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娟娟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上海 200434)
廣播記者應成為媒體融合中的“全能記者”
程娟娟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上海 200434)
新媒體發展迅速,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共生大勢所趨,深刻地改變了新聞的生產方式和記者的工作方式。廣播記者在新媒體融合中需要全面升級,華麗轉身成為全媒體記者。
新媒體融合;創新策劃;全能記者
如今新媒體發展日新月異,手機媒體、互聯網媒體、樓宇媒介、新聞客戶端各類新興媒介層出不窮地浮出水面,長期占據傳播話語權的傳統媒體備受挑戰,在此情形下,作為傳統媒體的廣播如何與這些新媒體融合和諧共處,創新發展成為傳統媒體人共同面對的課題。
全媒體欣欣向榮發展的當下,業界對于全媒體定義并沒有統一觀點,但一些專家認為,全媒體的“全”不僅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網絡、電信、衛星通信在內的各類傳播工具,涵蓋視、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受資訊的全部感官,而且針對受眾的不同需求,選擇最適合的媒體形式和渠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細分的服務,實現對受眾的全面覆蓋及最佳傳播效果。[1]
在媒體融合時代,公眾獲得更多話語權和選擇權,信息可以從主流媒體輿論環境與民間媒體輿論平臺選擇性接受,新聞傳播方式發生了深刻的改變。作為傳統廣播記者的工作也需要升級,注重傳播多元化、復合化,從單一的新聞采訪升級為融合創新、復合采訪寫作、多渠道發布等復合模式。
廣播記者在新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其素養也面臨升級,成為復合型的全媒體記者。記者除了具備敏銳識別新聞價值、把握全局、善于與人交往、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能力外,同時必須掌握多媒體的采訪手段和通信工具,綜合利用多媒體傳播新聞的能力。
一名廣播記者在新媒體環境下首先需要獨具慧眼的策劃組織能力,同時具有優秀的整合行銷能力,熟悉全媒體運行的核心規律和運作流程,對新聞事件熟練地進行復合型制作和傳播。
全媒體記者要有新聞聚合的頭腦,適合各媒體的特點,發揮不同載體的不同組合產生的效應。用眼,即做全媒體記者要充分利用網絡、手機等互動傳播的“新聞眼”,挖掘受眾的新聞資源,善于與受眾互動。用手,即全媒體記者要會文章、能拍攝、擅互動。[2]
近30年來兩岸經濟不斷互動合作,90年代初期,第一批臺商利用全球制造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西進大陸投資,他們從最初的珠三角到如今的長三角。上海成為臺商投資的樂土,上海臺資企業層次豐富,類型多元,尤其以金融業、服務業的蓬勃發展為其產業特色。但一些在滬發展多年的傳統臺企“日本技術、臺灣接單、上海生產、海外銷售”的運作模式則遇到瓶頸,他們面臨轉型升級發展壓力,技術的升級或轉型物流、服務業都成為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
深諳轉型升級對于臺企發展的重要性,2014年5月下旬我開始策劃《在滬臺企轉型升級進行時》專題節目,甄選6家在上海第一、二產業的臺資企業轉型升級較為成功的案例,既包括兩岸間影響力較大的頂新集團、英業達集團,也有中小企業如翔茂集團、廣禾堂集團,試圖探析不同類型臺企轉型升級之道,彰顯臺企“深耕”大陸發展的訴求,力求從本土化中尋找升級的契機。
其次,作為廣播記者要“一專多能”,除了對廣播傳播技能熟悉把握,同時還要掌握多種媒體的傳播知識和技能特點。一線記者既要了解相關媒體的傳播規律和傳播手段、特點,同時還要掌握不同媒介的采訪形式、報道特點。例如,網絡傳播、手機傳播、視頻技術等。
《在滬臺企轉型升級進行時》專題節目在采訪開始前就考慮帶傳播廣泛性效果,記者通過圖片、文字、聲音、視頻、微博等方式全方位報道,在網絡、廣播、視頻、微博等多傳播平臺多元呈現上海臺資企業轉型升級中的發展歷程,傳播效果更佳。
與此同時,這次專題節目在不同平臺制作過程也注重各自媒體特色,形成不同傳播風格。在廣播節目制作層面,節目盡量用采訪者原聲、現場音響效果來展現,盡可能透過采訪者的短句和口語的形式讓廣播節目更加栩栩如生。在網絡部分,更著重文字的嚴謹和編排,注重選擇長句和一些精美的排比句,讓文字顯得更有溫度和色彩,同時配以精美的圖片,讓讀者身臨其境。而在微博傳播上,則注重用詼諧的網絡語言和一些網絡熱詞、短句吸引網友,讓人眼前一亮。
這次采訪,我也更注重多媒體傳播先后的規律,構建傳播立體網絡。首先,微博傳播“先發制人”,在采訪進行當中,微博便同步發出,透過活潑有趣的網絡語言讓受眾對這幾家企業有初步了解和興趣。采訪完成后,從一手資料入手寫作網絡文稿,透過一篇篇圖文并茂的網絡報道讓網友對這些企業的了解更深一層。待受眾的熱度未消,記者再利用手中的聲音素材和音響效果對報道進行深加工和打磨,讓報道更具深度和熱度,產生較大的影響力。
再次,在新媒體融合下,一名廣播記者需要成為雜家和專家,不僅需要掌握新聞學、傳播學的規律,同時需要具有復合的知識背景和豐富的從業經歷。立足專業的基礎上需要有機整合不同媒體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從而讓自身有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例如,連續4年參與采訪的特別專題《我在大陸這一年》,每年透過采訪不同的對象,讓這些在大陸生活“有感”的對象訴說他們的故事,他們眼中的大陸這一年變遷。采訪對象層次豐富有作家、官員、教授、學生、企業家、員工等,這些采訪對象背景、專業不盡相同,年齡層次豐富,記者在采訪中要掌握不同專業的背景知識,熟悉采訪對象的興趣愛好,這樣在采訪中才有共同話題,采訪對象可以侃侃而談,發掘出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讓報道更富層次感,同時在采訪中記者也注重不同媒體的采制特點,全方位挖掘采訪對象的亮點,透過全媒體全景展現,報道的傳播影響更加深遠。
新聞媒體融合下,媒體生態的巨大改變催生了記者工作方式的改變,記者如何在業務上又“專”又“精”,這是廣播記者面臨著的難題,有待不斷探索。
[1] 劉長樂.全媒體時代,如何順勢而為?[DB/OL] . 中國企業家網,2010-7-29.
[2] 一個全媒體時記者的轉型與思考[DB/OL] . 中國記協網,2010-7-29.
G214.2
A
1674-8883(2015)15-0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