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農村金融學會課題組
互聯網金融推進銀行農村金融服務轉型問題的研究
蘇州市農村金融學會課題組
農村金融一直是我國金融體系的短板,服務網點稀缺、金融排斥嚴重等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村地區金融市場發展的關鍵因素。日漸興起的互聯網金融很好地填補了銀行傳統金融服務的局限,引起傳統銀行對農村金融服務轉型的積極思考。
當前,電商依托互聯網金融涉足三農領域已悄悄打開了一扇門。2014年,農村電商交易額達1800億元,30歲以下各年齡段的農村網民用戶都已超過城鎮網民客戶。以余額寶為例,過去一年余額寶的城鎮用戶新增速度已大大放緩,而農村新增用戶超過2000萬,并因此為其增收7億元。在新開戶用戶中,“80后”和“90后”是絕對的主力軍,占據去年新增農村余額寶用戶的75%。互聯網金融很好地填補了銀行傳統金融服務的局限,成為吸納三農客戶,特別是新興潛力客戶的重要因素。銀行轉變農村金融服務模式、搶占市場已經刻不容緩。
(一)農業銀行具有較強的綜合研發能力。農業銀行在發展三農金融服務過程中,主要競爭對手為農村信用社、地方性商業銀行以及村鎮銀行,這些金融機構的優勢體現在更多的機構與人員數量和更為靈活的經營管理機制,但是如果將互聯網金融植入農村金融的未來發展方向,則這些優勢將被削弱。農業銀行作為國有控股商業銀行,有專門的信息處理團隊和產品研發團隊,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推出特色業務,擁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二)農業銀行具有更為豐富的三農服務經驗。在深耕縣域經濟服務的發展過程中,農業銀行積累了大量的數據資料、豐富的客戶資源和扎實的服務經驗。這些在農業銀行將互聯網金融應用于農村市場的過程中,都是彌足珍貴的第一手資料。除此之外,農業銀行的渠道優勢也不容小覷。一方面,農業銀行具有其他金融機構無法比擬的相對成熟的連接城鄉的服務網絡,在跨區域經營方面累積了很多的實戰經驗,互聯網金融的賣點之一即為跨區域經營,這些歷史經驗可以為農業銀行今后的業務發展提供非常有價值的參考;另一方面,農行在過去的經營中積累的資源、渠道都可以增強自身的談判能力、議價能力,在與通信運營商的協商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優的結果。
(三)農業銀行具有良好的企業形象。農業銀行多年的經營使其在農村金融市場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較好的口碑,而且相比互聯網企業,國有大行具有更值得信賴的特點。對于大部分客戶,資金安全是其在接受金融服務時考慮的首要因素,特別是互聯網詐騙日益猖獗的今天,風險管理機制更為完善的銀行顯然具有更大的說服力。而且,在農村金融市場推廣金融服務并非一蹴而就的事,在關鍵的轉型期,物理網點能夠增加銀行與農村客戶的接觸機會,這也是至關重要的。農業銀行在農村市場已經擁有分布較廣的營業網點和接受過專業培訓的從業人員,相比電商企業具有先天優勢。
第一,雖然農行在同業中具有相對較強的研發競爭力,但是相比互聯網金融企業,其在信息數據創新等方面仍然處于劣勢。農村客戶對網絡和移動工具使用的時間較短,大多數并不精通,對銀行提供的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互聯網金融業務較為抵觸,主要原因在于其繁瑣的安裝、登陸、維護等步驟,而互聯網企業的支付平臺則能提供更為簡便的服務方式,尤其是快捷支付的問世,使得客戶可以迅速實現查詢、消費、理財等目的。同時,農村客戶對時間成本較為不敏感,但是對資金成本更為敏感,很多客戶使用電商的支付平臺,極大因素是因為其可以提供低手續費甚至零手續費的跨行轉賬業務,以及一定折扣的代扣代繳業務(如話費充值優惠等)。
