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茂基
(長泰縣醫院,福建長泰363900)
脛腓骨骨折術后常因創傷應激、急性無菌性反應劇烈及手術本身的創傷,易致組織滲血、滲液、腫脹,重者可引起張力性水泡、傷口不愈合、感染、筋膜間隔區綜合征等,甚至出現截肢風險。因此,盡早消腫、合理消腫是骨折術后早期的重點。筆者臨床上總結2013年4月—2015年3月就診我院的100例瘀熱互結型脛排骨骨折術后患者治療情況,分析血腫解湯應用于脛腓骨骨折術后的療效,發現臨床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對象為住院的100例脛腓骨骨折術后患者,治療組50例以血腫解湯合甘露醇治療,對照組50例以甘露醇治療。治療組中男35例,女15例;年齡23~56歲,平均(38.36±8.90)歲;單側損傷45例,雙側損傷5例;內固定方式:交鎖髓內釘12例,鋼板38例。對照組中男33例,女17例;年齡22~54歲,平均(37.32±9.00)歲;單側損傷43例,雙側損傷7例;內固定方式:交鎖髓內釘10例,鋼板40例。2組年齡、性別、骨折部位、骨折粉碎情況、固定方式、手術時間、術后第1天腫脹分度、VAS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表2。
表1 2組一般情況比較(±s)

表1 2組一般情況比較(±s)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年齡/歲38.36±8.90 37.32±9.00男/女35/15 33/17單側/雙側45/5 43/7粉碎/非粉碎38/12 36/14髓內/鋼板12/38 10/40手術時間/h 1.36±0.40 1.37±0.42
1.2 治療方法2組均在術后予常規補液支持及預防感染治療。治療組在骨折術后第1天開始采用血腫解湯聯合甘露醇治療。血腫解湯方出《骨傷方劑學》[1],組成:川木通6 g,赤芍30 g,黃芩12 g,大黃6 g(后下)。瘀血腫脹明顯者加桃仁10 g,紅花6 g;疼痛明顯者加乳香6 g,沒藥6 g;水腫明顯者加澤瀉10 g,茯苓15 g,車前子10 g(包煎)。2003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取消關木通藥用標準[2],故本方采用的是川木通。以上方藥均購自本院藥房,由藥房統一代煎,1劑/d,早晚分服。20%甘露醇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治療,1次/d,滴速為30滴/min。療程7 d。對照組:靜脈滴注20%甘露醇注射液,250 mL/次,1次/d,滴速為30滴/min,療程7 d。
1.3 觀察指標
1.3.1 腫脹分度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制訂評價腫脹分度,即I度:患肢輕度皮膚腫脹,但皮紋尚存在;Ⅱ度:患肢腫脹明顯,皮紋消失,但無水皰;Ⅲ度:患肢腫脹明顯,皮膚硬緊,出現水皰,但無骨筋膜室綜合征。
1.3.2 疼痛VAS評分參考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系統[4]:0分代表無痛,1~3分代表輕度疼痛,4~6分代表中度疼痛,7~9分代表重度疼痛,10分代表劇烈疼痛。
1.3.3 腫脹消退時間及骨折術后住院時間。
1.3.4 不良反應觀察口服中藥過程中出現的腹痛、腹瀉、黑便、嘔吐等癥狀以及甘露醇使用過程中出現的靜脈炎、電解質紊亂及肝腎損害等。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性及方差齊性檢驗采用t檢驗,否則采用秩和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及等級資料采用卡方或秩和檢驗。
2.1 治療后2組肢體腫脹分度、VAS評分比較見表2。
表2 2組治療后腫脹分度及VAS評分比較(±s)

表2 2組治療后腫脹分度及VAS評分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組別n 腫脹分度治療組50Ⅲ度3對照組5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Ⅰ度17 46 12 36Ⅱ度30 4 36 13 01)2 1 VAS評分/分7.89±0.45 4.49±0.311)8.05±0.51 5.17±0.29
2.2 2組腫脹消退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比較見表3。
表3 2組肢體腫脹消退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比較(±s)d

