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巖,秦永芳,劉源溢
閑暇德育是大學生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閑暇德育還沒有被真正納入到高校德育體系,影響了德育的實效。 馬克思認為:“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就是有真正的財富,這種時間不被直接生產勞動所吸收,而是用于娛樂和休息,從而為自由活動和發展開辟廣闊天地。 ”[1](P281)閑暇具有道德意蘊,關注大學生閑暇德育是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將德育滲透到大學生的閑暇生活空間,是當代高校德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閑暇一詞源于拉丁語“1icere”,本意是應該被允許,泛指在工作勞動之余獲得許可而從事的各種活動。 瑞典教育家托爾斯泰·胡森認為:“按照量的定義,閑暇就是指所有規定的其他基本要求,諸如應付工作和睡眠、社會義務和社會約束之外,個體的一段自由的、無責任的或娛樂性的時間?!盵2](P654)可見,閑暇不但是一個時間范疇,更是一個活動范疇。大學生的閑暇時間是指課堂學習以外,扣除與課堂學習相聯系的時間和滿足生理需要的時間,真正可供大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大學生的閑暇生活是在學校組織的正常教學活動之外的,可供大學生自主選擇的活動方式及其生活狀態, 包括學生社團活動、文體娛樂活動、寢室生活、假期生活等。
德育不僅存在于人們的日常工作、 學習和生活中,還應滲透在人們的閑暇生活中,同時閑暇生活也需要德育的引導。 閑暇德育作為閑暇教育的一部分,旨在利用閑暇時間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將德育內容融入生活,規范人們的道德行為,引導人們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思想品質。 大學生閑暇德育, 就是在閑暇時間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并開展有利于大學生自身發展的道德實踐活動。 大學生閑暇德育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種特殊存在形式,有以下幾個特點。
作為一種休閑化的道德教育, 生活性是大學生閑暇德育最突出的特征。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認為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不僅社會生活本身的經久不衰需要教導和學習,共同生活過程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我國教育家陶行知認為是生活就是教育。 由此可見,教育與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重疊性。 在大學生閑暇德育中,閑暇涉及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層面,閑暇對于德育而言不僅是重要的教育載體, 更是重要的教育方式。 與正規的、學科化的思想道德教育相比較, 大學生閑暇德育無論從教育方式還是教育內容上,都更貼近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通過閑暇活動激發大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和體驗, 引發積極的道德思考,進而外化成相應的道德行為,從而達到在閑暇中實踐德性的目的。
大學生閑暇德育追求一種寓德于閑的隱性化教育。 閑暇德育沒有明顯的教育痕跡,它是把德育內容以間接的、隱寓的、滲透的方式傳達給大學生,是一種滲透式的德育引導,讓大學生在閑暇交往和閑暇活動中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并通過閑暇交往和閑暇活動得以表現。 在閑暇德育過程中,雖然大學生獲得德育信息的體驗是直接的,但是體驗的載體卻是間接的、潛在的。 因此,大學生閑暇德育主要是通過大學生的閑暇活動給予德育信息的暗示和主體的心理需要發揮作用的,大學生受到德育影響的大小往往受制于他們自身情感水平和被觸動的程度。
閑暇德育不同于以往學科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它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教學計劃、教材教參,而是將教育目標、 教學目的融入大學生的閑暇生活中,通過豐富的、開放的閑暇德育載體來達到教育的目的。 大學生閑暇德育的載體非常豐富、開放、隨處可見,它可以以網絡空間、體育競賽、文藝活動、校園環境、社區環境、家庭生活等為載體。
“閑暇觀念的形成,閑暇素質的提高,閑暇道德的形成,都要通過受教育者的自我內化。 閑暇德育最大的特點是體現主體性,充分發揮創造性。 ”[3]大學生閑暇德育屬于生活德育的范疇,是實踐育人的一種新模式,其最大特點是能充分體現大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在自由自主的閑暇德育活動中,既不局限于某一固定活動范圍,也不拘泥于專一的活動形式。 每個學生都可以在形式多樣的閑暇德育活動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這就使大學生在閑暇德育中成為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主人。
馬克思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方面去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 ”[4](P216)大學生閑暇德育是在閑暇活動中逐漸發展和完善的,通過對閑暇生活的價值引領,大學生親自參與、感受各種形式多樣和內容豐富的閑暇活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大學生閑暇德育的這些特點,使其在大學生的德育中有著特殊的優勢和重要的價值。
