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娟
(樂亭縣新戴河初級中學 河北樂亭 063600)
"以生為本"視角下中學班主任角色轉變分析
賈麗娟
(樂亭縣新戴河初級中學 河北樂亭 063600)
在教育體系中,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故教育者在實施教育時,應當以學生的個性特征、發展訴求等內容為基礎,此為"以生為本"教育理念。本文從中學班主任的工作誤區開始論起,就中學班主任如何進行"以生為本"的角色轉變問題展開分析。呼吁廣大中學班主將"以生為本"理念有效滲透到教育工作中。
以生為本 班主任 中學 角色轉變
“以生為本”即為: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受教者)視作為教育之根本的教學理念。該教學理念源自于“以人為本”理念。現代教育體系中,“以生為本”理念拓展了教育疆域,在我國大力素質教育的今天被廣度推廣。基于此,本文就初等教育階段班主任如何進行“以生為本”的角色轉變問題展開如下分析。
1.評價學生片面化
初等教育為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最后階段。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初等教育大綱將“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和身心健康”視作為教育目標。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多數中學依然實行“應試教育”模式。之所以如此,與社會風氣有著休戚相關的緊密聯系。在多數人看來:孩子只有努力學習,考上理想的大學,才會在社會中容身。受此理念影響,學生家長會不惜一切代價讓孩子上辦學質量好、升學率高的中學。此時,校方為了盡可能多得爭取生源,就會將知識教育視作為培育學生的主要內容和目標(或是全部內容和目標)。此時,班主任也將提高本班升學率視作為其職業生涯的主要目標。此時,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就會將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優劣的重要參考標準。部分班主任還將學習成績好、熱愛學習的學生看作為“思想道德良好的學生”,而將學習成績較差、不主動學習的學生視作為“思想不積極的學生”。
2.對待學生態度過于威嚴
受封建禮教影響,我國有著極其濃厚的“家長式文化”。反映在教育中,其有這樣的表現:班主任等施教者將自己定位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將學生視作為“被管理者”。為了維持班級紀律,一些班主任對待學生會非常嚴肅,意在樹立起所謂的“威性”。當學生一旦做錯事情時,這些班主任不是先調查事情的來龍去脈,而是不由分說地喝斥學生。部分班主任還會采用“殺一儆百”的管理模式,通過當眾批評犯錯誤學生的方式震懾其他同學。
此種態度是不尊重學生的一種明顯體現。談到此處,筆者想起了同行前輩講的一個案例。某學校初三年級一女生與外校學生早戀,夜不歸宿。班主任得知后,在課堂上對其點明批評后,又在課下將學生叫到樓道進行嚴厲批評。當時,正逢下課時間,樓道匯聚了好多學生圍觀。不久之后,該女生由于受不了同窗的指指點點,便再也沒有來上學。
初等教育階段的學生,平均年齡在12-15周歲,此時的學生極為敏感。有時,一件很小的事情,往往會給他們帶來重大打擊。多數學生都受不了執教者不顧及其顏面的批評。教育者一旦如此,會給學生心靈帶來創傷。甚至有些叛逆的學生,還會公然與教師對抗。
縱覽當前教育系統,班主任管理不了學生,班主任與學生產生激烈矛盾這類的事件不乏其數。作為執教者的我們,如若不從自身角度尋找問題,而單純地將問題歸結為“現在的學生不好管”,并不是一個合格從教者所應持有的態度。故,我們應積極改變自我的思想意識和行為。“以生為本”視角下,學生才是教育體系中的主體。在此背景下,班主任一是要扮演好“引路者”角色,一是應扮演好“朋友”角色。
1.“引路者”角色——正確去認識你的學生
千人千面,受不同成長環境、家庭和基礎教育等因素影響,每一個初中生都有其異于他人的閃光點。同時,初中生正處于人格和個性形成的“成長階段”。因此,班主任不應對學生的人格進行好與壞的定性,更不應“以學習取人”。筆者堅信:什么樣的教育就能成就什么樣的人。也堅信:正確、有效地引導學生,會有助于他們端正學習態度,改掉陋習。
在升學率依然決定一切的今天,班主任不可忽視知識學習的重要性。但是,我們應當講求方式方法。對于那些不愛學習或是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應當找到造成這些結果的源頭。有的同學很聰明,也很活潑,但是其不將經歷用在學習上。對此,班主任首先應當探明其之所以不愛學習的原因,如若是有藝術或其他方面的特長才不愛學習,班主任應當為其尋找將特長變為專業的機會。如若是注意力方面或是其他心理方面的問題,則應當為其尋求醫學幫助。而對于那些刻苦學習、卻成績不盡理想的學生,班主任應當幫助其設計正確的學習方法。
孔子有云“有教無類”,此格言帶給我們班主任的啟示就是:我們不應對學生妄下“好”與“壞”的定論,而是應當積極地、因地制宜地引導每一個學生走向陽光、健康的道路上。
2.“朋友”角色——學會傾聽你學生的心聲
“以生為本”理念基礎之下的教育,教育者不可再如封建社會中的家長那般高高在上,通過樹立威信來震懾學生。而是應當和學生站在同一平臺之上,和其成為“朋友”、為其分憂。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應當給予學生溫暖,引導學生將班級、將學校視作為其第二個家,讓學生具有歸屬感和安全感。從馬洛斯需求理論角度分析,歸屬感和安全感屬于滿足個人基礎需求之后的“小康需求階段”,只有滿足了這兩個需求,學生才能夠在學校學習期間實現自我超越。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一個關系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課題。學校教育是教育體系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關注個體發展已經廣泛地滲透教育體系中。因此,班主任等一切教育者在實施教育過程中務必要樹立”以生為本”理念,要有效地將此理念滲透到日常教育工作中。
[1]邵偉,孫英.高校班主任工作中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4(03):196.
[2]高文兵.試論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04):142-147.
[3]張健.以人為本:職業教育學生管理的核心價值取向[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