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靜閆海濤
(作者單位:1.青島市廣播電視臺;2.青島大學)
“互聯網+”形勢下的電視民生新聞發展現狀與探索
于 靜1閆海濤2
(作者單位:1.青島市廣播電視臺;2.青島大學)
摘 要:近年來,“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型概念和計算機應用技術日漸成熟,對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產生了革命性影響。將“互聯網+”概念和大數據分析技術融入電視新聞行業,既是電視新聞在新形勢下的發展趨勢,又是新聞欄目改革創新的新思路。積極做好媒體融合,充分發揮互聯網和大數據信息優勢,能夠顯著提高電視民生新聞的制作及傳播水平,提高民生新聞欄目的活力和影響力。
關鍵詞:“互聯網+”;大數據;電視民生新聞;媒體融合;新媒體
在“互聯網+”形勢下,新媒體力量不斷發展壯大,電視民生新聞類欄目如何轉型、如何進行媒體融合、如何在該形勢下繼續保持活力等一系列問題成為電視媒體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難題。在新形勢下,依靠“互聯網+”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共同打造移動互聯網全渠道傳播途徑,將電視民生新聞優勢與新媒體進行融合,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途徑。
新媒體以移動電視媒體、手機網絡等平臺進行信息傳播,能快速記錄和傳播發生在群眾周圍的新聞事件,具有即時化、碎片化、個性化等特點[1]。然而,如果缺乏合理引導,這些碎片化的即時信息往往會誤導公眾輿論,扭曲事實真相。相較而言,電視民生新聞以電視作為傳播的主平臺,能夠多年一直保持活力和影響力,其最大的優勢便是內容的權威性和所擁有的無可比擬的公信力。作為內容服務平臺,電視新聞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用心維護好品牌欄目的公信力,使受眾看到正能量,看到生活中的溫暖。因此,應當把電視民生新聞的優勢繼續保持下去,維護好已經積累起來的受眾群。然而,電視新聞相對于新媒體的實時性和個性化有所欠缺[2]。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各具優勢,將兩者結合起來是媒體行業發展必然趨勢,媒體融合概念在此背景下應運而出,為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與制播水平的提高創造了契機。
2.1 欄目與受眾和新聞的互動手段愈發豐富
在網絡時代背景下,新聞內容的交互性要求新聞欄目必須具備良好的互動能力,提高受眾的意識,尊重其自主選擇和自主接受,在傳播過程中表現出受眾對媒體及其傳播信息的關注[3]。進一步豐富欄目與受眾和新聞的互動渠道,有助于提高欄目的新聞搜索能力和服務能力,擴大電視新聞欄目的影響力。
目前,國內部分民生新聞欄目已經擁有獨立的微信公眾號和APP客戶端,采用微信等手段實現新聞節目與觀眾的持續互動。欄目通過微信平臺和民生新聞互相吸引,以新媒體形式體現服務性內容,實現了新媒體熱點到傳統媒體的求證。相對于傳統電話交流而言,網絡環境下的新聞搜索和公眾交互更加公開便捷,隨時將有價值的新聞或公眾意見以視頻、圖文等多種形式反饋給欄目,促進電視民生新聞欄目良性發展。
2.2 大事件直播+新媒體預覽功能不斷加強
大事件直播+新媒體預覽功能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電視新聞欄目的新聞報導綜合能力。以杭州新聞頻道為例,該頻道在大事件直播和媒體融合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比如該頻道對2015年5月份杭州下大暴雨的報道,既有傳統的實時電視直播,又采取了微信推送等新媒體手段。節目從早上7點就開始推送更新短視頻,讓受眾不管是在家,還是開車在路上,都能從不同的途徑得到最新、最權威的信息,使電視的服務性和影響力得到有效延伸。各地的新聞欄目都可以借鑒類似的模式。以突發事件的報道為例,在人人都是麥克風,人人都是記者的現實情況下,面對突發事件,當新聞節目播出的時候,很多人早已經通過新媒體得知了一些碎片化的信息,而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也可以進行實時的微信推送,用電視欄目的權威性去搶占網絡資源,同時,在電視播出的制作上,既有第一落點,又結合深度報道,把整個新聞多角度、多層面、多方式地向公眾傳播。同時,我們也可以把網民的力量聚集起來,從海量的信息中發現電視新聞線索,擴展選題來源。
當然,電視民生新聞的發展還應借助于媒體及數據信息的多元化融合。電視民生新聞需要的媒體融合,應當包含用更加開放的思維共享資源,通過用戶參與連接更多的自媒體,隨后,根據自身掌握的受眾自媒體信息,成立新聞的大數據平臺,精準推送適合每個人的節目,并在節目開始前推送預告,搶占線上手機、電腦、車載、智能家居等跨屏資源,真正實現個性化定制。
將大數據信息技術融入到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中,將對新聞的制播和社會影響力產生巨大影響。筆者以所在欄目為
例,對大數據應用方法進行展望和探討。例如,用互聯網的語態和方式將高考相關報道推送給考生家長或考生本人,把產婦生產過程中的醫療糾紛推送給已經懷孕的準媽媽,把校園暴力新聞推送給教師、家長、學生等多個人群,把執法檢查推送給該行業相關人群等。假設大約在節目播出前半小時左右推送,相信無論這些人群是否曾經是觀眾,一定會有人打開電視機,關注與自己興趣或切身利益相關的報道,最終達到深挖受眾群的目的。同時,通過微信訂閱號、APP等欄目專屬于新媒體工具,不斷與自媒體開展互動,征集新聞線索,線上觀看節目視頻,線上線下互動,做好各類生活服務,增加受眾與節目的粘度。當然,所有的操作步驟盡量簡單,降低互動門檻,在互聯網上,電視臺并不是內行,可以適當引進具有互聯網思維的人才,或與互聯網公司進行合作,在媒體融合的道路上做精品、做先鋒。
新形勢下的媒體融合必將帶來新業態的爆發。電視民生新聞類欄目將在與新媒體融合的改革步伐中迅速發展,以快速、互動、個性和可信的姿態呈現在觀眾面前。播策略分析[J].西部廣播電視,2015(5).
[2]胡正榮.移動互聯時代傳統媒體的融合戰略[J].傳媒評論,2015(4).
[3]吳采芬.淺談在網絡時代背景下的新聞編輯思維[J].科技創新導報,2011(36).
參考文獻:
[1]劉婷婷.新媒體環境下的廣告傳
作者簡介:于靜(1982-),女,山東青島人,本科,助理記者,廣播電視臺《生活在線》欄目從事編輯工作。研究方向:新聞編輯;閆海濤(1981-),男,山東青島人,碩士研究生,中級實驗師,現于青島大學從事多媒體教學研究及軟件開發工作。研究方向:多媒體教學軟件應用與開發、新聞播出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