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永紅,唐艷明
古希臘哲學的重要范疇——“意見”,其希臘文是doxa,意為期待和希望。從存在主義角度而言,海德格爾將doxa解釋為意見,成為與真理相呼應的哲學范疇,同時把真理的希臘文aletheia譯作揭示、無蔽、除蔽,既合乎其本義,也有助于正確理解意見和真理。著名哲學家馮契把意見范疇引入其哲學思想,使之成為廣義認識論的重要范疇。在人類認識運動中,存在著意見這一認識環節和階段性認識成果,反映人類思維矛盾運動:知與無知互相糾纏,正確與錯誤難解難分,通常要通過不同意見的爭論、不同觀點的斗爭,問題才能得以解決,才能辨析正確與錯誤的界限。這樣一種思維的矛盾運動體現了《易傳》所說的“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的認識規律[1](P218)。本文試圖研究意見范疇的特征,從認識論上為營造自由的學術氛圍和促進不同認識主體的交流提供根據。“意見”范疇具有如下特征:
不確定性指的是由于意見本身模糊不清、是非不明、真假未定,主體無法從事實上對意見的是非曲直作出涇渭分明的判斷。
意見的具體內部結構包含之所以為其自身的基本要素,即類、故、理三個基本的認識論范疇。作為意見核心內容的判斷,“類”范疇討論的是關于“是什么”的問題,即知其然的問題;“故”范疇是做出判斷的理由和根據,是關于“為什么”的問題,即知其所以然的問題;“理”范疇是做出判斷所依據的邏輯論證方法,是關于“怎樣”和“怎么做”的問題,即必然和當然的問題。意見在付諸實踐檢驗之前,都有可能證實或證偽。意見的類、故、理三個基本要素中,要么作為核心內容的判斷被證偽,其理由根據或論證方法被證實;要么作為核心內容的判斷被證實,其根據理由或論證方法被證偽;要么核心內容、根據、論證方法皆被證實或證偽。簡言之,意見的三要素都存在真假可能性的問題。
從整體主義的角度來考察,主體一定是基于某種理由提出某種意見,但據以提出的理由達不到充分的標準。對于認識表達的三個層次上的不同形式,德國哲學家康德曾經將其嚴格地區分為意見、信念和知識。認識之所以得以被證實的條件是包含該認識的判斷在主觀上和客觀上同時保持效力。“意見是一種被意識到既在主觀上,又在客觀上都不充分的視其為真。如果視其為真只是主觀上充分,同時卻被看作是在客觀上是不充分的,那么它就叫做信念。最后,主觀上和客觀上都是充分的那種視其為真就叫知識。主觀上的充分性叫作確信(對我自己而言),客觀上的充分性則叫作確定性(對任何人而言)。”“意見乃其主持一判斷在意識上不僅客觀的感其不足即主觀的亦感其不足。”[2](P623)“一個意見是一個主觀的觀念,一個任意的思想,一個想象,我可以這樣想,別人可以那樣想;——一個意見是我私有的,它本身不是一個有普遍性的自在自為地存在著的思想。”[3](P19)知識是主觀上和客觀上根據都充分,視其為真的認識;意見意指主觀上和客觀上根據都不充分,不視其為真的認識;信念意指主觀上根據充分視其為真,客觀上根據不充分不視其為真的認識。由于意見的提出是基于主體客觀和主觀方面的多重考慮,主體在為自己觀點辯護時,往往對不利于自己的意見視而不見,把有利的事實納入支撐自己觀點的證據鏈條,從而加固事實的確鑿性程度。“人的理智一旦接受了一種意見(不管是通行的意見或者是它所喜歡的意見)就把別的一切東西都拉來支持這種意見,或者使它們符合這種意見。雖然在另一方面可以找到更多的和更有力的相反的例證,但是對于這些例證它卻加以忽視或輕視,或者用某種分別來把他們擺到一邊而加以拒絕,這樣通過這種有力而有害的預先決定,就可以使它以前的結論的權威不致受到侵犯。”[4](P15)這是無視或拒絕他人意見的自大狂,須知多重復雜的意見頻出在所難免。正如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在千姿百態的意見中,真假隱含其中,或亦真亦假,或真假全無,誰正確,正確度有多大,誰錯誤,錯誤在哪里,這在認識之初是無法界定的。
思想源于疑問。疑問的產生說明對對象的認識主體處于無所知狀態;同時,疑問本身的提出說明主體對對象的認識一定在某個方面有所知。問題意識就是一種原初狀態的認知,如果主體處于純粹無知的狀態,疑問就不可能產生,如果主體不懂裝懂或僅僅滿足于一孔之見、一知半解,好比夜郎自大和井底之蛙,就無法意識到自己無知,也不會提出問題。孔子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為知也。這預示著在人的意識深處主體已深刻感覺到知與無知處于對立統一的矛盾之中。主體針對真實存在而非虛構出來的問題所提出的意見一定有根有據,既反映客觀對象的矛盾,也反映主體自身思維的矛盾。從對象來看,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從主體來看,主體認識過程一定經歷矛盾的發展過程。主體的身體素質、教育水平、生存條件、實踐經驗、社會閱歷迥然有別。主客體之間包含復雜的矛盾,二者結合在一起,反映到思維和認識之中,認識和思維就充滿了矛盾[1](P219-220)。知與無知的矛盾取決于主客體的矛盾性。“無知”表明主體對對象的認識仍然處于“盲區”位置,要么主體認識尚未指向對象,要么該對象甚至還未成為認識客體;意見表明主體對對象的認識已突破 “盲區”,進入“不確定性”狀態,此時的認識模糊還不明朗,處于混沌的狀態;“知”見證主體對客體的對象性認識已經處于“確定性”狀態。主客體的矛盾性在思維領域表現為知與無知的矛盾,但矛盾的每一次解決就推動不確定性的意見向著確定性知識前進一步。
