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沫怡 張蕊
淺析第三方支付中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
□彭沫怡 張蕊
近幾年,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第三方支付市場發展迅猛,在互聯網金融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第三方支付平臺是指通過非銀行的第三方機構所經營的網上支付平臺,在商家、消費者和銀行之間建立相關連接的一種新型擔保支付方式。隨著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不斷壯大,潛藏于其背后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也不斷顯現。
風險管控,是金融業永恒的主題。相對于正規金融業健全的風險控制體系、暢通的消費者申訴渠道,第三方支付等網絡支付平臺最缺乏,也是當前爭議最大和人們普遍關心的是“安全”問題,以及由此引發的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已經跟不上網絡發展一日千里的腳步,也遠遠落后于傳統金融業。而當前第三方支付消費者權益面臨的風險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資金安全難維護。這個問題始終是第三方支付中消費者保護的重中之重。相對于傳統的線下金融,線上金融領域的客戶資金安全存在較大的風險隱患,受侵害客戶群最廣、程度最深、侵權方式最多,也最受關注。其根本原因歸咎于“利益”二字。其一網絡詐騙相對普遍。比較于線下融資,線上交易雙方由“面對面”變成了“背靠背”,通常不會見面,也就為相互之間信息特別是誠信情況、交易信息打了很大的折扣。一些企業、個人刻意偽造相關的信息、合同或者以線上借貸平臺為掩護、以高額回報作為誘餌,刻意設置“陷阱”,實行經濟詐騙后銷聲匿跡。北京網絡安全反詐騙聯盟最新報告顯示,2015年一季度,共接到全國手機詐騙報案1147例,報案總金額達831.8萬元,人均損失7252元。而2012年“優易網”的事件更是凸顯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其創始人與公司工作人員突然人間蒸發,致使60余家出借人近2000萬元資金無法追回。據調查,“優易網”正是長期以高利率誘引顧客,宣稱其產品年化收益率始終保持8%以上。其二企業經營不善引發客戶資金的風險。如企業從事高風險業務帶來的高資金風險,會給客戶帶來巨大的資金損失。
(二)消費者個人隱私難保障。在第三方支付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客戶信息安全保障難度大,存在隱私泄露風險。
(三)知情權難保證,維權難度大。例如支付寶,雖然提供了賬戶余額保障服務并承諾消費者因賬戶被盜造成余額損失可以得到補償,但這種補償設定了一定的條件。消費者若想得到賠償必須在被盜后30日內向支付寶報案,以及用戶等其他一系列原因導致的賬戶被盜均不予賠償,且以上賠償都建立在實名認證的基礎上,并綁定手機或使用證書登陸等安全產品的前提下,限額限定為500元。這些附加條件都增加了消費者線上交易后續服務的維權難度,并不利于對消費者權益的全面保護。
(一)法律空缺。目前我國關于第三方支付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法律尚不完善,很多虛擬域名申請的審查制度都很欠缺,這為一些非法的網頁制作、網絡詐騙等行為提供了法律漏洞。
(二)監管乏力。首先,監管體制不夠完善,分工不夠明確。例如央行監管第三方支付,銀監會監管信貸業務如P2P,證監會監管股權籌資業務如眾籌等。而目前這種大環境下,監管機制不能適應第三方支付的發展需求,各個部門相互之間配合不夠默契,使得線上金融交易出現問題時不能得到妥善解決。其次,監管措施滯后,監管對象不明確。各個監管部門并未確定各自監管對象,而線上金融平臺的終端即賣家的準入條件也未進行嚴格的篩選制度,使得不法分子趁機獲利。
(三)自我約束薄弱。消費者自我保護能力較弱。其一,風險控制觀念薄弱。很多消費者忽視長期利益,只注重短期的蠅頭小利。許多合同條款沒經過仔細研究、深入分析就輕易將資金交付他人。其二,很多第三方支付消費者技術防范不強。輕易點擊陌生網頁,下載安裝未經認證的盜版軟件,未定期更新密碼等。其三,我國第三方支付平臺信用體系尚不完善,還未接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機制,信用風險難把控。
(一)健全第三方支付平臺消費權益保護法律制度體系。法律制度體系始終是和諧穩定市場秩序的有力保障,有法可循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消費者權益侵害問題。所以,當前針對第三方支付,有關法律部門急需出臺相應的法規政策,以保障消費者資金流向的安全與支付過程中的知情權。
(二)健全第三方支付平臺監管體系。針對第三方支付目前松散的監管情況來看,監管部門需要健全和完善支付平臺的監管體系。首先,明確監管機構,加強日常監控。第一,在第三方支付中,金融業作為資金的流出方負有第一責任,所以銀行監督委員會應作為第一監管機構保護消費者權益不受侵害;第二,資金在支付過程中,需要通過第三方賬戶過渡,人民銀行賬戶真實性核實制度勢在必行;第三,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手機、移動終端支付已經得到廣泛普及,所以國家工信部也需參與其中,保護消費者信息資料的安全性與保密性。其次,確定監管目標,健全監管體系。各相關監管部門需要確定監管對象及目標,對第三方支付平臺實行嚴格的準入制度。無論是已經參與還是即將進入的機構,只要不達標、不合格,監管部門就要勇于說不。只有把好了準入關,才能將支付風險把控在門外,真正保障第三方支付參與者的切身利益。同時,作為第三方支付中第三方賬戶,監管部門需要實時密切監控,防止出現挪用資金,用于其他風險投資的事件。最后,第三方機構應從自身角度出發,加強行業自律。通過機構內部風險部門組成自律委員會,實行內部監督機制,杜絕內部作案風險,通過道德約束與法律約束雙管齊下的監管機制,保證消費者的權益。
(三)健全第三方支付平臺消費者權益保護與爭端處理機制。不同于線下支付的真實性和可見性,線上支付具有虛擬性與隱蔽性,所以消費者在選擇第三方支付時更容易遇到權益受到侵害的情況。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消費者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維護自身權益。所以,無論線下或線上金融支付方式都要有消費者可以維權的快速渠道。作為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需要建立例如“12363金融消費權益保護咨詢投訴電話”,或類似消費者網絡投訴平臺,方便消費者及時快速地通過電話或網絡咨詢與投訴。此外,監管部門還可以針對第三方支付機構提出增強信息披露的剛性約束,減輕第三方機構與消費者之間的信息嚴重不對稱現象,讓消費者對自身資金流向明明白白,一目了然。同時,可以讓三方機構在相應會計時點適時披露自身財務報告、內部機構重大事項等,保證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
(四)完善第三方支付平臺消費者權益保護技術手段。作為監管部門,首先需要大力推動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完善查詢系統。只有通過誠信記錄方式,才能震懾不法分子,使其不敢通過詐騙等非法手段獲取不義之財。此外,信息技術部門還需加強網絡風險技術防范措施。例如:在快捷支付過程中,針對流程優化(認證手段、密碼等)規定統一的殺毒軟件;鼓勵和包容互聯網金融創新,但應充分論證并經試運行成功后再行推廣。
(五)加強消費者安全支付教育。隨著第三方支付的普及,參與到其中的消費者隊伍也日益壯大,金融消費者的金融素質與自我保護意識也各不相同。所以加強消費者的安全支付教育也勢在必行。日常公眾媒體與公安機關需加大宣傳教育,提倡安全支付,避免因自身疏忽給不法分子帶來可趁之機。另外,金融行業作為支付過程的參與者,有責任也有義務進行金融知識的宣講與普及,真正從消費者角度減少因金融常識匱乏引發的侵害自身權益的行為。
(作者單位:農業銀行南京城北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