第二,農業銀行層級較多,因而在貸款審批方面,手續相對繁瑣。三農企業貸款大多呈現資金需求少而急的特點,往往會因大銀行的繁雜手續而耽誤商機,影響發展,綜合這些因素,三農企業通常不會選擇向大銀行申請貸款,這就使得大銀行流失了這一大批客戶。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電商企業創新推出了許多小額信貸產品,填補了這部分空白,使得農村客戶無需抵押也能貸款,等產品出售后再還款即可。
(一)提升電子銀行產品的便捷性,努力構建核心競爭力。相比一些電商企業開發的網絡支付平臺,農業銀行的電子銀行產品最大的劣勢是不夠簡單與便捷,因此在今后的產品設計上,應著重改善這一點。例如在界面和菜單設計上,應避免顯得多、廣、雜,要以直觀、易懂、方便為基本要求。同時,還應優化電子銀行客戶的用戶體驗,如可以開通專門的電子銀行服務熱線,以解決客戶在使用中遇到的問題,能夠在電話端解決的問題盡量開展電話端的解決途徑,避免讓客戶再前往網點。在提升產品便捷性的同時,還應該多宣傳自己產品的優勢,如安全性能更高,可以進行大額支付、到賬及時等等,打響自己電子銀行產品的知名度,如像余額寶會在農村的一些墻面拉出標語:“存錢存在余額寶,養豬種地都挺好”、“天天使用余額寶,年年生活奔小康”等。
(二)根據三農特點設計貸款產品,嘗試新型融資方式。農業生產具有較強的季節性,農忙時需要貸款,農閑時則有閑錢投資,銀行可以根據農業生產的特點,設計出根據時令的綜合型循環貸款產品,即每年農忙時發出貸款,農閑時還本付息,多余的閑錢可以存在銀行賬戶里做儲蓄或其他投資,歷史的儲蓄和投資情況可以為下一期貸款的授信額度做參考。在強化風險控制的前提下,可突破原有職能和流程設計中的固有模式,盡量減少銀行卡審批、貸款申請等業務流程中的不必要環節,增加受用客戶覆蓋面。除了傳統的貸款產品,可以嘗試推出一些創新性的融資模式,增加農戶資金融通渠道的多樣性。
(三)推動金融投資產品創新,拓寬農村客戶的理財渠道。農村居民由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金融網點偏少等條件的限制,缺乏通過金融機構進行投資理財的客觀條件,而且農村居民金融知識相對匱乏,往往對種類繁復的理財產品望而卻步,加之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門檻通常較高(一般會有單筆5萬元或以上的起點要求),很多入門級客戶達不到標準。但是余額寶的風靡給予了我們新的啟發,盡管在專業人士看來,余額寶并沒什么本質上的創新之處,只是把貨幣基金直接放到支付賬戶里,讓用戶可以利用支付寶賬戶余額直接購買理財產品,進行網上購物、支付轉賬等,但就是這種嵌入式直銷,使天弘“增利寶”的規模從零躍居成為國內最大規模貨幣基金。所以,農業銀行也可研發推出類似的金額要求低且贖回靈活的寶寶類產品,給予客戶直觀的、清晰可見的收益(如似余額寶一樣每天計息增加賬戶余額),吸引廣大農民將閑散的資金存進來。
(四)整合內外部數據來源,完善大數據系統的建設。大數據技術已經應用于我國的金融行業,以阿里小貸為例,它以淘寶、天貓等平臺積累的海量交易數據為放貸依據,無須抵押物和擔保,所有貸款流程都在網上完成,基本不涉及線下審核,最短放貸時間僅需3分鐘,可以提供100萬元以內的貸款。按照傳統金融業的眼光,阿里小貸的客戶幾乎不可能獲得貸款,然而阿里小貸成立以來累計放貸超過1000億元,不良貸款率控制在1%以內。銀行能否構建起大數據系統,能否靈活運用大數據技術將成為角逐互聯網金融大戰的關鍵因素之一。農業銀行的大數據有客戶在銀行系統內的消費、投資記錄,包括和目標客戶有類似行為模式的客戶數據,但是這部分數據相比電商交易平臺的海量數據,還是捉襟見肘的,還需要通過合作的方式獲得外源型的信息豐富數據庫,如一些社交網絡、公共網頁上可以得到的客戶信用記錄和信用歷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