表3 2組肢體腫脹消退時間、術后住院時間比較(±s)d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n 50 50腫脹消退時間5.34±1.101)6.62±0.90術后住院時間9.60±1.591)11.16±1.96
2.3 不良反應治療組有5例出現輕度腹瀉,未特殊處理后正常,未出現腹痛、便血、嘔吐等毒副作用,有6例出現靜脈炎,1例出現電解質紊亂。對照組有5例出現靜脈炎,2例電解質紊亂。2組均無肝腎損害情況。
3.1 骨折術后腫脹機制及治療骨折術后肢體腫脹主要由于各種創傷應激導致急性無菌性反應劇烈,釋放大量炎癥介質,引起骨折局部發生炎癥細胞滲出[5],同時導致血管、淋巴管破裂,血液、淋巴液滲出,稽留于組織間隙而形成局部腫脹;此外創傷引起的疼痛可導致肌肉反射性痙攣,引起靜脈回流障礙,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使組織間隙水腫進一步加重。西醫治療腫脹缺乏有效藥物,多建議患者抬高患肢促進回流消腫。甘露醇作為高效滲透性利尿劑在臨床運用廣泛,然而其在老年人的運用中常常出現不良反應和使用禁忌,臨床上應用應相對謹慎。腫脹屬于中醫的“瘀血”“水腫”范疇。中醫認為骨折導致筋脈受損,血不循經,血溢脈外必成離經之血,瘀滯于肌膚、臟腑之間,血瘀則痛,不通則痛,血瘀則郁熱,因此術后腫脹多為瘀熱互結之實證。因此,盡早消腫、合理消腫是骨折術后早期治療重點,采用逐瘀攻下、涼血消腫的血腫解湯治療。目前評價腫脹疼痛指標中,大多數的文獻多采用腫脹分度[6]、VAS評分、腫脹最大周徑[7]、腫脹減退時間,或是將腫脹周徑與健側比較進行分度[8]等。
3.2 血腫解湯功效血腫解湯出自《骨傷方劑學》,由川木通、赤芍、黃芩、大黃組成。它不是經典方,常被臨床骨科醫生忽視。方中重用赤芍以清熱涼血,袪瘀止痛;大黃袪瘀瀉下攻積,清熱瀉火;川木通利水通淋,泄熱;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四藥為主方起袪瘀清熱、利水消腫之功。藥理研究發現:赤芍可以影響機體內前列腺素水平,從而控制炎癥的進一步發展[9];大黃可以發揮良好的解熱、鎮痛、抗炎作用[10];川木通利尿[11];黃芩加強抗炎消腫作用[12],促進骨折術后消腫及疼痛的明顯緩解。盡管骨折術后有傷津耗血的可能,但本研究納入的對象中大多為青壯年,其氣血充足,同時脛腓骨骨折采用髓內釘或鋼板內固定都是偏于微創,在下肢止血帶的輔助下,出血量很少。因此骨折術后患者更多是實證,常見瘀熱互結證。
3.3 血腫解湯運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血腫解湯主要運用于瘀熱互結型術后腫脹患者,因此臨床要充分辨證,氣滯血瘀明顯的,可能桃紅四物湯更為適合。同時中醫骨傷提倡三期辨證,即早期活血化瘀,中期接骨續筋,后期補肝腎,強筋骨。作為術后1周內的早期階段,活血化瘀是治療大法。但是本研究的脛腓骨骨折術后患者多為青壯年,而且手術方式損傷小,手術時間短,大多為瘀熱互結為主,因此臨床上活血化瘀同時,泄熱逐水也是很重要的治則。當然對于腫脹明顯的,可以配合桃仁與紅花加強活血祛瘀,潤腸通便;疼痛明顯者加用乳香、沒藥活血止痛;水腫突出者,可以考慮增加茯苓、澤瀉、車前子健脾、利水、滲濕。
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血腫解湯治療脛腓骨骨折術后肢體腫脹疼痛,可有效緩解腫脹,減輕疼痛癥狀,且無明顯不良反應,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1] 黃榮宗,吳大真.骨傷方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7.
[2] 程一帆,茍虹,劉道剛,等.從取消關木通藥用標準看中藥的不良反應[J].實用中醫藥雜志,2005,21(5):302-303.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4.
[4] 李仲廉,華勇,蔣宗濱,等.慢性疼痛治療學基礎[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
[5] 劉超.加減復元活血湯對四肢骨折初期腫脹疼痛的影響[J].中醫藥導報,2011,17(2):52-53.
[6] 鄭秋濤,王愛軍,李立東,等.祛濕活血通絡法治療四肢長骨骨折術后腫脹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5,9(24):1666-1667.
[7] 董林,姚樹國.骨愈散膠囊預防脛腓骨骨折術后肢體腫脹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5,12(9):61.
[8] 楊曉偉.骨折早期肢體腫脹患者中醫康復療效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5(12):58-59.
[9] 王瑞,魯嵐,李穎偉,等.赤芍與白芍的藥理作用比較[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7):112-114.
[10] 楊偉鵬,王怡薇,王彥禮,等.不同炮制方法對大黃瀉下、解熱、抗炎作用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3):117-119.
[11] 唐遠,萬德光,裴瑾,等.川木通的研究進展[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10):2346-2347.
[12] 王斌,趙曉靜,呂騰,等.黃芩提取物對小鼠耳腫脹和足腫脹的抗炎作用研究[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14,37(5):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