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佩璇 唐 靜
(廣西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從新聞專業主義視角論新聞娛樂化危害
顧佩璇 唐 靜
(廣西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0)
本文以2014年明星吸毒熱門事件為例,旨在從新聞專業主義視角審視新聞娛樂化對受眾、輿論環境、媒介生態等方面造成危害,提出媒體強化專業精神、注重客觀報道與提升媒體工作者專業素養等對策。
新聞專業主義;新聞娛樂化;明星吸毒
早在互聯網還未流行的年代,娛樂化在電視媒體上的盛行使得尼爾·波斯曼提出“娛樂至死”的觀點,認為電視媒介的娛樂化加速了社會文化的消解。現如今,在商業利益的推波助瀾下,娛樂化浪潮侵襲新聞傳播領域。2014年11月《人民日報》刊發題為《E時代,別讓泛娛樂化消解媒體擔當》一文,批判媒體被娛樂化侵蝕而消解文化自覺與社會責任擔當。
本文以2014年頻繁曝出的明星吸毒這一熱門事件類別為案例分析,旨在以新聞專業主義視角審視考量新聞娛樂化對受眾生活、輿論環境、媒介公信力等方面造成的危害,進而引導媒體正確報道娛樂事件。
(一)新聞娛樂化
新聞娛樂化隨著報紙大眾化興起,該現象的解釋可追溯于名詞“娛信”的提出。其英文表述是infotainment,由information和entertainment兩個詞合并而成,指的是媒介用娛樂方式提供信息和制造新聞,昭示信息與娛樂合流的新聞現象。學界把infotainment一詞所反映的、在新聞領域中新聞與娛樂信息相融合的趨向稱為“新聞娛樂化”。[1]
新聞娛樂化為了博人眼球,賺取點擊率而采取軟化嚴肅新聞、邊緣化硬新聞、報道方式故事化等手段,造成媒體庸俗化、道德滑坡、社會責任弱化等一系列問題,不僅傷及媒體引以為立身之本的權威性與公信力,還歪曲輿論導向,誤導公眾并造成文化、價值觀與社會秩序混亂。
(二)新聞專業主義
新聞專業主義對新聞應用領域發揮著重要指導作用。新聞專業主義的含義可簡要概括為:新聞媒介和新聞從業者所追求的一種職業理想和操作理念,包括真實、客觀、公正地報道新聞,以服務公眾為中心目標,獨立于政府、公眾、財團,擔負獨特的社會責任等一系列行為規范和行業標準。[2]貫徹新聞專業主義的重要性在當前背景下更為凸顯重要性。
近年來,明星吸毒事件成為大眾視野中的熱點話題之一。肖珉指出,大多數媒體在報道涉毒明星中,視角聚焦不僅僅在對“丑惡吸毒現象”的揭露,更有對明星私生活進一步“挖掘”或“發揮”,呈現在受眾眼中的新聞事實超越“吸毒”事件本身。[3]2014年8月,《京華時報》將臺灣演員柯震東吸毒被抓新聞作為頭版,并整理出寧財神、張默等一串明星吸毒被抓名單。王祥研究發現媒體在明星吸毒報道中發生角色錯位,主要表現為:娛樂化消費、曝光時未做到一視同仁、報道犯常識性錯誤、侵犯他人隱私。[4]
(一)明星吸毒的“蝴蝶效應”
從新聞報道層面分析,明星吸毒新聞既涉及了“明星”這個公眾關注度高、社會示范引領作用強的群體,還包括了“吸毒”這個反道德、帶有濃烈負面色彩且警示教育意義重大的事件。
此類新聞事件與“明星”這一群體密切相關,具備娛樂新聞的屬性,但是“吸毒”這一事件歸屬于典型社會新聞。然而,明星所具備的社會效應是關鍵所在。明星的一舉一動都有著不可估量、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公眾尤其是青少年群體而言,明星文化影響著受眾人格的完善與價值觀的塑造。明星吸毒這一事件,極大地沖擊了主流價值觀與文化,有悖于倫理道德,甚至干擾正常社會秩序,起到惡劣的示范效應。因此,相比較“明星”,“吸毒”在新聞價值的重要性和顯著性等評判標準上占據關鍵性地位。
