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峰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論我國電視談話節目現狀及發展
王華峰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摘 要:談話節目在我國熒屏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電視談話節目在我國已面臨困境。我們需要理性思考,助力我國電視談話節目的發展。本文主要從我國電視談話節目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等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談話節目;現狀;發展
1958年,北京電視臺現場直播的“工業先進生產者和農業合作社主人慶祝五一座談會”是我國談話節目的雛形,由于當時受客觀因素的限制,這種節目樣式并未得到發揚。1992年,我國熒屏出現首檔談話節目《東方直播室》,但并未引起較大反響。直到1996年,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的開播,標志著我國電視談話節目已經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
1.1 對話溝通類
這類談話節目注重平等交流,重視的不是權威性,而是公眾參與度以及通過正常人際溝通所帶來的愉悅性、放松感。平民化是它的一大特色,《實話實說》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對話溝通類談話節目。
1.2 訊息傳播類
就某一熱點新聞或專業話題采訪嘉賓或共同探討,是以信息為核心的談話節目。我國的《東方之子》是名人與記者對話,《對話》是重點圍繞熱門經濟話題與焦點人物對話。
1.3 娛樂話題類
這類節目常常邀請明星參加,話題與明星有關,并伴有明星的表演,主持人幽默風趣,欄目風格輕松愉快,典型代表為《超級訪問》。
1.4 文藝訪談類
文藝訪談節目形式多樣化,通常分為兩人或兩人以上訪談以及擁有眾多現場嘉賓的多人訪談,代表有中央電視臺的《精彩十分》《藝術人生》,這是目前比較流行的節目樣式。《藝術人生》自開播以來,有幾百位來自各文藝領域的藝術家和知名藝人做客節目,擁有較高的收視率。
近十多年來從關注平民生活的《實話實說》到注重精英文化的《對話》,從以情動人的《藝術人生》到爆料明星、娛樂至上的《超級訪問》,我國電視談話節目吸引了大量觀眾的眼球。談話節目在我國不斷創造高收視率,影響時代風向標和大眾行為方式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2.1 談話節目形成話題危機
中國的談話節目正在走入無話題的尷尬境地,話題單調,重復堆疊。比如《實話實說》開播后,許多省市電視臺紛紛跟風推出類似以百姓生活為話題的談話節目,泛濫的節目不僅沒有提高收視率反而引起觀眾的反感,不出一兩年,這些克隆節目就紛紛散場。
鳳凰衛視的名牌欄目《魯豫有約》開播之初,打造的是一種“尋訪”感覺。后來越來越多的明星、新聞人物、普通百姓甚至新聞話題出現在節目中。表面上話題似乎開放了,實質上反映出《魯豫有約》正在走入無話題的窘境。《魯豫有約》缺少了原有的節目特色、精確定位,同時“泛話題化”也導致節目質量參差不齊,收視率下降。
2.2 談話節目觀眾的參與度、互動性不夠
目前,通常的談話節目觀眾接受的方式以傾聽為主,嘉賓和主持人在臺上侃侃而談,臺下的觀眾只能作為被動的聽者,現場提問寥寥無幾很難反映大眾的心聲。錄播的節目形式限制了更多電視機前觀眾的互動程度,談話現場相對封閉。
2.3 談話節目做作,缺乏真實性
目前,談話節目在我國還很少采用現場直播的形式,大多數采用錄播。盡管錄播方式有很多優勢,可以實現對節目的有效控制,但正是這一點,使得節目制作人可以將節目按照自己希望的意圖剪接甚至對談話內容斷章取義,從而忽略了節目的真實性。
