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慧
(渤海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淺談新媒體時代紙質媒體的發展
高智慧
(渤海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隨著電信網絡、計算機互聯網以及有線電視網三網融合如火如荼的發展,我們迎來了新的媒體時代和格局。以報紙為代表的紙質媒體逐漸失去它的傳統優勢。面對新的形勢,紙質媒體若想要在新媒體時代占據一席之地,必須改變自身單一的結構,擴大區域優勢,加強與新媒體的融合,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新聞傳播業態。
新媒體時代;深度報道;創新;整合
(1)新媒體時代紙質媒體發展令人擔憂。近幾年,新媒體的普及給傳統媒體帶來了重大的沖擊。尤其在網絡媒介傳播進入人們的視線以來,以報紙為代表的紙質媒體首當其沖地受到影響。網絡高速發展,電子媒體占取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進入21世紀以來,報紙原有的傳播優勢也在被網絡媒介吞噬或者超越,從而報紙的影響力大不如前,紙質媒體面臨的挑戰與壓力與日俱增,前景不容樂觀。2008年以來,金融海嘯席卷了全球每個角落,摧殘了眾多企業,傳統媒體的紙媒因廣告市場的低迷也受到強烈的沖擊:《紐約時報》將自己的辦公大樓抵押出去還債,《新聞周刊》裁員,百年大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西雅圖郵報》等紛紛停止出版印刷版日報,全面改為電子報,日本講談社的《現代》雜志停刊。國內,《中華新聞報》終因資不抵債而停刊,成為首個倒閉的中央級報紙,整體環境一片哀鴻遍野。在金融海嘯的影響下,紙媒加速衰退,一時“報紙消亡論”的悲觀情緒蔓延。
(2) 新媒體時代紙質媒介傳統讀者流失。“一報難求”、“即刻售罄”、“競相傳閱”這些詞對報刊來說是久違了,“瘋狂轉發”、“點擊過萬”等詞似乎更適合描述數字化時代的閱讀。在不知不覺中,傳統紙質媒介的讀者已經將視角轉向到新媒體。過去在北京地鐵里大約80%的乘客都在看《京華時報》,如今地鐵里已經很難見到讀報人了,人人都拿著手機或其他電子閱讀設備。過去北京大大小小的報亭,過了上午10點幾乎很難再買到《京華時報》,那時真是一報難求。如今,直到下午4點報亭都有不少存報,報社還要接受報亭退報。過去《京華時報》是從不接受退報的,而且基本也無退報。從地鐵和報亭這兩個都市報主要發行陣地的變化,可以看出報紙衰退的跡象,反映出人們接受信息的習慣正在被新媒體慢慢改變。傳統的信息流動方式是“媒體—公眾”,如今卻存在多種模式,有“公眾—公眾”,也有“媒體—公眾—媒體—公眾”。原有的線索來源被改變,新媒體越來越成為主要媒體的信息來源渠道。傳統媒體的內容報道有如炒隔夜剩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1)內容單一,時效性不足。隨著排版印刷技術的發展,報紙頁數不斷增加,一份報紙可能包含十幾、二十個版面,包括經濟類、文化類、時政類、健康養生類各種各樣的信息,可是與當今網絡媒體相比,報紙顯然相形見絀。最明顯的一點在于網絡信息量之龐大以及信息結構之復雜,一份報紙的信息量充其量也就幾十頁,可是網絡上的信息鏈接是無窮無盡的,網民可隨時依據喜好點擊不同的鏈接,查閱不同的信息,紙質媒體就沒有這種功能。與網絡媒體相比,紙質媒體的另一個缺陷在于其傳播速度較慢。網絡有著時效性的特點,信息每時每刻都在更新,往往能夠第一時間報道實時新聞。可是一份日報從記者采編、排版、到印刷出版,最快也要一天時間。以報刊為代表的紙質媒體信息傳播時效性不如網絡媒體,即使每日出版一期的“日報”也要經過采訪、寫稿、審稿等一系列的流程才能出版。所以,在一些突發事件發生之后,報紙報道往往滯后于網絡報道。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新華網新聞于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時53分最先進行了準確報道,距離事發時間不到半個小時;1999年5月8日北京時間凌晨5時45分,北約轟炸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新浪網于6時24分就發布了新聞快訊,而最早報道此事的紙質媒體《人民日報》卻是在當日9時44分才發布報道。