從認識對象上來比較,意見與知識二者的對象絕不相同。如果知識以存在之物為其認識對象,那么意見以什么為其認識對象?意見的認識對象也是“存在之物”嗎?當然意見的對象絕對不會是“存在之物”,因為“存在之物”是知識的認識對象,意見與知識的認識對象是不同的,否則二者就合二為一了。既然意見的認識對象并非“存在之物”,那么會不會是“非存在之物”?可以肯定意見的對象絕對不會是“非存在之物”,因為主體無法認識“非存在之物”,“非存在之物”屬于無知的領域,不屬于意見的認識領域。既然存在之物歸于知識,非存在之物則歸于無知,那么意見的對象就不是“存在之物”,也不是“非存在之物”,意見就既不是知識,也不是無知,比不上知識的明確實在,也比不上無知的曖昧,介于知識和無知之間[5](P87)。因此,存在之物成為知識的認識對象,非存在之物成為無知的對象,“既不存在又存在”則成為意見的認識對象,意見成為介于知識和無知之間的東西。對于“非存在之物”人類無法予以感知,即無知;對“既不存在又存在”的東西人類是可以感知并予以理性分析的,意見就是人類的一種認識能力或形式;人類對存在的東西是絕對能夠予以認識的,知識就是這樣一種對存在的認識。可知世界就是由知識的認識對象建構而成的,即永恒不變和真正存在的理念世界,而可見世界則是由意見的認識對象建構而成,即變幻莫測、漂浮未定的感覺世界。意見的不確定性正來源于對象的變幻莫測,“既是又不是”正是意見是非不明的特征。如果知識來源于主體自我反省和理念“回憶”,是真實可靠的,那么意見則來源于勸學,并非真實可靠,因為意見亦會由于勸學而搖擺不定。相對于確定不移的知識來說,意見則是曖昧含糊,可真可偽,變動不居的。
意見是主體的“主觀見識”,尚不具備普遍有效性,沒有獲得社會認可。意見知識智慧三者相鼎立為三種不同認識階段的認識。三者都是認識,是認識過程中不同層次上的認識,有著質上的差異,是主體不同的認識觀下的產物。意見是 “以我觀之”,知識是“以物觀之”,智慧是“以道觀之”[6](P3)。“以我觀之”就是主體以主觀自我的立場把握客體;“以物觀之”就是主體以客觀的態度把握客體;“以道觀之”就是要以唯物辯證法的觀點把握客體的本來面貌,克服主觀盲目性和片面性[1](P237)。意見具有私見性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認識主體心理和生理上“欲的過失”。意見的任性自由表達就是“欲”,即非理非義。由于非理性欲望的無節制阻礙主體認識,所以主體應該“去私”,踐行“忠恕”,“以情挈情”。不同于群體共識和真理,意見效力發揮作用的范圍很狹窄。意見是私見,在其私人領域可能有效力,在公共領域不一定有效力。事物真實性的判斷標準在于客觀事實根據和主體主觀推斷。如果判斷有效,則其判斷的根據具備了客觀的充分性,因此我們把認識判斷為真實稱為“確信”;如果判斷的根據僅出于主觀推測,則為“私見”。“私見”視主觀根據為客觀根據,視主觀想象虛假之物為真實存在之物,即“執一己之見為理義”,己之意見被視為是非曲直之判斷標準。然而,真理是建立在與客體本質和規律相一致基礎之上的,因此,每一個知性判斷的作出都必須奠定在客觀根據和主觀推斷協調一致之基礎上。所以,判斷某認識是確信還是私見的標準為有效性傳達的可能性。“主體把判斷視其為真僅看作是自己內心的現象時,‘私見’在主觀上不能與‘確信’相區別。但借助于在我們這里有效的根據而在別人的知性上作一試驗,看看這些根據在別人的理性那里是否會產生和在我們的理性上同樣的結果。這是一個手段,雖然是主觀的,雖然并不導致確信,但畢竟揭示出判斷中某種只是私見的東西。”[2](P622)
主觀和客觀的原因造就了意見的多元性。從客體來看,由于客體具有不同的側面、層次、結構,呈現出復雜多樣性的聯系及其方式。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聯系并非一開始就暴露無遺,而是經歷一個漸隱漸現的過程,這就為認識的多樣性準備了可能性空間,表明認識并非一蹴而就。由于受客體本質和聯系漸現性的制約,主體在具體時間、特殊條件、具體空間范圍內,獲得的認識是具體的歷史的有限的。因而,認識的差異性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而且,主體對客體進行規定時,認識的思維邏輯結構中潛藏著種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場假相、劇場假相,每個人都生活在自以為真實的假象世界中,“帶著有色眼鏡”、帶著特有的知識情感意志出發,在客體上烙下主體的思維印記。因而,思維邏輯結構的異質性、聯系的多樣性和本質暴露的漸進性決定了意見的多元性。