然而,媒體表現卻受到事件主體——明星這個言行舉止動輒“蝴蝶效應”之勢的特殊群體所影響,在此類新聞事件報道中存在著娛樂化的趨勢。于是,明星的一舉一動變成“重要新聞”,連明星違法被拘也要圍追截堵。本應嚴肅報道的硬新聞被軟性化,娛樂元素滲透入其中。
(二)新聞娛樂化的表現形式
新聞娛樂化主要表現在新聞的內容與形式上過分側重娛樂功能。接下來以明星吸毒事件為案例分析。
(1)在內容上,體現在數量和質量兩方面:一方面從數量上減少嚴肅新聞的報道比例,加大明星名人緋聞、體育新聞、暴力犯罪新聞與災害事件等軟新聞比重,使硬新聞邊緣化。例如,柯震東因吸毒被拘留,在其期滿獲釋時,一些媒體早早蹲守在拘留所門口。該現象折射出的正是近年來不斷升溫的新聞娛樂化傾向;另一方面,從基調嚴肅的硬新聞中挖空心思掘取趣味娛樂元素,從娛樂視角進行報道,在質量上軟化硬新聞。一些媒體熱衷于跟風炒作,或是四處挖掘花邊新聞、獵奇窺私。例如,渲染“柯震東代言疑損失千萬元”、炒作柯震東曾受訪稱其母“只管我的錢,其他都不管我,不坐牢就行”等。媒體應承擔的輿論監督和宣傳教育功能未盡職責,不該重筆著墨的花邊信息卻比比皆是。
(2)在形式上,擴大新聞的故事性,表現手法煽情化、文學化,導致新聞與娛樂兩者界限模糊不分。例如,國內某知名網站引用臺灣媒體報道,以《蕭亞軒知柯震東吸毒被抓心疼:他一定很害怕》為標題報道柯震東前女友某女星對其吸毒被捕的看法,使用“整個人看起來非常憂愁”、“為對方感到心疼”等多處摻雜主觀情緒的煽情描述,并回顧吸毒傳言爆發當天該女星所處場景與事件,擴大故事性。
(三)新聞娛樂化負面效應
明星吸毒事件中媒介所表現出來的娛樂化傾向讓人擔憂。從新聞專業主義視角而言,新聞娛樂化所帶來多方面負面影響。
(1)麻痹受眾,傷害公共利益。部分媒體在報道明星吸毒事件時,為吸引大眾眼球,不惜夸大細節,挖掘花邊素材,將原本帶有教育警示意義的硬新聞當作娛樂報道,加劇受眾關注重點的偏離。新聞娛樂化無形中麻痹公眾,也傷害公共利益,消解公眾對重要社會公共議題的關心,淡化公眾的社會意識,將注意力放在表面的浮華與瑣碎的花邊上,甚至失去對是非價值觀的正確判斷。正如尼爾·波茲曼所提出的“娛樂至死”觀點:“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并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愿地成為娛樂的附庸,而且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5]
(2)消解倫理道德,歪曲價值觀取向。媒體過度炒作包裝、對事實的不當選取與渲染等做法,消解傳統倫理道德,影響主流價值判斷,甚至沖擊社會正常秩序。柯震東吸毒被捕,部分媒體關注重點不在吸毒這項負面色彩濃烈且警示教育意義重大的事件,而在挖掘其私人生活或粉絲反應等娛樂花邊上。例如,重慶某新聞媒體以一名女大學生為見偶像柯震東竟主動自首吸毒被警方抓獲的消息為報道重點,殊不知媒體本應承擔引導社會主流輿論,發出理性聲音的社會責任,而不是受利益驅動專注于獵奇窺私,娛樂大眾。
(3)消解媒體權威性與公信力。權威性與公信力是媒體的立身之本。從職業主義角度審視,運用輿論監督力量規范社會,使社會各項機制得以正常運轉的輿論監督功能是大眾媒體的首要功能,亦是新聞媒體“社會守望者”之稱的由來。因此,新聞從業者應盡力提供專業報道與有深度的分析,為社會提供思考的養料,積累公眾信任。其次,從經濟角度觀之,媒體若想從相互間競爭白熱化的戰場上立于不敗之地,獲取受眾的信任與支持進而增強受眾粘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獲取公眾信任與認同的關鍵在于秉持恪守真實、客觀、公正的報道原則。新聞娛樂化對媒體公信力的破壞顯而易見。新聞娛樂化一方面容易造成信息庸俗化,引發公眾反感情緒進而弱化對媒體的理解與支持;另一方面,媒體煽情渲染過度的信息不僅沒有起到輿論監督,守護社會良知的功效,反而違背真實、客觀、公正的報道原則,使公眾產生被欺騙或被愚弄之感,進一步損害媒介公信力。
