]提出建立以農業科技企業為主體,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和生產基地為依托的成果轉化運行新機制。劉志揚[26]主張建立一套技術推廣的激勵制度與考核指標,形成一個人才脫穎而出的良性運行機制。
近年來,學術界對于農業科技推廣模式給予了較多的關注。劉春芳等[27]將我國農業科技推廣模式歸納為市場引導、推廣機構主導、第三方主導、科技項目帶動四大類型共14種模式,并對各類型推廣模式進行了探索。沈貴銀[28]從農業產業鏈的角度將農業推廣服務模式分為龍頭企業帶動型、服務組織帶動型、專業市場帶動型、其他組織帶動型。時允昌[29]認為世界農業推廣模式主要包括政府行政推廣模式、政府機構主導下的多元化模式、贈地學院模式、農民協會與合作社推廣模式、政府機構與民營組織混合模式。高啟杰[20]等提出了分地區分類型確定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優化組合。
關于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手段創新,管叔琪[15]強調發揮新聞媒體的作用,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手段為農民、農業推廣人員、農民合作組織等提供信息咨詢服務,促進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何傳新[24]強調抓試驗示范,建立農業科技基地。張玉珍[16],米曉[12]提出建立現代農業推廣信息網絡,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林豪森[11]提出積極發展農業信息技術,實行多形式的農業推廣。
(四)農業科技推廣保障機制研究
關于強化政府對農業科技推廣的保障和支持,已有研究集中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增加農業科技推廣資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資渠道。如胡瑞法、黃季焜[30]提出現階段農業科技推廣投資應以國家為主,提高政府投資強度。米曉[12]建議適當增加政府農業推廣投資總量,改善投資結構;完善項目經費的投入機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農業推廣投融資機制。管叔琪[15]提出增加財政支農資金用于農技推廣的份額,建立農業科技推廣專項基金,多渠道籌集資金。林豪森[11],劉志揚[26],田云峰[31]建議加強政府財政支持力度,改善農業科研經費的投入結構,拓寬融資渠道,鼓勵工商企業積極投資于農業技術推廣。二是提高農民和推廣隊伍的素質。農業推廣人員的業務素質應包括學科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農業經營管理能力、表達能力等等[32]。提高農民和推廣隊伍的素質應從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深化農村教育方式的改革與創新,把教育、研究、推廣緊密結合起來[31],促進農民科技教育規范化、制度化(米曉[12],劉志揚[26],張萍[22])。建立農民教育制度,通過再教育、培訓規劃加快對農業科技力量和農業科技推廣隊伍的培養(何傳新[24])。二是改革人員配置和用人機制,建立起一種激勵機制和動態的人員管理機制[13]。三是規范農業科技推廣市場行為。建立有關的推廣制度、組織保障和政策保障,改善農業推廣宏觀環境[12]。加強農業技術市場建設,促進農業技術轉讓,為成果轉化及市場化提供便利條件和措施保障[22]。加大農業法、農業科技推廣法、種子管理條例以及植物新品種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建立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法律法規[15]。加強政府對農業推廣的宏觀管理,規范各級各類農業推廣組織的經營活動[16]。發展和引導農業科技市場,規范農業科技推廣市場行為[31]。
國外學術界對于農業科技推廣的研究基本上按照農業推廣、農業科技推廣體系、農業科技改革等幾個領域開展。總體來看,國外研究在理論和實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研究進展,為國內學者開展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國內學者對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對外國農業科技推廣的經驗介紹、中國農業科技推廣的現狀、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政策與建議等方面,形成了不少有價值的研究結論和對策建議。在創新體系、資金投入以及推廣手段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較大的突破與拓展。少數研究也涉及大學、龍頭企業、農民經濟合作組織的推廣問題。
但整體看來,當前對國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研究只停留在經驗介紹的層面,結論上大同小異,系統、深入性分析的文獻很少;對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研究仍然只是單項的、局部的,沒有完善、系統的改革思路。就全國而言,如何對現有農業科技體系進行重大改革,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科學統籌的計劃和制度設計[13]。在研究內容上,注重于現狀和政策研究,對農業科技推廣的運行機制、農技推廣人員激勵機制與推廣效率等方面的研究尚待進一步深入;目前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一般性認知層面的綜合性研究,在研究的深入性和所提對策的針對性上做得不夠,從實踐及操作層面進行的研究尚不多見。在研究視角上,現有研究主要是從政府主導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視角進行分析,而對以大學為依托的農業科技推廣的理論與實踐結合上的研究比較缺乏;現有研究較為片面,且多是靜態的描述,系統、動態說明農業科技推廣制度的建立與完善的研究不多。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文獻研究和調查研究為主,在多種研究方法的整合運用上做得不夠。筆者認為,農業科技推廣體制創新研究尚有很大的空間。要在戰略上對我國現行農業科技推廣體制進行改革,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強化優化政府宏觀調控的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創新農業科技推廣運行機制和推廣模式,這是今后研究的重點方向。
[1] Scott J K . Exploring Socio-Technical Analysis[J].SocialStudiesofScience, 1992(1).