從談話人方面來看,談話者在敞開心扉談論事件時,他必須考慮社會輿論是否允許他這么講話。因此,談話者有時候會有所顧忌,甚至做出違心的選擇。真實是談話節目的靈魂,只有在談話節目中敞開心扉、平等地交流對話,才能產生思想的交鋒、觀念的碰撞,從而整個談話節目才能有懸念,引起受眾的關注。
3.1 利用雙向傳播渠道,增強節目互動性
“電視談話節目與傳統的電視節目相比,本身具有雙向傳播渠道。在電視談話類節目中,信息的流動是雙向的,嘉賓和主持人以及現場觀眾既是信息的發布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因此,電視談話類節目的創新應該充分發揮傳播雙向性的優勢。[1]”設法增強電視談話類節目的雙向互動性可以嘗試多種方法,比如在電視談話類節目中,充分調動現場觀眾的積極性,增加反饋渠道,增加互動性、參與性、及時反饋等。
3.2 開掘話題潛力,注重欄目個性化
談話節目的選題應具有鮮明個性和爭議性。鳳凰中文臺推出的《鏘鏘三人行》是一檔相對成功的節目。小巧精致的聊天室,節目采用的是一種3人討論的形式,
每期選擇一到兩個話題,主持人和兩個嘉賓圍繞這一話題各抒己見,大到國際形勢、經濟危機,小到柴米油鹽、個人情感糾葛甚至是八卦娛樂。選擇的話題還要有爭議性。談話節目本身就是思想觀念的碰撞,因此,話題選擇應具有“爭議性”,在談話節目中,只有“爭議性”充分體現,才能使節目不拘泥于表面,增進話題的深度和全面性。
3.3 樹立品牌意識,打造精品節目
受眾掌中的遙控器代表著一個信息時代的特征,而品牌消費觀念日益成為受眾日漸清晰,愈加注重的因素,它驅動受眾在電視機前進行選擇。從電視受眾角度看,品牌已成為受眾心中無形的資產,在節目中起到固定化和標識化的作用,它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號召力,同時,它也能帶來無限的商機——廣告經濟效益。談話節目在我國歷經十幾年的發展,目前正朝著成熟的品牌階段靠攏,因而創造高知名度的品牌欄目,成為節目孜孜追求的目標。
質量是品牌戰略的必備前提,同時要重點加強節目的整體策劃和包裝。現代節目制作需要品牌意識、專業化的運作,最終產生高質量的產品。例如,央視二套《對話》節目的片花是由5支羽毛匯聚而成的金色翅膀,“給思想一片飛翔的天空”作為節目的理念與此息息相關。每當受眾看到屏幕上的片花,就會由此產生聯想,把它與其他電視談話節目相區別。長此以往,觀眾對節目的忠誠度以及節目的品牌效應得以凸顯。
3.4 從錄播轉向現場直播方式
談話節目在我國應逐漸從傳統的錄播轉向現場直播,為受眾營造一個真實的“場”。山東電視臺的《開講天下》,就大膽采用現場直播的形式,場外觀眾的電話互動,更使節目的真實“場”得到增強。
3.5 與互聯網的融合與發展
“第四媒體”網絡的崛起,對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構成挑戰。在某種程度上,網絡媒體為人們提供了更加快捷的全新談話方式。電視談話節目不僅可以利用互聯網點對點的交互傳播技術,在制作過程中通過發送E-mail、網上聊天等形式打破談話的時空限制,為場外觀眾提供一個更加活躍寬闊的談話空間,還可以利用互聯網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實話實說》通過央視國際網站招聘策劃人,征集現場觀眾、討論的話題以及反饋意見,并開通了視頻點播,調配多種手段促進欄目與觀眾間的互動。可以說,網絡拓展了電視談話欄目的話語空間,延續了欄目的播出時間,也擴大了欄目的影響氛圍,它的出現對電視談話欄目有著積極作用。
總之,電視談話節目在我國經歷了10多年的發展歷程,隨著觀眾收視心理的成熟和電視發展的競爭,許多談話節目面臨著危機。面對現狀,作為中國電視人,當務之急應該是認真反思談話節目面臨的種種困境。談話節目在我國還有很長的發展道路,只有看清目前面臨的困境,尋求好的解決之道,規劃未來發展的趨勢,才能得到長足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鄭保章.電視專題與電視欄目[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2]李燕臨等.電視編導藝術[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