愛因斯坦認為閑暇時間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亞里士多德認為休閑是一切事物環繞的中心,人唯獨在閑暇時才有幸??裳裕‘數睦瞄e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礎。他從哲學社會學的角度揭示了閑暇的精神價值和意義。大學生閑暇時間的利用率以及閑暇生活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個體發展程度。作為高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閑暇德育對大學生自由、全面、健康成長和增強高校德育的實效有重要的價值。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普遍實行學分制管理,大學生可以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日益增多, 對大學生來講,閑暇時間的利用率及閑暇生活的質量,將成為影響他們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許多在校大學生并不能科學、有效地安排閑暇時間,在周末、節假日期間常感到困惑、迷茫、無所事事,有些學生甚至出現“假日綜合癥”等情緒抑郁、萎靡不振的現象。 而且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大眾傳媒時代,大眾文化的興起與傳播已全面占據了大學生的閑暇生活, 但大眾文化的內容良莠不齊, 對大學生的影響具有雙重性, 大眾文化在給大學生的閑暇生活帶來很多娛樂體驗的同時,也改變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 交往方式和思維方式。 一些大學生在閑暇時間沉迷于網絡游戲、網絡聊天以及各類小說、電視劇、綜藝選秀節目等,這種無節制的甚至是消極的閑暇方式,對大學生產生了很多負面影響, 大大降低了大學生的閑暇生活品質,大眾文化中一些媚俗、消極思想也不利于大學生的道德養成。 因此,對大學生的閑暇進行德育引導是十分必要的。 開展大學生閑暇德育能夠有效轉變大學生的閑暇態度及閑暇價值觀, 讓他們學會有效利用閑暇時間并選擇健康向上的閑暇方式,以豐富大學生的閑暇生活、提升閑暇品質。
閑暇的本質是自由,但沒有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的自由不僅對自己,更會對他人和社會造成危害,只有將閑暇的本質與德育的宗旨有效結合,才能使個體形成良好的閑暇行為習慣。 大學生閑暇德育在充分尊重大學生內在主體性需要的基礎上,讓他們在受到德育熏陶的同時,可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選擇有利于個人發展的閑暇活動方式,鼓勵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社團活動、社會實踐和社區服務當中,讓他們在這些活動中以積極的心態和健康的方式享受閑暇帶來的身心愉悅和精神滿足,并從中獲得道德體驗、道德認知,在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的同時,形成健全的人格,實現全面發展。
德育載體作為承載德育內容的中介,向大學生傳達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要求,是高校德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學生閑暇德育通過開展各類主題活動、社團活動、文體藝術活動、社會實踐等形式新穎和內容豐富的閑暇活動,將德育灌輸轉變成全面滲透,寓德育于閑暇。 教育者通過組織閑暇活動將德育內容滲透到大學生的閑暇生活中,不僅增強了德育對大學生的吸引力,更豐富了高校德育的載體。
建構主義理論和生活教育理論認為教育不能離開生活場景,需要與個體的經驗和體驗相聯系,在現實的生活世界中進行。 離開生活世界、忽視對人的生活的關懷,德育最終必將走向失效與虛無。但長期以來,我們的德育實踐卻深陷脫離學生生活世界的誤區之中,使德育缺少感召力和感染力。大學生閑暇德育實現大學生德育對人的生活世界的回歸,與大學生學習生活、交往生活、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全面對接,圍繞在學生學習、成才、健康、生活、交友、戀愛、求職、就業等方面的各種疑難、困惑和煩惱等現實問題進行價值觀的引領,構建學習、生活一體化的教育空間,將給大學生的德育注入了嶄新的活力。
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認為日常道德活動可被看做是潛在或自發的課程。 閑暇德育關注的正是大學生的日常道德活動,它將優秀道德品質以隱寓的、“潤物無聲”的方式滲透到大學生的閑暇活動中,這無形中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行為產生著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現代德育理論認為,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悟,只有源于大學生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 因此,閑暇德育是課堂德育的必要補充,將二者相結合能有效提高高校德育的實效性。
“閑暇教育必須是每一位教育者的任務,不論他從事的是哪一門學科的教學工作。 ”[5](P28)閑暇德育的教育意蘊和價值,需要高校教育者把閑暇德育納入到大德育體系中,根據道德教育規律和大學生的不同特點,拓展閑暇德育的實現路徑,以實現大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精神生活,即內心世界是否豐富,取決于他同周圍世界的實際關系是否豐富多樣,取決于他同自然界和其他人的相互作用的內容與性質。 ”[6](P28)大學生社團是群眾性的學生組織,在社團生活中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開展各種有利于他們身心健康的活動。 社團生活充實了大學生的閑暇生活,是大學生彰顯個性、拓展視野、豐富內涵的重要方面。 閑暇德育的目的是將德育回歸生活,回歸大學生生活的本真狀態, 關注社團生活這一重要的校園文化載體,充分體現了閑暇德育的內在要求。 高校應重視將閑暇德育融入大學生的社團生活,在充實大學生閑暇生活的同時,還能培養他們的閑暇意識和閑暇技能,在閑暇中實現自我教育,將良好的品德內化為自身的思想品質和行為習慣。
