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偉
(作者單位:陜西省延安市延安廣播電視臺)
民生新聞貼近民心的策略探討
劉建偉
(作者單位:陜西省延安市延安廣播電視臺)
摘 要:當今,人們最關注的問題就是民生的問題,“國以民為本”,民生問題的解決,能夠深切體現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深刻本質。在現代社會的發展中,民主、民權和民生之間相互聯系,原來的民生之本,從原來的生活和生產資料,轉變為市民精神、文化模式和生活形態。民生之本既有精神特征和物質需求的整體形態。在社會的快速發展中,市民對自身話語的權力在逐漸爭取,大眾傳媒與民生相互結合的趨勢勢在必行。
關鍵詞:民生新聞;貼近民心;策略探討
學術界對民生新聞的定義有三種主要的定義:新聞民主化、新聞本土化和新聞平民化。民生新聞,主要是對人民生計的關注,關心市民日常生活的新聞,從廣義上來說,它是屬于社會新聞的一種,但在內容上,關注的都是普通市民的生存空間和狀態。民生新聞主要是從日常生活中收集的新聞,對于群眾的喜怒哀樂和冷暖痛癢極其關注;在形式上,充分利用了傳播手段的先進性,提高新聞的互動性與時效性,借電視、廣播和報紙等傳播媒介拉近與百姓的距離,民生新聞是“民生取向、民生內容和民生視角”。民生新聞的基點是民生的思想,主要以人文敘事和平民視角表現和關注百姓的生存、生計、生存和生命。民生新聞主要是以城市居民為主要的傳播對象,報道的范圍主要是以頻道的覆蓋為主,新聞題材主要是以城市的日常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息息相關的事件為主,主要的關注點是“民意、民情和明生”,以城市百姓的“稀奇事、麻煩事、身邊事和關心事”為主要的新聞報道題材。盡管民生新聞算不上是一種具有新聞體裁樣式的科學上的概念,但傳統新聞領域中,新聞體裁的樣式劃分都是較為單一的,民生新聞則不同,它有多種劃分的結果。
2.1 新聞題材接近民生
俗話說,民生無小事。民生新聞報道的內容要涵蓋百姓生活的各個方面,民生的內容主要是“安教醫樂理、衣食住行用”。百姓的事都是可以以小見大的,民生新聞主要是以百姓身邊的小事和國家的政策方針相互結合。新聞要貼近民心,在新聞題材的選擇上就要接近民生,題材的選取,有益于百姓更為直觀地對新聞的內容有所了解,接近民生的新聞題材要與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新聞的“三貼近原則”主要是“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和貼近實際”。在題材的選擇上,要做到四點:首先是不要盲目取材;其次是避免取材的縮小化,材料內容簡單;接著是防止取材的擴大化;最后是材料的真實性要得到保障。這些是選取新聞題材接近民生的關鍵。
2.2 報道立場上的平民視角
在報道的立場上,要采取平民化的視角。在對新聞進行報道時,要盡可能使用平民化的語言,并用老百姓的眼光對新聞進行觀察。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場上,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這是民生新聞節目中的最大亮點。民生新聞與傳統的新聞不同,傳統新聞的報道方式主要是“冰冷生硬、俯視蒼生、高高在上和千人一面”。而民生新聞主要采用了平民化的視角,對新聞進行更深入的報道,降低了報道內容的政治色彩,更加接近百姓的生活;在報道語言上,平民視角有利于實現群眾的話語權,觀眾對新聞報道的忠誠度也越高,更易為百姓理解。
2.3 價值取向上的民本意識
在傳統的新聞報道中,新聞報道的主體往往是政府官員、社會精英和知名的人士等。將普通百姓的生活事件拒之門外,使“官本位”在新聞報道中的現象極為明顯。但民生新聞的出現卻改變了這一現象,使得新聞報道的理念由官位為主向民本為主轉變。民生新聞的記者在對一個新聞的價值進行判斷時,更加注重百姓的需求,像“柴米油鹽醬醋茶,書畫琴棋詩酒花”這樣更接近民生需求的內容更多地出現在新聞報道中,將普通百姓的事件放在首位,充分體現了民生新聞的民本意識。
2.4 報道方式上的民眾話語
以2003年的“非典”事件為例,中國傳媒業由于“非典”事件的發生而產生了變革。在這一事件中,媒體逐漸放下話語權,對于重大事件的知情權,百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意,當今的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國民主化的進程與新聞媒體事業的改革緊密相連,媒體不再是傳統意義上說教的工具,而是給百姓空出了一定的話語空間。民生新聞由傳者為中心向受眾為中心轉變,在報道方式上實現了民眾話語的內容。民生新聞中,報道方式上的話語權強調百姓的重要性,讓百姓通過對社會事件中的事務發表建議和意見,最終形成公共意見。
隨著科學發展觀戰略的確立,形成了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國家對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發展更加關注,時代的主要特征使新聞工作者對民生題材的新聞熱情高漲,民生類的新聞已經占據了媒體的各大時段和版面,受到廣大群眾歡迎,對民生新聞的內涵有一定的了解,對民生新聞更貼近民心來說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義.讓民生新聞更加貼近民心[J].新聞知識,2012,(7):23-24.
[2]劉金霞.民生新聞貼近受眾探討[J].中國地市報人,2012,(8):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