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佳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淺析網絡時代微博輿論監督的模式及對傳統媒體的沖擊
羅 佳
(中國傳媒大學,北京 100024)
隨著網絡微博的流行,所謂的“線性傳播時代”即將結束,隨之而來的全新網絡交流時代即將來臨。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正處于全新的機遇和挑戰時期。在過去幾年時間里,微博的輿論監督效應已經凸顯其正能量。
輿論監督;微博;媒體
微博草根性很強,為受眾提供了信息發布平臺,較低的信息發布門檻導致很多草根用戶進入微博,受眾一方面是信息的接收消費者;另一方面受眾是信息的生產者,每個微博用戶都可以發布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信息發布終端不再僅限于網絡界面,還可以是手機終端等通訊媒介終端來完成微博信息的及時發布。
裂變式信息傳播模式,微博通過轉發評論來影響自己圈子內的用戶,通過其他用戶對該信息的轉發評論,會直接傳遞到另一個微博圈中,導致信息的裂變式傳播。微博的交互方式不需要主動選擇信息接收對象,只需要單純發布自己的信息,就會有眾多用戶對該信息進行瀏覽,從而不斷將該熱點信息進行二次傳播。
微博信息內容的及時性,現在很多微博用戶都是通過手機移動終端來發布信息,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信息的及時傳播,增加了事件的現場感。例如,一些重大突發事件或引起全球關注的大事,在場的微博用戶可以瞬間完成對該事件的圖文表述發布,增強了微博信息的現場感和及時性。現在一般的社會熱點事件多是由微博平臺上爆料,引起眾多用戶對該信息的不斷關注,進而才會引起傳統媒體的跟進報道。
微博的輿論監督最大限度地還原了“原生態”的公眾意見,真實反映了社會公眾對事件的態度和評價,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種監督資源和手段將被監督的對象置于社會公眾的視野下。網絡輿論監督中形成的不具有法律意義的輿論壓力與“媒介審判”有相似性。受眾通過干預審判程序來達到改變事件走向的目的。微博使得事件的信息相對透明化、詳細化,讓公眾掌握更多的事件信息的同時,發出自己比較理性和客觀的聲音。
開放性和交互性是網絡最為鮮明的特點,網民可以自由選擇感興趣的話題發表言論并與他人互動,從而將傳統媒體與受眾的傳播關系轉變為雙向或多向互動的傳播關系。因為微博具有信息傳播的技術優勢,裂變式的信息傳播模式致使微博在輿論監督方面具有很大的功能。微博的信息傳播是通過信息的評論和轉發來完成,信息轉發和評論數量取決于信息的發布質量以及微博用戶的粉絲數,只有高質量、具有新聞價值的微博內容才會收到網友的關注。一個微博用戶的粉絲數決定了該微博用戶的信息傳播范圍。
一旦網絡上爆出網友關心的話題的新聞,粉絲就會轉發評論,這樣就形成第二次裂變式的評論轉發,最終導致任何一條高質量、高新聞價值的微博信息都會被推送到每一個微博用戶面前。當受眾普遍關注某一社會話題的時候,該新聞話題就會演變成網絡熱點話題,網友的評論以及微博意見領袖的互動式評論會對該事件形成一定的態度評價,從而形成一股實力強大的網絡輿論,這種網絡輿論的形成多是由意見領袖主導網友的主流態度而形成的。微博所形成的網絡輿論會迅速被網絡媒體捕捉到進而引發第二次事件關注潮,在互聯網上形成第二次網絡傳播,從而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網絡輿論。
微博輿論通過在微博平臺會對事件涉及的主角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成為整個社會街頭巷尾議論的話題,進而引起傳統媒體的跟進報道。尤其是該事件的發生緣由不利于社會穩定的時候,傳統媒體的報道在一定程度上會形成對政府相關部門的壓力,最終致使政府部門去解決相關事件,安撫受眾的憤怒情緒。微博所形成的輿論很多時候已經成為傳統媒體跟進報道的標桿,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只可能順著微博輿論的主流去努力。微博的輿論監督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與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性形成合力。在一定程度上,微博的輿論監督還可以提升傳統媒體的輿論監督能力,兩者形成輿論監督和合力共同對社會熱點事件進行輿論監督。
在傳統媒體輿論監督環境中,傳統媒體一直是堅持“媒介中心論”單獨完成輿論監督的任務,而能代表社會公眾廣泛意見的聲音卻不能參與到輿論監督的過程當中去,作為社會大多數的公眾只能是作為整個事件的旁觀者來目睹傳統媒體對社會熱點事件的輿論監督,雖然公眾之間也會形成一定的輿論,但是這些輿論場都是在相對狹窄的圈子內通過口耳相傳的人際傳播,難以形成輿論氣候,所以社會工作的代表性意見很難對監督結果產生影響。
但是在新媒體環境中,社會輿論的議程設置由公眾通過微博來完成,完全顛覆了傳統媒體對輿論議程設置的假設性研究。在社會事件監督過程中,微博媒體通過受眾對事件形成主流的觀點,進而傳統媒體會跟進報道,其中報道中所持的傾向性多與社會主流意見相統一。
隨著網絡技術的進步和網民數量的增加,信息傳播的渠道和內容越來越復雜化,這就改變了以往的傳統媒體主導的單向線性輿論監督模式。尤其是微博時代的到來,使得每一個受眾都可能是信息的發布者。微博用戶可以發布自身身邊所發生的事件信息,第一時間將事件的相關信息通過微博平臺發布出去,而傳統媒體在時效性上遠遠落后于微博發布平臺。傳統媒體要求對事件信息進行不斷地核實,保證新聞報道的準確性和客觀性。除此之外,還需要經過層層審核,等到傳統媒體發出新聞報道的時候,事件的信息早已經在網絡上散布開來。在事件發生后,受眾迫切需要掌握相關信息,而傳統媒體的滯后性無疑制約了其輿論監督的能力和水平。
微博的開放性和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為普通受眾提供了一個自由發表言論的平臺,普通微博用戶不必考慮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系網而自由隨意地發表自己的態度和觀點。社會公眾迫切希望參與到社會事務的監督過程中去,以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微博用戶通過發布觀點和評論參與到對事件的監督過程中去。當微博用戶對社會熱點事件形成一定的具有明顯傾向性的態度時,就能凝聚成強大的輿論壓力,迫使被監督對象調整自己的言論和行為,以符合網民對事件的期望走向。
[1] 朱健.簡論構建傳媒與司法間的和諧關系[J].甘肅理論學刊,2006(5).
[2] 張化冰.互聯網對我國輿論監督機制影響探析[J].新聞觀察,2009.
G206.2
A
1674-8883(2015)15-02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