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前程
(作者單位:北京日報社北京晚報社區新聞部)
都市媒體對民生新聞的操作手法——以北京都市報紙為例
許前程
(作者單位:北京日報社北京晚報社區新聞部)
摘要:最近幾年,都市報紙受到網媒的巨大沖擊,但投入大、收獲慢的民生新聞領域仍是都市報紙的主戰場。如何操作好民生新聞,避開民生新聞瑣碎化的誤區,值得每一個紙媒記者關注。筆者深入研究北京主流都市報紙,結合多年從業經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民生新聞;都市報;北京晚報;社區
最近幾年,傳媒業風起云涌,網媒發展迅猛,北京各家都市報紙受到很大沖擊。在此過程中,都市報的編輯記者發現,貼近市民,必須依賴扎實采訪的民生新聞,成了都市報紙的殺手锏。讀者要想了解一座都市,了解自己所在地區的新鮮事,本地都市報依然是重要的選擇。
究竟什么是“民生新聞”,對此的解釋可謂各式各樣。從字面上理解,“民生”就是指百姓的生活,“民生新聞”就是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聞。民生新聞最重要的價值取向,莫過于關愛民生,關注百姓的生活。具體來說涉及就業、教育、醫療、食品安全等幾個方面。
“民生新聞”的定義好下,但具體如何操作,卻不容易說清,因為民生新聞涉及的范圍很廣。筆者以北京的《北京晚報》《新京報》《法制晚報》等都市報為研究對象,結合自身從業經驗,簡要分析一些民生新聞的操作手法。
1.1 堅持“市長的眼光”
現在很多都市報的記者都是80后、90后,很年輕,生活閱歷還不夠豐富,看問題可能不太全面。但在民生新聞的操作上,每個記者都應該以“市長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每天接觸到的線索,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應該是這個問題有沒有普遍性?是不是全市都存在這種現象?
比如《北京晚報》2015年4月22日刊登的《社區醫院為何沒有兒科門診》,最早就是一名讀者反映,帶孩子去社區醫院無法看病,十分不便。記者迅速對此問題進行展開,北京這樣的大都市,每天北京兒童醫院人滿為患,如果社區醫院能看兒科,必將大大緩解看病難問題。記者探訪全市多家社區醫院后,發現沒有兒科門診是普遍現象,追問市衛計委,得知兒科醫生短缺才是根本原因。整篇報道解釋清楚了問題所在,也指明下一步的解決方向。
都說記者是社會的“瞭望員”,這要求記者要有更宏觀的視野,從整座城市的利益出發,思考全局的問題,而不僅是報道一個個單獨的問題。這對記者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求記者每天關注時政新聞,比如北京的記者應該每天關注《北京新聞》,知道市委市政府最新的工作動態;也要求記者有更廣的知識面,遇到每一個問題都能迅速打開思路。
1.2 堅持“百姓的立場”
每一天,出現在報紙、電視上的重大政治、軍事新聞,體現的多是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但如果是報道民生新聞,一定要選擇老百姓關心的題材,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說話。
比如北京要給全市8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養老助殘卡,這是一件大好事,很多老人非常關注。可這事從2015年1月一直拖到2015年5月,全市還有不少老人沒能拿到老年卡,制卡流程太過漫長。基于此,《北京晚報》2015年5月4日刊登報道《我的養老卡怎么還沒發下來》,標題就很有“帶入感”,站在百姓的立場上,拉近與百姓的距離,讀者從文章中能讀出自己的影子。文章的數據也很有說服力,最終推動此事順利解決。
又比如,《新京報》2015年5月23日刊登的《花養不活?不怪你,是亮葉劑惹禍》一文,記者通過自己做實驗的方式,一步步解答了讀者為何買來的花總不容易養活這一疑問。記者本身也化身為百姓中的一員。
這兩個例子說明,記者在報道民生新聞時,要設身處地為讀者著想,設想如果自己是當事人會有哪些難處、哪些需求。這樣寫出來的報道才能有的放矢,能打動人。
1.3 用腳跑出來的采訪
新聞圈里有句老話:“新聞是用腳跑出來的。”這一點在操作“民生新聞”時,體現得更為徹底。
2015年4月30日,當人們為五一長假出行做準備之時,當天的《北京晚報》有一條新聞很特別,“本報記者以步丈量北京地鐵最難換乘Top5”,讀一下這標題,就知道這是一個“用腳寫新聞”的案例。
這篇文章中提到:“2號線西直門站換乘13號線:要走420步,用時超過9分鐘,途經4部扶手電梯、1部約25個臺階的樓梯;途中路過2臺自動取款機1臺零售機。”文中的內容有步數、有時間、有提示,精確的數字告訴你換乘到底有多難。這樣的民生新聞有極強的說服力。
這條新聞雖然事情不大,料也不猛,但卻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還有一
點特別之處在于,以前沒人用過這樣“笨”方法走過。
1.4 一追到底的決心
民生新聞涉及到的問題有時候不是一蹴而就的,都市媒體的編輯記者需要有一顆恒心,有一追到底的決心。
2012年,北京的《新京報》刊登了一組“北京養老調查系列報道”,刊發時的前言是這樣寫的:“本報記者歷時一個月,調查百余家養老院,今起推出北京養老調查系列報道,力圖從公眾視角展現北京養老的真實現狀和問題所在,為未來養老體系建設提供思考。”
記者的決心不可謂不大。第一篇報道“一公辦養老院排號7千需等10年”就極其吸引人的眼球。這之后,《新京報》的系列報道陸續刊登,《調查22社區僅一托老所“健在”》等后續報道也直指核心,引起巨大反響。
