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靜(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環境的影響因素分析——讀《一個人與這個時代》的體會
時 靜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
摘 要:新聞傳播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傳播活動,總是會受到周圍環境的制約,并且這些因素各不相同,本文從影響新聞傳播活動的媒介和社會環境出發,對《一個人與這個社會》進行文本解讀,梳理了影響新聞傳播活動變化的因素。
關鍵詞:新聞;傳播環境;影響因素
《一個人與這個時代》是一本新聞暢銷書籍,書中記錄了央視新聞著名主持人白巖松的新聞成長歷程,對他的新聞事業進行了較為詳盡的敘述,展現了一個新聞人對新聞事業的熱忱與期望。筆者閱讀發現,白巖松的新聞軌跡與新聞傳播環境密不可分,呈現出一定的研究價值,供學界和業界探討。
媒介環境,既包括相對單個獨立的新聞媒介機構或組織的個媒體環境,也包括各種新聞傳播媒體之間相互競爭與制衡所組成的全媒體環境。
就個媒體環境而言,每個新聞媒體或組織的地理環境、硬件設施、自身管理水平、上下級和諧程度、整體的工作態度與精神面貌等各不相同,因此新聞傳播的效果也不盡相同。央視作為我國新聞傳播的先鋒機構之一,不僅在于其地位的重要,更重要的是它的內部環境運籌良好,《一個人與這個時代》披露,央視新聞部很注重自身工作環境,把“求實、公正、平等、前衛”作為工作中恪守的原則,在“部訓”影響下,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團隊管理理念,創辦編委會、輪流制片人、定期的集體活動、習慣性的買書發書、彼此間平等交流、民主決策,真正讓新聞工作變成一種長跑活動。因此,和諧的工作環境是央視優質新聞誕生的源泉,也有助于新聞傳播活動的順利開展。
從全媒體環境來說,不同媒體組成的媒體環境就像是一個“生物圈”,他們的相互競爭與合作形成了動態平衡的媒介關系,有利于新聞的交互與傳播。然而,為了突出自身傳播價值,不同媒體又有一套屬于自己的獨特傳播理念與風格。央視新聞報道在選材上始終從“平”字出發,堅持不俯視、不仰視地看生活與社會,把新聞的核心定位在了普通人的身上,關注人類自身的命運。在新聞已經不是獨家占有的信息同質化的今天,央視已經不再追求一些“一線”新聞的普通報道,而是把眼光聚焦到了快速時間所能到達的深度和獨家的角度,做大“新聞1+1”評論,并選擇退居到了新聞的“第二立足點”甚至“第三立足點”,敢于打破壟斷,形成競爭,讓新聞真正擁有不同的色彩。
社會大環境是由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作用形成的,這些因素影響著社會的運行,同時也對新聞傳播產生重要的影響。
政治環境是新聞傳播活動的重要背景,它對媒介傳播的控制最為明顯。央視作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國家政治環境的影響。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深,我國新聞媒體獲取線索的范圍也大為擴展。國際新聞報道成為新聞傳播的重要部分,因此,央視肩負起國際傳播和傳播國際的雙重責任。《一個人與這個時代》揭露央視的“看”系列的設置,體現這種環境變化影響因素。如“2005年,在海峽兩岸‘破冰之旅’后巖松首‘看臺灣’,這是大陸媒體第一次全方位地、不帶太多意識形態的概念去拍攝臺灣”。“看”系列的誕生,央視不光是以一個新的方式樹立起自己品牌和特色,也是在適應新的政治環境而進行新聞傳播。
文化環境的改變也會引起新聞傳播理念的變化。隨著我國民主進程的不斷推進,央視的節目對民生的關注度更加提升,普通百姓成為新聞報道的重要視角,增加了社會熱點問題、民生聚焦問題的報道量。白巖松說,《新聞聯播》的改版就是轉變過去圍繞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活動來設置議題的常規思維,而是把新聞選材逐步向社會各階層靠攏。“走基層”系列將鏡頭對準了社會基層百姓的生活,揭露了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消極現象與不良行為,以積極的態度推動基層問題的解決。因此,社會文化理念的轉變也是引起新聞環境變化的重要因素。
經濟是社會變革的動力,也是新聞變革的動因。經濟的發展,引起技術的變革,而技術的進步引發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興起,增加了媒介產品的豐富性,造成媒體競爭激烈化。央視也不斷積極調整姿態以適應媒介技術帶來的影響,新聞直播“常態化”就是最好例證。回看央視的直播史,從“三峽大江截流”直播到2003年新聞頻道的開播,央視強調新聞報道始終在隨技術而改變。
影響新聞傳播的環境因素就是新聞傳播活動中所具備的媒介各因素與社會各因素的總和。新聞傳播環境的改變對新聞報道的傳播質量、傳播效果都會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央視的新聞傳播的改變就是適應不斷變化的新聞傳播環境,從中,我們可以分析影響新聞環境變化的重要因素,而這些因素也是未來新聞傳播變革的重要因子,能夠對以后的新聞改革提供一定啟示。
作者簡介:時靜(1990-),女,山西晉城人,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系2013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