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暉

2015年,股權眾籌期待“開天辟地”。
伴隨著政策的推進,股權眾籌正在漸漸成為一股新鮮力量“沖擊”傳統的金融市場。
眾籌,即大眾籌資或群眾籌資。由發起人、跟投人、平臺構成,具有低門檻、多樣性、依靠大眾力量、注重創意的特征,是指一種向群眾募資,以支持發起的個人或組織的行為。
但具體到怎么做、如何做的問題上,政策首先要明晰,作為新興事物,互聯網金融的確需要“說個明白”。
眾所周知,股權眾籌是基于互聯網的融資行為,其特點在于面向小微企業的小額融資。
由于所投向的項目或企業多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這相當于讓普通投資者進入風險投資領域,因此對于它的監管方式和監管原則,中國的管理層一直未有明確表態。
之所以一直裹足不前,躊躇猶豫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股權眾籌是基于互聯網的融資行為。
現在已經有大量的眾籌行為出現,雖然很多是游走在政策的邊緣,比如互聯網公司推出的電影眾籌項目,其實質是實現了電影項目面向公眾的公開股權眾籌,只是在操作過程中繞道保險、信托等渠道突破了200人的限制。
根據《公司法》、《證券法》的相關規定、避免觸犯非法集資的紅線,目前的股權眾籌項目均是非公開發行,即向不特定對象發行證券、向特定對象發行證券累計不超過200人。
實際上,過去一年,這一行業也遇到很多瓶頸。
根據清科集團發布的《2014上半年中國眾籌模式運行統計分析報告》,2014上半年,股權眾籌預期融資額20.36億元,但實際只完成募資金額1.56億元,募資成功率很低。此外,在項目信息披露、投資者保護、項目退出機制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
報告分析指出,忽略政策監管等因素的影響,募資成功率低,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目前股權眾籌的退出機制不完善,這已成為投資者最為擔憂的問題;二是由于平臺對項目的信息披露程度較低,部分項目對投資人的要求較高。有些平臺項目數量多、募資周期長,在監管方向不明確的前提下,投資人較為謹慎。
監管層已經開始行動。
2014年12月18日,中國證券業協會網站掛出《私募股權眾籌融資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規定融資者不得公開或者采用變相公開的方式發行證券,不得向不特定對象發行證券。融資完成后,融資者或者融資者發起設立的融資企業股東人數累計不能超過200人。
這是在國務院要求下,拓展中小微企業最新融資渠道的新舉措,也是國務院在11月9日提出“建立資本市場小額再融資快速機制,開展股權眾籌融資試點”后,有關部門邁出的重要一步。
其實,2014年11月之后,管理層就如何監管眾籌與業界進行了多輪溝通。
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內,證券業協會便掛出《征求意見稿》,由此可見一斑。
此番《征求意見稿》出臺,至少說明,在管理者看來,一直游走在邊緣的股權眾籌,在大政策逐步落地后,需要厘清自己的監管架構。
根據零壹財經發布的數據,截至11月底,國內眾籌平臺的數量累計達到122家,其中商品眾籌平臺73家,股權眾籌平臺30家,公益平臺5家,其余14家為股權及其他業務的混合型平臺。目前已有累計18家平臺出現倒閉或停止運營。
其實,各大金融機構已經認準了眾籌帶來的“諸多”效應。

日前,浦發銀行官方宣布,該行信用卡中心確認參與出品徐崢《港囧》,同時浦發銀行將籌建“小浦娛樂”眾籌平臺,全面試水電影、電視劇,話劇、演唱會等各類娛樂項目領域。
中國平安旗下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平安好房”宣布正式成立房地產眾籌平臺。平安銀行作為中國平安子公司,在貸款與客源方面也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但這些大都是產品類,和股權眾籌尚有不同。
對于眾籌監管,《征求意見稿》做出了詳細的規定,要求“股權眾籌平臺應當在眾籌項目自發布融資計劃書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將融資計劃書報市場監測中心備案;發行人及其他信息披露義務人應當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依法披露的信息,必須真實、準確、完整,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等。
還有就是對于投資人的規定,《管理辦法》第十四條“投資者范圍”規定,私募股權眾籌融資的投資者是指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單位或個人:“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人民幣的單位;金融資產不低于300萬元人民幣或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萬元人民幣的個人?!?/p>
不過,從業內的反應來看普遍認為,《管理辦法》規定的投資人門檻較高,不利于行業發展,也不符合互聯網眾籌平等的原則。
唯一高興的恐怕是券商,若是按照當前《管理辦法》對股權眾籌合格投資者的監管要求,券商眾多的高凈值客戶,還可以搭配信托、資管計劃等來豐富投資人資源,這更是其他股權眾籌平臺望塵莫及的。
據媒體報道,包括國泰君安、德邦證券在內的多家證券公司都在密切關注股權眾籌監管動態,對股權眾籌躍躍欲試。
不過,亦有人士認為,此舉看似條例過嚴、門檻過高,但其宗旨是在保護投資者。征求意見稿中的投資者門檻比照私募、門檻較高、不得兼營P2P等管理辦法,是監管層出于保護投資者以及風險隔離等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