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黎(安徽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城管形象污名化成因分析與重建路徑探討
楊 黎
(安徽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0)
摘 要:近些年來,關于城管執(zhí)法糾紛的事件時有發(fā)生,也由于社會輿論對于對弱勢群體的天然同情和維護,城管在社會上已經成了一個被污名化的群體,常常被貼上“暴力執(zhí)法者”的標簽。因此,我們有必要從城管自身執(zhí)法行為、媒體對城管的話語建構以及受眾刻板印象等方面來分析城管形象污名化的成因,而探討應該如何重構城管的媒介形象則是本文的研究歸宿。
關鍵詞:城管形象;污名化;成因;重建路徑
英國《泰晤士報》曾這樣解釋“城管”,“中國地方執(zhí)法者,在執(zhí)行任務過程中常常會卷入一些公眾沖突事件。”由于城管隊伍工作方式和工作對象的特殊性,近些年來,城管暴力執(zhí)法等違規(guī)違紀事件屢見不鮮,同時由于社會輿論對弱勢群體的天然同情和維護,在各種媒介的傳播下,城管的形象不斷被丑化甚至妖魔化,以至于很多民眾都認為城管就是“打、砸、搶”的強盜。在2014年5月26日,中國社科院發(fā)布《形象危機應對研究報告2013-2014》,其中的社會調查態(tài)度顯示,城管成為2013年官員形象最差的群體。
筆者通過對近些年新聞報道的梳理,發(fā)現(xiàn)部分城管在執(zhí)法過程中確實存在違法違紀行為,這是城管形象惡化的根本原因,但另一方面媒體對于城管媒介形象建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媒體在城管報道的過程中存在著議程設置不平衡的現(xiàn)象,報道傾向性上過分關注城管的濫用職權、暴力執(zhí)法的負面新聞,報道的數(shù)量和頻率上都存在明顯的失衡。雖然報道了城管正常執(zhí)法,但往往更熱衷報道城管執(zhí)法的負面新聞,執(zhí)法人員毆打商販,暴力執(zhí)法等沖突糾紛往往成為其關注和報道的重點,并且存在過分渲染“暴力”細節(jié),妖魔化“城管”的情況。另一方面,媒體對城管部門服務公眾,創(chuàng)新執(zhí)法,改善工作方法的努力選擇性忽視,甚至進行主觀曲解。例如,2013年,武漢城管不斷轉變管理思維,推出眼神執(zhí)法、鮮花執(zhí)法、體驗執(zhí)法等新的執(zhí)法形式,但是卻遭到了很多媒體的批評,認為其作秀造假。
(一)客觀事實和主體話語權的缺失
不可否認,城管在執(zhí)法過程中確實存在著暴力執(zhí)法等違法違紀行為。例如,2014年4月19日的溫州蒼南城管遭圍毆事件,事件初期是由城管執(zhí)法過程中毆打一名拍照的群眾引發(fā)的。這些客觀存在的違法違紀行為是城管形象惡化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在固有的執(zhí)法者思維與陳舊的行政手續(xù)下,城管與媒體缺乏溝通。在一些突發(fā)事件中,城管部門信息發(fā)布不及時,甚至常常處于失語狀態(tài),雖然現(xiàn)在很多城管部門都開辦了官方微博、微信等,但是卻缺乏統(tǒng)一的運行機制和管理秩序以及專業(yè)的運營人員,影響了信息發(fā)布和觀點的交流。在負面報道中城管當事人又往往處于缺席的狀態(tài),在主動放棄辯駁機會后,輿論所呈現(xiàn)的一邊倒現(xiàn)象便愈演愈烈。
(二)媒體迎合受眾導致的議程設置不平衡
“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一些新聞媒體為了追求“眼球效應”,在新聞選擇的角度和立場上過分迎合受眾的需求,導致報道議程設置的不平衡。
媒體有權利對于城管執(zhí)法過程中的不文明行為進行監(jiān)督報道,但是不能為了迎合受眾對于負面新聞的需求,在對于城管新聞報道的議程上進行媒介設置,媒體很多時候過分熱衷于報道城管打人了、強拆了,極力渲染“暴力”細節(jié),被執(zhí)法者的慘狀,妖魔化城管,但是卻很少解釋為什么打人、誰先打的。可以說媒體的片面報道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了公眾的意見,對公眾形成城管“暴力執(zhí)法”的負面印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媒體報道的主觀性和標簽化
媒體在報道過程中存在著主觀性和標簽化傾向,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城管和攤販在一開始就被放在了對立的位置上,媒體很多時候將攤販視為應該給予同情的弱勢群體,而城管則被貼上“暴力”、“強盜”、“自私冷漠”的標簽,而標簽化的報道模式只會導致矛盾的激化。在涉及城管與公眾沖突報道的時候,出于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媒體常常本能的站在相對弱勢的一邊進行報道,選擇性地忽略了攤販們占道經營,亂扔垃圾影響市容等錯誤行為,而城管對攤販的管制行為則被有意或無意的放大,塑造成一個強勢群體對弱勢群體的欺壓。
傳媒的職業(yè)本能,是客觀平衡地追問事實,而不是本能的站在弱勢群體一邊。媒體在進行城管新聞報道的時候過于傾向于被執(zhí)法者,而相對忽視了執(zhí)法者的權益訴求時,就會造成城管媒介形象塑造的不平衡,公眾所接收到的信息不夠全面、平衡,這也直接影響了公眾對于城管群體的認知和態(tài)度。
(四)媒介素養(yǎng)缺失和刻板印象的存在
