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偉
(作者單位:山東教育電視臺)
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突破與發展
孫 偉
(作者單位:山東教育電視臺)
摘 要:當下,娛樂類綜藝節目擠占了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生存空間,具有文化傳承、社會教化功能的文化類電視節目“曲高和寡”,本文通過分析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現狀、制約因素,探討其發展策略。
關鍵詞:文化電視節目;傳播現狀;發展策略
梁啟超在《什么是文化》一文中指出:“文化者,人類新能所開釋出來之價值的工業也。”筆者認為,文化包涵了人類文明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廣義上講,承載文化因素、體現文化價值的電視節目,可通稱為文化類電視節目,具有思想性、知識性、傳承性、人文性等特點。
目前電視為大眾營造著一個泛娛樂化的氛圍,以《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飯沒了秀》為代表的綜藝娛樂類節目占據黃金時間段,帶來了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擠占了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生存空間,消解了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意義。目前我國的文化類電視節目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
1.1 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
文化類電視節目因其較強的知識性和傳承性,往往具備較好的節目內涵,有較好的節目底蘊。在受眾分析調查中,文化類電視節目受眾群體的文化層次相對較高,通常是少數的知識分子,受眾群體的小眾化使其收視率相對較低,在經濟效益至上的傳媒市場中不占競爭優勢。
1.2 節目同質化趨勢明顯
由于文化類節目的數量相對較少、對技術的要求又相對較低,一旦出現一檔收視率相對較好的電視節目,便會有諸多跟風者紛紛效仿。比如以傳播漢字文化知識為主要內容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一出現,就出現了很多追隨者,山東教育電視臺針對山東17個地市的漢字聽寫大賽《快樂漢字》節目,也借鑒了《中國聽寫大會》的相關經驗。
1.3 重視程度有所提高
習總書記對傳統文化的呼吁,喚醒了各級電視臺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近年來,文化類電視節目的數量不斷增多、被重視的程度也逐漸加大。比如,最近中央電視臺對播出時段的調整就充分考慮了文化類節目,將《中國成語大會》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拿到中央一套周末晚8點的黃金時間段,與《中國謎語大會》一起,傳承百代甄選的中國智慧,體現了大臺的擔當。
2.1 受眾群體精英化、小眾化
有研究表明,目前中國電視受眾主要是初中以下群體,而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受眾多是高學歷的知識分子,這意味著受眾群體本身的小眾性。電視作為大眾媒介,在節目的設置和編排中,往往盡可能考慮絕大多數受眾的需求,忽略少數群體對文化節目的需求。
2.2 電視節目評價機制以收視率為主
電視媒體的盈利模式,使收視率成為衡量現今電視節目優劣、工作人員工資的重要參數之一,因為它直接與廣告掛鉤。為追求經濟效益,媒體往往唯收視率是尊,“叫好不叫座”的文化節目被邊緣化。實際上,電視的傳播效果與收視率是兩個概念,收視率僅僅是衡量收視情況的指標,不足以衡量節目的優劣,尤其在多屏、多媒體、多渠道傳播的時代里,節目的傳播范圍已經有了很大的拓展,更何況社會價值的評價也應當是重要的評價指標之一。
2.3 長期形成的惡性循環
文化類電視節目曲高和寡的現狀也受制于長久以來的惡性循環。小眾的收視群體帶來較低收視率,不能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導致節目的邊緣化,只能占據較差的播出時段,受眾便越來越少。
文化節目要發展首先要明確,衡量節目好壞的標準不只是收視率,社會影響力、潛在傳播力也應納入節目考核的因素之中。
3.1 立足本土挖掘當地歷史文化
文化再高雅也得接地氣,讓文化節目接地氣,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立足本土,挖掘本土歷史文化資源,一方面增加了節目的接近性,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本土文化的傳播。值得一提的是煙臺電視臺的《細說百家姓》欄目,該節目按照宋版百家姓的姓氏排名講述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既有姓氏文化的起源發展又有歷史人物故事,通過對當代姓氏族人的現實采訪,挖掘煙臺本土文化,內容涉及風土民情、歷史發展等方方面面的內容。
3.2 改變傳播語態注重與受眾互動
現代傳播中,“槍彈論”的受眾觀已經退出歷史舞臺,受眾在節目的選擇中具有更多主導權,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文化節目要迎合受眾的所有需求,但是受眾健康的積極的需求就必須予以考慮,比如說受眾對互動的要求,電視媒體單向度的傳播方式限制了受眾觀點的表達。新技術的出現讓電視與受眾的互動越來越密切,文化類節目也可以采用搖一搖等方式,與受眾實時互動。
3.3 探索娛樂功能的挖掘
文化本身的嚴肅性不應成為文化類電視節目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理由。文化類電視節目也可以結合娛樂的要素,將文化寓于娛樂之中,增加文化類節目的可視性和趣味性。
公共電視本身具有“公共”性,應該是社會化的,電視人應該時刻明白肩上的文化使命,拒絕庸俗和過度的娛樂。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蔡凱如.新聞傳播的文化關照[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