[2] Al-Hassan R,Jatoe J B D .Adoption and Impact of Improved Cereal Varieties in Ghana[C]// Workshop on the Green Revolution in Asia and its Transferabilitv to Africa .Tokyo:2002.
[3] Van Crowder L & Anderson J. Linking Research,Extension and Education:why is the problem so persistent and pervasive?[J].Europe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Extension,1997(4).
[4] 張改清,張建杰.美國合作農業推廣體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軟科學,2003(7).
[5] 安杰,孫境鴻,劉順.美國農業推廣發展及啟示[J].商業經濟,2010( 7 ).
[6] 余學軍.美國農業科技推廣經驗與中國的創新——以浙江農林大學科技特派員實踐為例[J].世界農業,2012(3).
[7] 李君霞,張錦霞,等.國外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發展及經驗借鑒 [J].青海農林科技,2012(4).
[8] 徐寧.試論印度綠色革命[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9] 萬寶瑞.印度農業科技體制的組織框架、運行機制及其啟示——印度農業科技體制考察報告 [J].中國農村經濟,2007(9).
[10] 姜愛林,陳海秋.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韓國農業農村立法初探[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11] 林豪森.世界農業推廣體制變革對我國的啟示[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
[12] 米曉,張保軍,楊改河.我國農業科技推廣的制約因素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13]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 我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調查與改革思路 [J].中國農村經濟,2005(2).
[14] 周曙東,吳沛良,趙西華,等.市場經濟條件下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建設[J].中國農村經濟,2003(4).
[15] 管叔琪.農技推廣體制改革與農業科技和推廣體系創新[J].安徽農學通報,2004(1).
[16] 張玉珍,曹永勝.淺談現階段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農業科技管理,2005(5).
[17] 崔曉卉,張俊梅.中國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改革——良性循環模式[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7(6).
[18] 王芬.論我國農業科技推廣的體制障礙及改革方向[J].四川農業科技,2003 (5).
[19] 姜太碧.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制障礙和改革思路[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0).
[20] 高啟杰.農業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與持續發展的現狀及對策 [J].中國農村科技,2013(7).
[21] 周新莊.關于深化農業科技推廣體制改革的幾點思考[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4(5).
[22] 張萍.關于深化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改革的思考與對策[J].新疆農業科技,2007(2):4.
[23] 呂雁琴,張麗峰.深化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改革之我見[J].山西科技,2007(1):30-31.
[24] 何傳新,竇敬麗.當前農業科技推廣體系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科技產業,2004(10).
[25] 涂立超,梅立竹.新時期中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與創新模式探討[J].中國農學通報,2005(11).
[26] 劉志揚.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創新科技推廣體系[J].農業經濟,2007(4):24-26.
[27] 劉春芳,王濟民,周慧,等.新形勢下中國農業科技推廣問題與對策 [J].經濟研究導刊,2009(6).
[28] 沈貴銀.基于農業產業鏈的農業推廣服務供給模式探討 [J].農業科技管理,2009(6).
[29] 時允昌,徐曉鵬,王德海.世界農業推廣模式的演化 [J].世界農業,2012(5).
[30] 胡瑞法,黃季焜.中國農業技術推廣投資的現狀及影響[J].戰略與管理,2001(3).
[31] 田云峰,蘇磊. 河南省農業科技推廣的現狀、問題與政策建議[J]. 農業科技管理 ,2012(2).
[32] 張沛明,王世芳,戴福權. 關于農業推廣人員素質問題的探究[J].吉林農業,2012(10).
[責任編輯 楊 瑜]
2014-08-29
鐘秋波(1981—),女,經濟學博士,編輯,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
F323.3
A
2095-1124(2015)01-00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