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妍
(黃陂區木蘭鄉塔耳中學 湖北武漢 430314)
語文課堂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有效策略初探
曾妍
(黃陂區木蘭鄉塔耳中學 湖北武漢 430314)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開放課堂空間,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已經成為推進課改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指導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教師指導的著眼點是學生自主,而學生自主的必要條件是教師指導。
語文課堂 自主學習 有效策略
“自主學習”強調的是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教師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發現知識,參與知識體系建構。布魯納認為,只有學生自己親自發現的知識才是真正屬于他自己的。教學目的不是要學生記住教師和教科書上所述內容,而是要培養學生發現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智力。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有了方法的引領,學生可以就獨立前行。
那么,教師該如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對此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究。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再好的教學模式,也會使學生疲勞、厭倦的。那么老師應該采取哪些措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快樂的學習呢?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時,他就會對新知識產生強烈渴望,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因此,老師不能運用外在的、強制性的手段來刺激學生的學習,要把教學活動盡可能地建立在喚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思維發展往往從問題開始,所以有效提問是培養學生主體自主學習、創造性學習的動力。如教《捅馬蜂窩》一課,我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時,從題目入手,問:看了題目,你有什么哪些疑問?學生立刻提出問題:誰捅的?為什么捅?怎樣捅的?捅了之后怎么樣?然后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自主讀書,尋找答案。每次學完課文后,我都讓學生進行質疑問難,讓學會的學生來當老師教那些沒學會的,促進生與生之間的互動。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較大提升。
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應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喚起學生的民主意識、增進學生主動參與的精神、訓練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使學生獲得深層次的學習體驗。
1.創造民主的學習氛圍
教師以平等的姿態,親和的語氣,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讓課堂充滿歡聲笑語。“親其師,信其道”。只有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才能使學生的思想不受壓抑,敢想、敢說、敢問,真正發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
2.倡導鼓勵的評價機制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提出一些膚淺甚至可笑的問題,此時教師不要諷刺打擊學生,積極對待學生的提問,進行正確引導。當學生提出好的問題時,要給與充分的肯定和表揚,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自信,今后所提問題的含金量也會越來越高。因為,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帶來滿足感,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喜悅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倡導鼓勵的評價機制,可以樹立學生的上進心、自尊心,帶給學生快樂的動力、學習的動力。同時,教師的表揚必須是真誠的,適時適度的,否則會適得其反。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必須在教學中改進教法、指導學法。老師在課堂上喋喋不休,學生自然就成了被動接受的機器;如果不是學生自己思考的結果,自然就得死記硬背了。所以,教師留要給學生自學的時間、思考的空間,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同時,放手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并不意味著教師不關心學生的學習情況,而是強調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要體現積極的指導作用。教師應讓學生懂得學什么,如何學,為什么學。
2.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必須依托小組學習的模式。首先,教師根據學生的學業成績、學習能力、性別、興趣愛好、家庭背景等條件,進行分組。我對所在的教學班級的學生進行隨機分組,一般6人一組,盡量保證一個小組內的學生各具特色,能夠相互取長補短;組內成員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保證小組競爭的公平性。各學習小組間力求均衡,無明顯差異,便于公平競爭,體現“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其次,重視小組長的培養。小組長不一定學習最優秀,但必須責任心強,樂于助人,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有一定的組織能力。然后對小組長進行培訓,使其明確組長職責,帶領小組成員進入角色,開展合作,增強小組競爭力。組長負責組織小組合作交流、檢查監督、表揚批評等,讓學生管理學生,把權利下放,有助于學生間的交流,有利于學生的共同提高。
教師建立并組織了合作學習,并不是說教師就無事可做了,而是要不斷地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行必要的指導。這種指導是一種過程性指導,教師要注意及時發現合作中的問題,并幫助小組及時解決。教師要善于觀察,掌握學習動態,特別要對合作不協調的小組或合作有困難的小組給予及時的引導,使每個小組都能在學習中有所收獲,按時完成合作學習任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僅僅安排或鼓勵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活動并不能保證合作學習有效地進行,教師最需要教給學生的應該是合作學習的技能與方法。
教師在指導時應注意三點:第一,合作學習討論時教師要調動全員參與。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下到小組中去,掌控小組討論過程,要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其中。第二,小組展示合作學習成果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全體參與。在合作學習中,小組就成為了一個整體,在學生反饋交流學習體會時,教師要求小組成員全員參與,各抒己見。這樣,學生不會產生僥幸心理,而是在一定的同伴壓力下,產生積極的學習動力。第三,教師要鼓勵和引導小組間開展競爭。良好健康的競爭只會使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在競爭中,教師應重視各組成員的參與,分工的不同,合作的協調。在進行一段時間的小組競爭后,小組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就會非常默契,并逐漸形成各小組的特色。如有的小組成員站到大家面前,組長就會向大家介紹小組成員的分工情況;有的小組在展示匯報時,組內每個成員都能擔起自己的責任,很具有團隊作風。另外,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們引入了小組競賽的機制。
總之,“學生力所能及的,老師避之;學生力所難及的,老師助之;學生力所不及的,老師為之”。教師用自己的學識和智慧,該啟發的啟發,該點撥的點撥,該誘導的誘導,以此來照亮學生求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