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軍
反思,或者叫反省,是活得清醒和充實的前提,是把握人生、成為自己生命主人的必需。人生如此,教學自不例外。課后反思,是教師站在講臺上度過充實豐美教育生涯的最佳方式。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尼爾,這些偉大教育家,一邊觀察學生,一邊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他們因此成了世人敬仰的教育名師。而我國當代名師魏書生、竇桂梅等人,也是樂于教書、勤于筆耕、用記錄教學案例、不斷反思自己教育行為的典范。可見,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成長的有效途徑。
觀察是教學反思的前提,有觀察才談得上研究。同科學家觀察自然現(xiàn)象、社會學家觀察人類行為、醫(yī)生觀察病人癥狀一樣,教師通過對學生各種行為表現(xiàn)的觀察來了解學生、把握學生。如果教師每天能夠觀察并記錄下課堂上的每一個教學細節(jié),及時捕捉教學亮點,并找出教學不足,那么,我們的課堂教學必然會上升到教學藝術的妙境。
教學反思可以三言兩語,也可以千言萬語。有些教師備課,習慣于在教學設計的最后留下反思的空格。課后再記下課堂上的關鍵節(jié)點,記下導致課堂全盤皆活的關鍵處理方式,記下因為和學生相遇后萌生的全新的課堂構想,記下自己在講解時令學生動容開悟的一個句子,這些都可以為下一次教學提供最有益的備課資源。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就是來自這樣的積累。有些教師則擅長記錄教學過程。他們的反思是敘事性的,教學案例、教學敘事、教學片斷,不一而足。他們用豐富的案例來促使自己前進。這些案例,不僅留下課堂上的精彩火花,連摩擦出那些火花的推動過程也一并記述了下來。細節(jié)與細節(jié)構成的邏輯關系,讓我們看到了教學行為發(fā)生的活生生歷史。更可貴的是,這樣的記錄行為,是一種反思。而反思讓本不出彩的細節(jié)發(fā)光,同時還讓教師變成了一個旁觀者,可以從容仔細、清晰明白地審察自己的一言一行,看它們是否符合教學的理性,是否與學生的心互相融合。
教學反思使教師從授課人變?yōu)樵u課人,每節(jié)課后都在追究自己習焉不察的細節(jié)問題,讓自己不斷改進,不斷提升。反思中,看似模糊的教學細節(jié)變得清晰,呈現(xiàn)前所未見的意義。記錄把過程變成體驗,變成去除蒙蔽、看清真相的喚醒。反思讓教師始終保持對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敏感,保持住了追究精研教學細節(jié)的熱情,保持住了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往往是,一個細節(jié)的關注,上升為一種課堂教學方法的提煉,讓整個課堂設計產(chǎn)生全新的奇思妙想。
教學反思的主要形式之一便是撰寫教學案例,它可以避免把觀摩課當成一種表演、一種比賽、一種出人頭地手段的扭曲狀況。撰寫教學案例,使教學藝術追求成為教師的生活方式,教學由此成為教師生命的需要,變成了教師藝術化的富有詩意的活法——你怎樣活,你便怎樣教。反思是一種自修,與觀眾無關。都說要上好“家常課”,在家常課后,我們用教學案例為自己打分。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必會通過過程記錄達成經(jīng)驗的自覺,獲得保持自我清醒狀態(tài)的方式,而教學必然會因為反思呈現(xiàn)“茍日新、日日新”的鮮活生動的面貌。其實,讀讀《論語》《孟子》和《傳習錄》,讀讀柏拉圖對話錄,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經(jīng)典的相當篇幅,其實就是孔子、孟子、王陽明、蘇格拉底這些人類老師的課堂實錄,里邊充滿了經(jīng)典的教學片斷。如果有心賞析一下這些教學案例,我們會擁有更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
把這種記錄方式轉向那些名師們,轉向自己身邊的同仁,聽課、記錄、思考每一個教學細節(jié),我們會像古代寫下《六一詩話》《人間詞話》這些“詩話”佳作的歐陽修、王國維一樣,寫出屬于自己的“課話”,一種依傍具體過程的教育研究文體。
中小學教師的研究對象,主要在課堂,變成自己課堂主人的方式,肯定有很多種。而撰寫教學案例、展開自我反思,則是其中最富生命氣息的一種。站在這些被照亮的細節(jié)上,我們眼界開闊,天天走向澄明之境,如同走在通向名師的捷徑上。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