宿舍是大學生在學校的家,是他們身心休憩的港灣。 宿舍生活包含了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點滴,是他們閑暇生活的一部分。 宿舍是校園文化的窗口,從宿舍的規章制度、管理方式到室內擺設、衛生環境,從宿舍的文化氛圍到宿舍成員之間的人際關系等,都是一種隱蔽課程,對大學生生活方式、學習態度、行為規范、價值理念和理想信念等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為此,加強宿舍的道德環境建設、發揮宿舍生活中的道德環境作用,是實施大學生閑暇德育的有效路徑。 如在宿舍區設置學生咨詢中心,配備專門的輔導員和服務人員,向大學生提供生活指導和心理咨詢服務;加強宿舍紀律,嚴格規章制度,優化衛生環境,將宿舍環境納入德育范圍;定期舉辦公寓文化節,開展豐富多彩的宿舍主題活動,為大學生營造濃厚的公寓文化氛圍,讓大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增進同學之間的人際交往、豐富閑暇生活、提高宿舍生活質量,全面推進大學生公寓的精神文明建設,讓大學生在平安和諧的校園中健康成長。
隨著大眾傳媒時代的到來,大眾文化深受大學生的喜愛和追捧,并借助網絡這樣一個強大的傳播媒介輻射到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虛擬生活越來越多地占據了大學生的閑暇生活,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和價值判斷等。 因此,閑暇德育更應該關注大學生的虛擬生活,并借鑒大眾文化的傳播優勢,將德育內容與大眾文化相結合,讓大眾媒介成為大學生閑暇德育的新平臺。 將閑暇德育融入大學生的虛擬生活,高校要注意開發網絡游戲中的德育資源。 目前,網絡游戲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閑暇娛樂方式之一,玩網絡游戲可以緩解大學生的學習壓力,但是過度沉迷網絡游戲,或是對游戲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沒有很好的把控能力,將會對大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思想觀念產生消極影響。 因此,在游戲的設計上要充分體現德育內容,發掘德育資源,讓大學生在網絡游戲中感受到德育的價值魅力。將閑暇德育融入大學生的虛擬生活,高校要構建網絡德育社區、虛擬班級等交流、學習平臺,將那些有利于大學生身心發展、充滿正能量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規范等信息,通過網絡媒介傳遞給大學生,同時讓大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形成一個德育傳授、交流、學習的互動平臺,以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滲透德育。
交往活動廣泛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滲透在一切正式與非正式活動之中,并以同輩群體交往為主。 “同輩群體是由地位相近,年齡、興趣、愛好、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大體相同的人組成的一種非正式群體。 ”[7]在大學范圍中,同輩群體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道德規范都有著非常普遍而深刻的影響。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M·米德更認為在現代社會中,同輩群體的影響甚至大到改變傳統的文化傳遞方式的地步。 因此,閑暇德育應關注大學生的交往生活,充分發揮同輩群體的行為導向作用,使同輩群體成為大學生自我教育的重要載體和開展閑暇德育的有效平臺。
家庭環境與教育在個體成長的全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和長久的影響力。 大學生每年至少有兩個月寒暑假期,大部分學生的假期生活會在家庭中度過,家長的參與和監督有利于大學生閑暇德育的持續性。 因此,要加強大學生閑暇德育,就應充分挖掘家庭中的閑暇德育資源,高校要建立學校與家長之間聯系溝通的有效機制,充分發揮家庭在高校閑暇德育中的作用。
在閑暇中提高生命質量,這是人類文明與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 閑暇德育以其獨特的方式在德育中彰顯其重要的價值。 因此,在高校德育中,需要科學的閑暇德育觀,充分挖掘閑暇德育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閑暇德育活動、發揮閑暇德育主體的能動作用,使大學生能學會利用閑暇、享受閑暇,更好地健康成長。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 卷( 第3 冊)[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 托爾斯泰·胡森.國際教育百科全書[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4.
[3] 劉勝良,張百順.高校閑暇德育有效性研究[ J].教育評論,2010,(4).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J·曼蒂·L·奧杜姆,著.閑暇教育理論與實踐[M].葉京,譯.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6] 蘇霍姆林斯基.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M].唐其慈,等,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7] 陳毅松.思想政治教育中同輩群體的作用分析與對策研究[ J].思想政治工作論壇,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