新聞的發展與所處的社會環境有著密切聯系。不管是作為傳播內容的新聞,抑或作為傳播媒介的電視和網絡等媒體,整個新聞傳播領域受到娛樂化浪潮侵襲。媒體應當以新聞專業主義為指導,恪守新聞媒體的使命,從以下多個方面著手完善自身,規避新聞娛樂化現象。
(一)強化專業精神,注重客觀報道
新聞的內核在于發現和還原真相。媒體應遵循新聞專業主義真實、客觀、公正與服務公眾等規范和標準,尤其在對待明星吸毒這類公眾關注度高,動輒產生“蝴蝶效應”的新聞報道上,不僅僅是要求媒體工作者采取專業的報道方式和技巧進行采訪、寫作與編輯如此簡單。媒體還應注重客觀報道與平衡報道的理念,從內容生產、編輯、立場觀點等多方面建構培育媒介生態,在力求真實客觀地反映事情整體面貌的基礎上,改善硬新聞的報道方式,并合理分配軟硬新聞比重。
(二)提升媒體工作者專業素養
隨著移動互聯網普及,社會化媒體流行,我們當前所處的傳播環境相比過往已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傳播模式百花齊放,傳播主體與形式的開放性、自由化對媒體生存形成嚴峻挑戰。因此,媒體從業者應當專注于提升核心競爭力,樹立包括客觀公正理念、服務公眾意識、社會責任感等在內的專業理念與意識,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身職業技能和專業素養,適應新形勢下新發展。
(三)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早在1964年,馬歇爾·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訊息”理論。他在《理解媒體:人體的延伸》中指出:媒介的作用決定人們看到什么,以什么樣的比例和從什么樣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在社會影響力較大的新聞事件報道中,媒體尤其是大眾主流媒體應強化社會責任感,恪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明星吸毒這類聚焦與道德標準和社會秩序相沖突的反常現象的新聞報道,媒體應將重點放在引起公眾矚目進而警醒教育,實現道德標準撥正和社會秩序維穩。例如,柯震東窗事發時正值演藝生涯高峰,新浪微博粉絲數高達3525萬人,對于這個社會關注度極高案例的報道,媒體應當普及法律知識和相關專業知識,讓青少年對毒品的危害之重有清晰認識,強化遠離毒品觀念。
媒體還應確保新聞報道的真實客觀性,不盲從報道,更應遠離低級趣味,正確為受眾解讀資訊,避免受眾在信息海洋中產生混亂、迷失自我,并力爭發出引導主流輿論的理性聲音,建構主旋律積極向上的和諧社會。
[1] 童兵,陳絢.新聞傳播學大辭典[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4:128-129.
[2] 候迎忠,趙志明.西方新聞專業新探[J].當代傳播,2003(4).
[3] 肖珉.從“明星涉毒吸毒案”看媒體敘事失當及心理究因[J].新聞界,2015:(6).
[4] 王祥.網絡媒體在明星吸毒報道中的角色錯位與應對[J].新聞研究導刊,2014(16).
[5] 尼爾·波茲曼(美).娛樂至死[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5-6.
G210
A
1674-8883(2015)15-0249-02
顧佩璇,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4級新聞專業研究生。唐靜,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4級新聞與傳播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