媒介素養(yǎng)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fā)展所用的能力。簡單地說,就是人們對媒介信息的提取、加工、批判和應用的能力。在我國,媒介素養(yǎng)教育還沒有完全開展起來,受眾的媒介素養(yǎng)普遍較低。在媒介的強大傳播效果下,缺乏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受眾很容易失去批判思考的能力,情緒化地接收媒介信息,并把媒介建構的“擬態(tài)環(huán)境”當成客觀現(xiàn)實環(huán)境,城管負面報道的累積效應,使得社會公眾對于城管群體的認知產生偏差,形成城管素質太低、粗暴、冷漠沒有同情心的印象。刻板印象的存在導致他們在生活中接觸到城管或者關于城管的相關報道,也會先入為主以負面形象來看待城管。這就使得一些在正常執(zhí)法過程中受到傷害的城管,也會被一些民眾們罵為“罪有應得”。
城管形象污名化現(xiàn)象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大了執(zhí)法的難度,影響城市管理的有效性,因而必須改變城管的污名化現(xiàn)狀,具體可以從以下這幾個方面入手:
(一)城市群體:掌握話語權,積極應對
城市群體作為污名化的主體,需要各部門共同努力規(guī)范管理,改正執(zhí)法過程中存在的違法違紀現(xiàn)象,廣泛接受社會的監(jiān)督。此外,城市管理機構應該提高應對突發(fā)事件的管控能力,應該改變過去失語狀態(tài),主動發(fā)聲,形成有效的危機傳播管理機制。在執(zhí)法糾紛事件發(fā)生時,城管部門要積極配合各方調查,及時發(fā)布權威信息,主動公布事件的最新進展和真相,即使事件還沒有定論,也要坦誠相告,這樣才能消除公眾猜疑,不給謠言傳播的空間。
事件調查中,如果是城管自身的過失,必須主動承認,不能推卸責任,如果不是自身的過失,則應該耐心說明情況澄清事實,對于一些媒體的歪曲報道和片面化報道,要積極做出回應,切實維護城管自身的正當權益,積極引導社會輿論。
(二)媒體:合理設置報道議程,注意報道平衡性
“傳媒是社會公器,不能僅僅為了博得眼球而摒棄客觀、平衡的新聞從業(yè)準則。傳媒的職責就在于追問事實、懷疑‘價值’。”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媒體應該堅持新聞專業(yè)主義精神,合理設置報道的議程。平衡的報道議程,包括事實的平衡、觀點的平衡、傾向性的平衡等多個方面。在這樣一個多元的社會里,任何一個社會群體的利益和主張都不能被忽略。在涉及城管與攤販的沖突報道時,媒體應該發(fā)揮社會公器緩解矛盾的作用,要加強自律,減少個人對城管群體的情感和價值判斷,要以事實作為寫作依據(jù),進行準確、客觀、平衡的報道,給涉事雙方平等的言說權利,不應該偏袒一方。“作為傳播領域守望者的媒體和媒體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務和角色就是致力于各種社會利益、社會主張在一種相對的平衡當中獲得自身的空間,只有這樣,社會這條大船才不會傾覆。”
(三)受眾:加強媒介素養(yǎng)教育,抵制不良信息
受眾媒介素養(yǎng)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其對城管媒介形象的接收、認知程度。因此,提升受眾的媒介素養(yǎng)就尤為重要。而受眾媒介素養(yǎng)的提升依賴于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加強,提高受眾對于信息的接收、理解、加工和應用能力,在接觸媒介的時候,受眾要樹立主體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不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迷失自己,認識到媒體建構的“擬態(tài)環(huán)境”和“客觀現(xiàn)實”之間是存在著差異的,批判地接受各類媒體信息,有意識的抵抗各種不良信息的干擾,能夠理性的探討事件的起源、經過,而不是人云亦云,進行情緒發(fā)泄,陷入對城管口誅筆伐的網絡狂歡中。在具有媒介批判能力的受眾面前,媒介組織的對于城管媒介形象的污名化建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抑制和改善。
筆者認為城管媒介形象污名化一定程度上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城管自身的執(zhí)法行為、我國城市管理制度等方面依舊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同時新聞生產者、社會公眾認知等多種因素共同的結果。為了改善目前城管形象污名化現(xiàn)象,需要城管部門、媒體以及社會公眾的共同努力,而這些都是今后的研究中需要繼續(xù)深入探討的問題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張洋.城管媒介形象的建構、污名化成因與重構路徑[J].寧夏大學學報,2015(01):180.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94-197.
[3]陳力丹.客觀、平衡地報道社會沖突——浙江蒼南城管打人和被打事件報道分析[J].新聞界,2014(10):19-20.
[4]喻國明.傳媒變革力[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9:05.
[5]張志安,沈國麟.媒介素養(yǎng):一個亟待重視的全民教育課題[J].新聞記者,2004(5):11-13.
[6]周暢.城管的媒介形象研究——以新華網和《新安晚報》為例[D].安徽大學,2013.
中圖分類號:GG220066......
文獻標志碼:AA......
文章編號:11667744--88888833(22001155)1166--0022884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