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彩
(甘肅省甘南州碌曲縣城關小學 甘肅甘南 747200)
心理學在小學教學中的運用
王春彩
(甘肅省甘南州碌曲縣城關小學 甘肅甘南 747200)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心理學在現代教育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作為教師,在教育中,不僅僅要教會學生知識,還要時刻注重學生的心理,及時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運用心理學把它用在教育中能更好的理解學生,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教師還要學會將心理學運用于教學中,以便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教學質量是教育的生命,小學教育也不例外。提高教學質量取決于多種因素,但是,在現代社會的教育中,運用心理學知識指導教學工作,是提高教學質量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教師必須學習和運用心理學。運用心理學,理解學生心理,使學生上課能認真聽講。教師和學生作為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教師教學,學生聽課,彼此互動本是教學過程中一個理想狀態。但是作為整體來說,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認真聽講,也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每節課45分鐘的時間內能認真聽講。因此這就要考驗教師的教課技巧。而要是教師能把心理學運用于教學中,能理解學生的心里活動,能夠知道哪個學生走神,然后對癥下藥,自然能使教學效果大大的增強。在教學中運用心理學要注意區分題目的難易。比如說難度較大的題目最好是選在學生注意力高的情況下講解,這樣才能事半功倍,達到教學的最好效果。比如說難度較大的題目最好放在上午講解,下午講解的話,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挑戰,且效果也不理想。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心理變化。作為學生仍處于人生的初步階段,特別是小學生,小學生的心理還不成熟,因此在許多問題上容易一意孤行,甚至做出以下過激的事情。學生是一個群體,對于一個群體來言,管理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一旦有個失誤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把心理學運用于教學,如果能運用的好對于一個學校將帶來無盡的益處,不僅省錢、省力,而且還能提高辦事效率。運用心理學在教育中,培養學生,是學生擁有一顆積極、蓬勃向上的心,不管對于學生,對于校方,甚至對于社會都是有利的,但那些學生走上社會,對社會來說無疑是百利而無一害,這也是教育的目的之一。
教學,對于教師來說,就要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把“被動學”變為“主動學”,把“苦學”變為“樂學”,對于學生來說應在教師教學的要求和影響下,逐步培養起“愿學”的心態,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學習動機強度不斷增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存在著極其復雜的心理活動,但二者又是互相影響,互相聯系的。
第一,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認識,掌握某種事物或參與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學生對某一學科有興趣,就會持續地專心致志的鉆研它,從而提高學習效果。從由于學產生新的興趣和提高原有的興趣來看,興趣又是在學習活動中產生的,可以作為學習的結果,所以學習興趣即是學習的原因,又是學習的結果。
第二,師生關系對學生學習的影響。教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稱之為師生關系,它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等。師生關系即受教育活動規律的制約,又是一定歷史階段社會關系的反映。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反之不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教學質量提不上去的主要原因。
第三,注意力集中程度對學習的影響。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某種事物的能力。從始至終貫穿于整個心理過程,只有先注意到一定事物,才可能進一步去集訓、記憶和思考等。由于注意,人們才能集中精力去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深入地思考一定的事物,深入地思考問題,而不被其他事物所干擾,沒有注意,人們的各種智力因素、觀察、記憶、想象、思維等得不到一定的支持而失去控制。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根據課文內容和教學進程,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組織好學生的注意,就能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心理學是一門有趣的科學,它研究的對象是我們人類自身,以及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各種心理現象。有些心理現象在我們看來是極其平常的,但心理學家們卻非常感興趣,他們花大量精力進行長期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相當多的理論成果。如果能將這些理論成果運用到我們的教學工作中,對于我們老師更好地了解學生,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教育學生,能起到相當大的推進作用。例如:1、潘多拉效應。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同樣也存在著“潘多拉效應”。比如,越是禁止學生看的書,學生越想看;越是禁止學生參加的活動,學生越想參加等等。2、登門檻效應。很多教師已經在教學工作中利用“登門檻效應”來規范學生的行為,但要想實施得恰到好處卻不那么容易。首先,必須考慮這個小要求的合理性,使它能夠為學生所接受和容忍;其次,每一要求間隔的時間不能太近,以免給學生有“得寸進尺”的感覺;最后,對所提的每一個要求都必須嚴格執行,切實檢查,這樣才能保證更高的要求得以實行。3、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的實驗告訴我們,在教育的全過程中,學生是多么需要來自教師的切實、積極的期望。當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期望時,就會萌發或增強學好的愿望、向上的志向、勤奮學習的動力。而且,通常情況下每個學生都有發展、成才的可能,教師要熱愛每個與之打交道的學生,特別是差生,要點燃他們心中的希望之火。4、巴奴姆效應。教師的責任就在于點燃學生埋藏在心靈深處的希望之火,發覺自己潛在的能量。所以,教師在對學生評價時,必須堅持一分為二,哪怕是最差的學生,也要善于設法找出他的閃光點。5、德西效應。在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活動中,過度的獎勵刺激不僅不能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畫蛇添足。比如,有些家長利用金錢和物質激勵孩子學習,卻發現其效果適得其反,孩子的學習成績沒有進步,反而退步了,而且,一旦失去物質激勵,孩子將完全喪失學習興趣。過度的學習表揚也會產生德西效應。合理的課堂學習表揚對受表揚的思想和行為起到積極的強化作用,而過多過量的表揚則可能失去固有效力,易使學生陶醉于表揚之中,并把受表揚當成學習目的,學生為了獲得老師的表揚,往往產生認知失調,表里不一,甚至染上虛偽惡習。
總而言之: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科學本身就要求我們去應用它,將心理學和教育學結合起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這本身也是科學的一種表現。隨著社會的發展,心理學在教育學中的運用將會得到更大的發揮,我們有理由,教育將在與心理學的結合中越來越好。
(備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學教學中運用的探索研究》批準號GS[2014]GHB0252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