作為主體作用于客體的中介,實踐具有特殊性歷史性和創造性,使得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必然產生多種意見,即便是同一主體持續觀察同一客體,也會在不同的側面、層次上得出不同的認識。由于立場角度不同,主體對同一客體的認識所反映的層次和側面存在差異性,就會發生意見上的分歧。緣于主客觀的原因,各種分歧的意見繁雜,既有局部上的細微之別,也有根本原則上的分歧,有的是見蔽相雜、各有所見與所蔽,有的正確,有的錯誤,有的是都存在正確和錯誤之處,有的是彼此都正確,有的是彼此都錯誤,只不過正確和錯誤的程度高低有別,而且因為相互溝通不暢,理解不夠,引發誤解以至爭訟。在認識理論和實踐活動的發展過程中,多元性的意見逐漸地發展為普遍必然有效的知識,達至一元性的真理。在人類思維領域里,各種意見的分歧不斷產生,它們總是互相糾纏著,矛盾著,難分難解,這是人類認識過程的一個基本事實[1](P224)。
可見,主體在認識之初往往不能對事物及其規律做出整體的把握,意見的分歧在所難免,這就決定意見的多元性特征。當然,我們肯定意見的多元性并不是要否定真理的一元性,反之亦然。
意見作為是非曲直未定的主觀見識,是認識主體嘗試性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其是否正確需要經過科學邏輯的論證,并經受歷史和社會實踐的檢驗。
意見是一己之見,僅是主體自己確信其具有真實性,要發展為普遍有效的知識,須公之于眾,經受批判和質詢,為大眾所接受。意見的可交流性和可傳達性為其本義。主體的認識活動本身不是孤立進行的,即便是提出一己之見,也不是閉門造車,而是直接或間接參與他人的認識過程,在分析綜合考慮其他主體認識成果基礎上,不同程度的借鑒他人認識成果而提出來的。主體之間必須建立正常的交往關系。作為社會關系的特殊形式,交往是維系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說:“從理解的職能方面,交往的行動服務于文化知識的傳統和更新;從行動合作化方面,交往的行動服務于社會統一和聯合的形成;最后在社會化方面,交往行動服務于個人同一性的形成。”[7](P188)可見,交往指的是認識主體共同遵守彼此認同的交往規則,在交流之中彼此達到言行上的和諧一致。
主體的交往本質上是彼此之間交流看法,商談意見,交換思想,爭論觀點,各種意見彼此相融、會聚、互補和升華。交往能夠彌補個體認識的缺陷和遺漏,相互學習,補齊短板,積極磋商,開闊視野,既能激發整個團隊的凝聚力,又能培育個體的團隊合作精神,促進溝通,求同存異,爭取最大公約數。應該采取多種方式進行交流,包括電話、短信、博客、微博、微信群聊、經驗交流會、學術論壇,唇槍舌劍的交鋒和冷靜理智的商談,交流結果或者是彼此克服,或彼此互補,甚至相互妥協以達成一定共識,或者是保留分歧。在學會、協會、研究會、學術團體等認識群體內部進行交流。在交流圈中,主體展示自己的個性特征、學術特質、研究領域,體現出一種凝聚共識、個性張揚、開放包容的特性。從分歧的意見中能夠尋找到最大公約數的認識,這種認識對主體各方是充滿正能量的,對促進交流合作具有重大意義。主體之間建立起平等和合作的關系,共同創造寬松自由不受束縛的交流機制,有助于個體意見的提出,有利于思想交流激發靈感。交往活動具有開放性,并不局限于某個群體,同其他群體之間進行廣泛接觸,吸取不同層次、不同級別甚至是不同領域主體的意見性認識,正如從事交叉學科的研究人員互相啟發相互補充撞出思想的火花。認識來源于社會生活,是對社會生活的經驗反思,要受到來自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道德宗教哲學藝術等經濟基礎和意識形態上的各種社會因素的作用。認識只有依托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因素才能得以進行。總之,意見交流有助于深刻認識客觀事物及其規律,更好地指導實踐。
意見雖然蘊藏著真理的種子,但還不是普遍必然有效的知識。意見決不能作為恒定的認識成果而停止前進的步伐,必須在主體間關系展開的過程中,上升為群體共識,然后接受科學邏輯論證和歷史實踐的檢驗,產生對對象的正確認識。從認識的歷史發展過程來看,意見絕不能停滯,必須前進。任何人的意見都不能被奉為永遠正確的教條,否則就會淪為遮蔽事實真相、蒙蔽主體的成見或偏見。18世紀的化學界曾經認為物質燃燒是由于釋放本身固有的“燃素”的緣故,無比推崇燃素說。當時英國著名化學家普利斯特列在氧化氯加熱的實驗中發現一種不明氣體,燃燒的火焰遇之愈發明亮,然而并未質疑這一異常現象,反而稱之為“脫燃素氣體”。事實上,他已經站在發現氧氣的門檻上,但由于頑固堅持燃素說,無法擺脫傳統燃素說的束縛,因而無法正確解釋該實驗揭示的新現象,從而錯失這一偉大發現。后來,拉瓦錫重復普利斯特列的實驗,創造性地提出氧化的概念,解釋了燃燒現象,認為物體并非從中分離出燃素,而是與空氣中的氧氣結合而致燃燒,從而建立了燃燒的氧化理論,以“氧化說”代替了“燃素說”,闡明了燃燒的本質不在于所謂的內部燃素,而是外在的氧氣[8](P112)。從“燃素說”到“氧化說”的認識發展過程可以看出,隨著實踐的不斷發展,認識必須進一步擴展、深化和推移,否則就會凝固僵化。只有把意見看成是可變的,視為認識發展的某一環節或階段,視為暫時性階段性認識成果,視為走向真理的必經途徑,才能樹立正確的意見觀,為認識的發展指明前進方向。
