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拿學生的健康作秀
數九寒天,一群10歲左右的小女孩身著短裙在寒風中起舞……這是近日出現在南江縣正直鎮大酥肉節開幕儀式現場的一幕。學校校長則稱,由于時間緊急,選送了夏天排演的節目,并承認“稍微有點失誤”。
臺下是穿著厚厚御寒衣服的觀眾,臺上是只著單薄短裙賣力表演的孩子,這樣的畫面令人痛心,更令人憤怒!當地政府和學校置孩子的健康于何地?豈是校長一句“稍微有點失誤”可以搪塞過去的?這是赤裸裸地漠視孩子的生命健康權,缺乏對孩子最起碼的關心和愛護。
如今,“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為共識,但類似孩子雨中表演領導撐傘觀看、學生大雪中列隊迎賓、寒風里聽報告的新聞卻屢屢見諸報端。這些新聞中,孩子們任憑學校擺布,無一例外地被當成應付上級檢查、甚至是討好領導的作秀工具,學習、休息時間也被肆意侵占。不顧學生安危冷暖的背后折射出了一些教育管理者濫用手中的權力,把教育的本義拋之腦后的現實。
真正把“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落到實處,需要教育工作者端正自己教書育人的職責和使命,把學生的健康成長放在首位,把對學生的關愛落實到點點滴滴,切實尊重和保障學生權益。真心希望類似的新聞不再發生!
(焦以璇)
圍繞“補丁衣服”何以出現價值斷裂
給孩子穿打補丁的衣服到學校,竟然被老師責令“整改”,言之“丟了學校和班級臉面”,被視作儉樸象征的“補丁”,如今竟然和“臉面”畫上了等號?
在眼球效應時代,消費服務于認同的形成和塑造,外表形象是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補丁衣服”之所以受到質疑和爭議,就在于它偏離了社會對個人形象的一種規范和預期。在一個以儉樸為美的時代里,“補丁衣服”備受青睞;而在一個“以財富論英雄”的時代里,“補丁衣服”自然成為雞肋。
消費不僅和經濟實力掛鉤,也和消費者的文化素養和消費品位息息相關。在某些人看來,“補丁衣服”是家庭經濟實力不佳、家庭文化素質和品位缺失,被看成是損害社會形象和“丟臉”的行為。當這樣的消費文化逐漸演變為一種社會心態,“補丁衣服丟臉論”也就有了生存空間。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經說過:“一個女人可以用化妝品使她出一出風頭,但是獲得別人的喜愛,還要依賴她的人品和處世手段。”衡量和評價一個人,不應該只看表面的抽象的符號,而應該看內在的文化信仰和價值追求。可惜的是,在 “快餐文化”大行其道的當下,在一個越來越喜歡“看臉”的時代里,即使是孩子,也依然難以逃脫功利、短視的社會審美。
認為穿“補丁衣服”就是沒面子,只是表面,不是體面。內心充實、精神富足的人,即使穿著“補丁衣服”,也會自信、從容地擁抱生活。只有實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齊頭并進”,圍繞“補丁衣服”的價值斷裂才會得到修復。
(楊朝清)
特殊座位 無形的“囚禁”
據把“不乖”的學生安排到特殊座位,這種“絕招”要不得。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這是“懲罰座位”,在那兒的學生必然遭遇另類眼光,這是對人格的歧視。嚴格來說,這是老師的變相體罰,相當于把學生的肢體“捆綁”起來,卻無助于幫助其學習和自我管理。
作為老師,我覺得這樣的管理簡單粗暴,對學生缺乏應有的耐心和細心。其實,那些“不乖”的學生,各有各的原因,如果只用“特殊座位”這樣一個生硬的辦法,恐怕會適得其反。
我覺得,老師還有更好的處理辦法。首先,可以和“不乖”的學生談談心,利用心理咨詢的方式,幫其找到合適的應對辦法。其次,還可以改變教師在上、學生在下的教學模式,重新布置教室,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焦點,而不是觀眾。再其次,可以由學生、家長和老師定期座談,這樣就可以通過議事和協商發現問題,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之外。
如果老師非要“排排坐”,我建議將“不乖”的學生和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安排在一起,這樣才能互相帶動,而不是用特殊座位將其孤立,這是無形的“囚禁”。對少年兒童來說,得到教師、家長等人士的尊重,才會生出自我管理的信心。
(孫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