回過頭來,我們分析這組報道為何這么成功?如今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很受關注,這是背景。記者認真投入,一追到底,這才是關鍵。如果報道只是一篇兩篇,形成不了如此大的影響力。這組報道,從公立養老院、私立養老院、社區養老院等多個方面,連續追蹤報道,將北京這座城市養老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展現得淋漓盡致。最終,報道也促使政府對社區居家養老的服務、設施、網點等加大建設投入。
1.5 堅持正確的理念
好的民生新聞是有理念、有靈魂的。一位同行說:“我們要用公民新聞培養新型公民,不斷滋養生機勃勃的民主,使整個社會最終向著好的目標進發。[1]”
《北京晚報》與北京市信訪辦、北京市非緊急救助服務中心合作開辦了一個欄目“我們日夜在聆聽”。這個欄目至今已有12年了,專門從市民向市長熱線12345反映的問題中,挑選出一部分在報紙上進行報道,最終再通過信訪系統推動解決。北京晚報編輯記者與信訪辦的工作人員也達成一致意見,在報道一些問題時,一定不要鼓吹,百姓的問題領導一重視就解決了。問題的解決是因為有好的協調機制,好的制度。
又例如,在民生新聞領域中,記者經常會遇到業主與物業糾紛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涉及到百姓的切身利益,自然應該關注。但有一些情況,比如小區里產生糾紛了,垃圾無人清理等,部分新聞媒體經常會呼吁政府出面解決。其實并不是小區里所有的問題都要由政府來出面解決。業主是小區的主人,他們應該團結起來,成立業委會,來和物業協商解決問題,甚至罷免更換物業公司。編輯記者腦海中也應該有清晰的法治理念,這樣才能使民生新聞更上一個層次。
1.6 拓寬線索來源
現在各家媒體都非常重視民生新聞,這一領域競爭非常激烈。如何才能把民生新聞做出彩,做出獨家報道,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拓寬線索來源。
有同行說:“誰擁有了健全的社區信息網,誰牢牢抓住了社區讀者群,誰就在平媒,乃至全媒體競爭中占據了先機和核心競爭力。[2]”這一說法非常有道理,它告訴我們媒體必須依靠更多的社區線人,掌握更多的獨家素材,才有希望做好民生新聞。
另一方面,媒體與一些接受市民反映問題的政府機構合作,也能幫助自己增添新的線索庫,擴大民生新聞的報道領域,做出獨家新聞。比如北京的《法制晚報》與北京市公安局勤務指揮部合作,開設“北京110”欄目,利用全媒體的手段鮮活報道北京警方接處警一線的工作,包括扶危助困、大案快訊等。通過這一合作,媒體既能宣傳好警察的工作,也能做出好的民生新聞,比如發布北京的刑事案件高發區域、報道新近產生的犯罪手段等。
都市媒體的編輯記者如果掌握好以上提到的幾條操作手法,就有希望在民生新聞報道領域做出一點成績。
2.1 避免民生新聞瑣碎化
民生新聞與老百姓密切相關,但并等于家長里短。縱觀眾多都市報,尤其在一些社區新聞版面,經常會重復出現瑣碎的報道,受眾對這些新聞產生審美疲勞。北京以前多家都市報開設了社區版面,但慢慢地又撤銷了,不少記者反映社區里的民生新聞要么太小,要么不好找,社區版面上經常能看到小狗走丟之類意義不大的報道。
可有人就找到了。2006年4月4日,《北京晚報》上刊登了一則《張品正帶著“奶奶”出嫁25年》的消息,最終獲得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深深地印在很多讀者的腦海中。有同行評價這篇報道:“新聞的親和力固然與記者的選題密切相關,但同時寫作的精當與否,布局的精巧與否,文字的清新與否,也決定了其感染力的大小。[3]”
社區里好的民生新聞是難找的,需要記者有獨到的眼光,從平凡中尋找不平凡。這就更需要記者加強和社區信息員的聯系,扎根社區,從熟悉中尋找“陌生”。但社區新聞絕不能為了填滿版面,胡亂發表瑣碎的新聞,寧缺毋濫。
2.2 避免民生新聞淺薄化
在有些同行眼中,民生新聞不夠“高大上”,因為民生新聞報道的題材比較小,不是重大的政經新聞;民生新聞版面的記者經常接觸的是普通的百姓,不是專家;出沒的地方也常是街頭巷尾,不是星級酒店。
可在筆者看來,民生新聞不能小看。教育問題、醫療問題、養老問題,一個個案例看似小,但它背后都有大學問。記者也不能把民生新聞做淺薄了,要爭當這些領域的專家型記者,從小的案例切入,展現背后大的命題。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很多網媒也在招聘記者,重點操作大的突發事件和調查報道。民生新聞這一領域需要更耐心的采訪、觀察,目前主要仍是都市類報紙在操作。但都市報紙也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利用和政府部門合作的優勢,多利用政府部門掌握的大數據。做出的報道也應該在報紙、客戶端、微信等多個平臺刊發,全面展示影響力。
參考文獻:
[1]張曉紅.從“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跨越[J].新聞愛好者,2009,(9).
[2]孫為立.全媒體環境下都市報民生新聞發展趨勢初探[J].中國報業,2011,(4).
[3]栗玉晨.社區新聞報道指引[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112.
[4]陳棟,張麗.當前都市報民生新聞利弊解析[J].今傳媒,2006,(3).
[5]王軍華.“我們日夜在聆聽”的創新運作模式[J].新聞與寫作,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