基于意見的上述特征,可以認為意見具有與時俱進的優秀理論品格。多元開放包容的意見之間必須通過辯論,使思維中的矛盾暴露出來,從中引出正確的結論,這是一條發現普遍真理的根本途徑,有助于我們從認識論上分析中國封建社會停滯不前的原因。此原因就在于意見這一環節的缺失,在認識處于混沌的萌芽狀態,就要求作出真理還是謬誤的判斷,諸如自由討論一律扼殺,把眾人的意見統一到四書五經上來,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但自秦朝焚書坑儒和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人們思想和言論已經失去了自由表達的權利,為八股文、科舉考試和四書五經所控制。反觀歐洲,其經歷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使人們擺脫中世紀神學思想的束縛,哲學不再是神學的婢女,人文主義的思想潮流風起云涌。近代哲學形而上學思維和以培根為代表的實驗科學方法的杠桿作用使近代科學興起。這對于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啟示。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后,科學的春天到來。隨即鄧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昔日的意見經過實踐檢驗發展為真理,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論得到驗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起來。可見,任何個人、意見領袖甚至是權威人物都不能執一己之見為永恒真理,把不同于自己的意見歸為謬誤;反對采取投票方式,按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判斷是非曲直,把多數人的主張視為真理,少數人的意見視為謬誤,共識不一定是真理,但真理一定會成為共識;意見未經實踐檢驗為正確認識之前不得當作真理付諸實施,科學論證和實踐檢驗不可或缺[9](P15)。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繁榮教育文化事業、開展形式多樣的基層民主協商,這就需要提供交流協商合作的舞臺,讓人們在科學研究、學術交流、民主政治的實踐中迸發出新思想、新觀念,創作出反映時代精神的精品力作。總之,研究意見范疇的特征,可以為科學研究、學術討論提供認識論的根據。
[1]馮契.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康德.純粹理性批判[M].鄧曉芒,楊祖陶,校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M].賀麟,王太慶,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4]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十六-十八世紀西歐各國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5.
[5]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6]馮契.智慧的探索補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7]哈貝馬斯.論功能主義理性批判[A].交往行動理論:第二卷[C].洪佩郁,藺青,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
[8]陳鴻清.論意見[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4,(3).
[9]王向清.意見:馮契認識論的重要范疇[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