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華
(河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我國綜藝節目改編電影的發展現狀分析
李耀華
(河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近年我國的電影生產模式不斷發生變化,粉絲電影已經不再是新鮮詞,狂熱的粉絲經濟持續發酵,在電影行業不斷出現新的表現形式。自2013年1月《快樂大本營之快樂到家》上映以來,綜藝節目改編電影逐漸成為我國院線的“常客”。而綜藝節目改編電影究其本質,正是“粉絲電影”的新生類型。此外,就我國目前較有代表性的幾部綜藝節目改編大電影而言,它們在上映以后,并沒有出現“一刀切”式的票房境遇,反而差別相當懸殊,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
綜藝節目改編電影;粉絲營銷;票房;口碑
(1)電影制作模式。目前我國電影市場上已經出現的綜藝節目改編電影,基本上給人“投資少、拍攝周期短、誠意不夠”的整體印象,很大一部分專業人士也對這類電影抱有反對態度。自粉絲電影成為熱詞以后,就有很多人在抨擊粉絲電影有“圈錢”嫌疑,而在《爸爸去哪兒》第一季的大電影上映最終獲得近7億票房之后,又出現了《奔跑吧兄弟》大電影斬獲4.29億票房,這兩部“高產出”的電影拍攝周期均不足一周,投資金額更不必多說。而且這兩部電影正是典型的搬電視節目進影院,毫無藝術性可言。這樣的境況如果還說電影制作方是為了藝術創作、電影文化事業,而不是賺錢,似乎已經不能讓人信服。
(2)選材“接地氣”,形式多元化。綜藝節目發展的大趨勢以真人秀節目為主,從選秀類、職場類、交友類到戶外競技和親子,各種類型的真人秀節目不斷推陳出新,緊抓觀眾眼球。這類節目花樣眾多,能獲得觀眾喜愛,一方面是迎合了普通人八卦、獵奇心、求知欲、偷窺他人隱私的心理;另一方面很“接地氣”。
(3)粉絲自發營銷。這是粉絲電影的性質賦予綜藝節目改編電影的一個獨有特點——粉絲營銷。一般情況下,電影拍攝完成后的宣傳工作均由電影的制作公司去完成,但是粉絲電影演員中的超人氣偶像本身就能帶來狂熱且數量龐大的粉絲群體,綜藝節目改編電影也是這個道理。電視節目的忠實粉絲的強烈期待也是一股重要的力量。粉絲自發組織起來的、成規模的宣傳造勢甚至完全可以壓過電影制作公司,直接成為該電影在宣傳中最重要的影響力。
(1)對電視節目的延伸,擁有得天獨厚的關注度。綜藝節目改編電影的產生與盛行,主要是對其電視節目的一個產業鏈上的延伸。一檔火熱熒屏的綜藝節目產生出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是所有人能夠看在眼里的。電視人將自己的電視節目推上大銀幕,想要的不是盈利,而是要打響品牌之戰,擴大節目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電視綜藝節目的競爭最重要的是收視率之爭,而想要提高電視節目的收視率,最好的方法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提高節目的曝光率、增加關注度。電影院其實是一個和綜藝節目毫無關聯的場所,所以電視人帶著綜藝節目進軍大銀幕,終極目的還是要把觀眾轉向電視小熒屏。
(2)電影市場不飽和,為綜藝節目改編電影提供發展空間。綜藝節目改編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的火熱程度在韓國、美國這些電影市場發展相對完善國家的制片人眼中看來,是一種奇怪的、不可思議的現象。綜藝節目改編電影在我國的電影市場成為一種熱現象,與它能正確把握市場脈搏和受眾的心理需求有直接關系。我國的電影市場出現綜藝節目改編電影這種形態,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因為我國內地市場的電影類型樣式太過單一。綜藝改編類的電影大多是合家歡主題,這種形態反而是對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的主流商業電影類型的彌補。我們的市場上缺少這種類型,才會有人去制作生產,將綜藝節目改編搬上大銀幕,彌補缺失。
(3)粉絲營銷推波助瀾,為綜藝電影宣傳造勢。從一部綜藝節目改編電影開拍到上映結束,粉絲會在每一個過程中發揮巨大的能力,他們自發組織起來的、成規模的宣傳造勢甚至完全可以壓過電影制作公司,直接成為該電影在宣傳中最重要的影響力。
(1)抓住題材優勢,分析和把握受眾心理。我國的綜藝節目改編電影絕大部分在上映后直接成了“炮灰”,票房和口碑都敗得慘不忍睹。但是《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幾部大電影卻獲得了讓一些大制作電影都甘拜下風的好成績。這些在票房上成功的綜藝節目改編電影很一致地擁有目前電影市場上比較稀缺的電影題材,親情、童真、貫穿始終的爆笑點等等是很多大制作電影沒有涉及的,人們想要嘗一嘗“鮮”。
(2)注重質量,打造高水平綜藝節目改編電影。綜藝節目改編電影讓業界不滿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粗制濫造水平的電影也能搬上大銀幕,打擊了遵循傳統電影制作手法的電影人,破壞了高水平、高質量、大制作電影的追求。綜藝節目改編電影如果真的想要在電影市場有一席之地,就必須用優秀電影的標準去要求自己的制作,內容、題材、模式等等都可以有與眾不同的革新,可以是真人秀紀錄片,可以是靈活劇本,但是不可以動搖的是質量必須過關。
(3)尊重電影規律,突破原版節目限制。綜藝節目的發展要遵循電視規律,而當電視跨界電影,就必須要遵循電影規律。打通產業鏈需開拓思路,既不能完全用電視制作的思維模式去生產電影,也不能完全摒棄自身的優勢。當電視綜藝節目不斷涌入電影市場,電視人不能因為一時貪圖效益盲目跟風投入。在任何發展的道路上都需要有自己的創新點。創新才能發展。綜藝節目改編電影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不能完全照搬原版綜藝節目的模式。
[1] 李燁.站在電影天平的兩端——從《爸爸去哪兒》看中國電影在市場與藝術間的抉擇[J].四川戲劇,2014(06):51-54.
[2] 龐愛忠.電視節目進軍電影業的注意力經濟分析[J].新聞窗,2014(02).
[3] 吳曉東.中國電影進入“粉絲經濟”時代?[N].中國青年報,2014-08-04.
[4] 于帆.低成本何以逆襲大片創高票房[N].中國文化報,2013-02-07.
J904
A
1674-8883(2015)21-0065-01
李耀華(1990—),女,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傳播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