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仲文,葉華珍
(湖北省榮軍醫院功能科,湖北 武漢 43007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危重癥,具有極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AMI主要是由于冠狀動脈發生病變后,使其供血情況急劇減少,導致發生嚴重而持久性心肌缺血,造成心肌壞死,給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近年來,QRS綜合波早期改變在AMI的臨床診斷中表現出了較高的應用價值。本研究主要以本院心內科2012年10月到2013年12月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分析了QRS綜合波早期改變及臨床意義診斷急性心梗的臨床價值。
1.1 臨床資料
1.1.1 一般資料:收集我院心內科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100例,其中男54例,女43例,年齡在35-75之間,平均年齡(55±11.797)歲,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按照心臟病協會以及WHO診斷標準[2],測得的心電圖Ⅱ導聯、Ⅲ導聯以及avF導聯出現異常的Q波、ST-T特征性改變,可以收集到發病時正常心電圖作為對照,血清磷酸激酶乳酸脫氫酶高于正常2倍左右。
1.1.2 納入標準[3]:①符合 AMI的診斷標準,并且持續的疼痛時間不小于30min。②不患有其它重要的合并癥或者并發癥或者內分泌性疾病,未服用可能對研究的指標有影響的藥物。③符合倫理道德,家屬或者患者簽署了知情同意書等。
1.1.3 排除標準[4]:①患有其它重要的器官衰竭性疾病或者內分泌性疾病,如:肝腎衰竭、糖尿病等。②正在服用可能影響研究效果和結局藥物的患者。③排除陳舊性心肌梗死以及心室肥厚,左束支傳導阻滯的患者。
1.1.4 剔除標準:①凡對試驗的調查研究不依從、不配合、容易產生失訪的以及拒絕參加試驗者都應排除。②試驗過程中不按照規定進行檢查,或者在調查過程中采用了其它的治療的措施的可能影響試驗結果的。③在治療過程中病情突然加重不能再參加試驗的。
1.2 研究方法:根據胸痛開始5h內,連續記錄常規的12個導聯心電圖,測定各導聯的R波、S波以及ST的變化,每30min進行1次描記,與發病之前正常的心電圖的波形進行對比,比較兩者之間的變化。
1.3 研究指標:肢體導聯以及胸導聯在心肌梗死后R波、S波以及ST的變化;以及各波振幅的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s)來表示,對于服從正態分布,方差齊性的資料應用兩組之間的t檢驗,對于符合條件的多個均值之間的比較應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檢驗(χ2);對于等級資料利用秩和檢驗。取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心肌梗死前心電圖的表現:心肌梗死前Ⅲ導聯以及aVF到兩存在S波,100例患者中aVF導聯R波的平均振幅為(0.375±0.05)mV,aVL 導聯中 R 波的平均振幅為(0.125±0.07)mV,Ⅲ導聯中 R 波的平均振幅為(0.25±0.23)mV,見圖 1(其中 1 患者的基本心電圖),ST段水平,走紙的速度均為25mm/s,格紙的縱向一格為 0.25mV。

圖1 心肌梗死前一患者的心電圖
2.2 心肌梗死后心電圖的變化:心肌梗死后100例患者中有95例患者的心電圖顯示S波消失,在所有的導聯中Ⅱ導聯、Ⅲ導聯、aVF導聯的QRS綜合波S波消失,出現高尖的R波,在aVL導聯中S波加深。aVF導聯在心肌梗死后 R波振幅增高(0.35±0.11)mV,aVL導聯在心肌梗死后 R波振幅增高(0.26±0.09)mV,Ⅲ導聯在心肌梗死后R波振幅降低(0.125±0.15)mV,經過統計學檢驗心肌梗死后與心肌梗死前R波振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Ⅲ、aVF導聯R波的改變與aVL導聯S波的改變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正相關關系,導聯中S波的改變也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由圖2得出心肌梗死后ST段抬高,平均振幅為(0.20±0.24)mV,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研究期間有15例患者心電圖上出現了異常的Q波。

圖2 急性心肌梗死后一患者的心電圖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危重癥,主要是指持續性的嚴重心肌缺血導致機體出現心肌局部發生急性壞死。據流行病學統計[5],近年來,QRS綜合波早期改變在AMI的臨床診斷中表現出了較高的應用價值,而心電圖診斷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診斷中也被廣泛應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電圖QRS間接輕度增寬以及終末電壓升高的改變均較短暫,這一改變和缺血區傳導速度變慢以及心外膜激動延遲密切相關[6]。通常認為,心室除極心電向量的相互抵消會強烈影響QRS破群的振幅,從而增加多個心電導聯電位。隨著心肌缺血的進展,這種影響作用會逐漸減小,因此,QRS的終末電壓會逐漸升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電圖的早期改變主要是對QRS綜合波的終末部分會造成影響,其改變的主要表現為Ⅱ導聯、Ⅲ導聯、aVF導聯的QRS綜合波S波消失,終末電壓增高。發生這一改變的時間通常在心肌梗死發生后的5h以內,在出現Q波之前,且這種改變是短暫的,很少持續存在。相關研究表明[7],和正常人的心電圖波形相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電圖導聯中Ⅱ導聯、Ⅲ導聯、aVF導聯的QRS綜合波S波全部消失,ST段明顯抬高,提示QRS綜合波早期改變可以作為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診斷的重要指標。
本研究通過對10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根據胸痛開始5h內,連續記錄常規的12個導聯心電圖,測定各導聯的R波、S波以及ST的變化,與發病之前正常的心電圖的波形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心肌梗死后100例患者中有95例患者的心電圖顯示S波消失,在所有的導聯中Ⅱ導聯、Ⅲ導聯、aVF導聯的QRS綜合波S波消失,出現高尖的R波,在aVL導聯中S波加深,表明Ⅱ導聯、Ⅲ導聯、aVF導聯的QRS綜合波S波可以作為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判斷依據。另外,aVF導聯在心肌梗死后 R波振幅增高(0.35±0.11)mV,aVL導聯在心肌梗死后 R波振幅增高(0.26±0.09)mV,Ⅲ導聯在心肌梗死后R波振幅降低(0.125±0.15)mV,經過統計學檢驗心肌梗死后與心肌梗死前R波振幅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Ⅲ、aVF導聯R波的改變與aVL導聯S波的改變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正相關關系,導聯中S波的改變也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心肌梗死后ST段抬高,平均振幅為(0.20±0.24)mV,表明QRS綜合波早期改變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出現密切相關,這一結果和相關文獻報道的數據相吻合。
表1 心肌梗死前后R波振幅的變化±s,mV)

表1 心肌梗死前后R波振幅的變化±s,mV)
導聯 例數 心肌梗死前 心肌梗死后 差值 T P aVF 100 0.375±0.15 0.741±0.12 0.35±0.11 4.59 0.001 aVL 100 0.125±0.17 0.411±0.18 0.26±0.09 3.99 0.003Ⅲ100 0.25±0.23 0.125±0.13 0.125±0.15 2.96 0.021
[1] 業新,張素花,李華.心電圖變化與下壁心肌梗死相關動脈的關系[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32(1):67~69.
[2] 梁芳.心電圖碎裂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循環雜志,2011,26(5):621~622.
[3] 王永虹.AVR導聯ST段抬高對急性冠脈綜合征的診斷價值[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3):99~100.
[4] 陳麗萍.急性心肌梗死心電圖診斷的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3,6(1)):12~15.
[5] 張志友,丁素云.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復蘇術后溶栓的臨床研究[J].中華全科醫學,2011,09(1):41~42.
[6] OmLand T,de Lemos JA,Sabatine MS,et al.A sensitive cardiac troponin T assay in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N Engl Med,2010,361(26):2538~2547.
[7] 劉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波群時限與心室不同步性關系的臨床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