(2)傳播模式單向。除了信息量有限外,紙質媒體的另一個突出缺陷在于傳播模式的單向性,即缺乏一個有效快捷的反饋機制,讀者看完一份報紙的所思所想或者意見和建議沒辦法第一時間反饋給編者,這些信息對出版社的發展和改革往往是有利的。相比起來,網絡媒體的反饋制度就完善得多,網民在查閱信息之余可以即時發出評論,網民與媒體、政府、企業以及社會組織之間形成雙向甚至是網狀的溝通機制,網絡媒體掌握著最新最快的信息主導權。
(3)傳統優勢失去。以報紙為代表的紙質媒體經歷長時間的發展還未被替代,證明其還是有著傳統優勢。例如,生產成本低、價格低廉、方便攜帶等。但隨著技術進步以及人們的喜好改變,這些傳統優勢越發不明顯,甚至反之成為劣勢。從成本低、價格低來講,網絡媒體的成本更低,受眾只需有臺手機或電腦就可以上網。其次,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不斷提高,環保概念興起,某程度上威脅著紙質媒體的發展。
(1)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把握深度報道的優勢。報紙作為一種媒體,在傳播信息上必須具備權威性、客觀性的特點,但這已不能作為一份報紙吸引讀者的優勢。筆者認為,除了繼續增加信息量之外,還要發揮自身深度報道的優勢,對新聞進行思考性和深刻性的報道。紙質媒體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深度把報道上,從而做出符合當代讀者閱讀心理和閱讀習慣的報道。例如,2015年8月12日天津濱海新區塘沽開發區的爆炸事件,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在8月13日1點16分在《新聞直播間》口播消息“天津濱海新區一碼頭發生爆炸”,并連線前方記者。“中央新聞客戶端”于13日凌晨00:14首發消息“天津濱海新區一碼頭發生爆炸 現場火光沖天”。我們看到這個事件中,紙媒是毫無疑問地失去了新聞報道的時效性。那么作為紙媒,應該馬上做好深度報道的準備。在網絡媒體紛紛報道爆炸消息的時候,我們做好13日該事件的深入調查,會在一定程度上爭奪受眾群體,讓讀者把視線轉移到紙質媒體上來。
(2)創新固有模式,開辟新的領域。紙媒發展的未來在于創新。新聞的原創性和公信力仍是紙媒的優勢所在。報業在長期的發展中,建立了水平較高的采編隊伍,擁有在各方面積累的人脈資源,具有高度的新聞敏感度和深度剖析能力,以及對新聞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即對信息的篩選和加工能力。如今紙媒的生存空間受到多重擠壓,突圍方向還在于紙媒自身辦得好不好。紙媒在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穩定的市場的同時,還應追求精品化,通過提供給讀者更多的背景材料、深入的分析和前瞻性的研判,展示自己的特色和風格,不斷滿足讀者對報刊內容的深度、廣度、精度等方面的需求。例如,各強勢紙媒除了形態創新,還有內容的創新,如評論和調查性報道的勃興。隨著微博的興起,《南方都市報》開辟“微博語錄”專欄,專門選取有看點、有樂子的微博進行刊登,與時俱進。其次,我們還可以創新傳播模式,繼續更新技術,提高生產效率,保證信息傳播實時性。再者,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建立于讀者之間的雙向溝通機制。報紙作為一種媒介,應該一方面繼續做好新聞發布者的角色;另一方面積極聽取讀者反饋,如建立讀者信箱、開通微博等。其中開通微博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現在很多報業集團都紛紛開通官方微博,并獲得了不錯的效果。紙質媒體應該探求一種適合微博的新聞報道方式,既要符合微博簡明扼要的特點,又要適當加入視頻、投票、話題討論等,吸引更多網友關注,并增加互動,從而增強信息傳播的影響力。
(3)促進多方合作,加強資源整合。兼容并包,共同發展不失為紙質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獲取生存的一種重要手段。與新媒體合作、加入媒體整合,以報業集團紛紛開通微博為例,作為傳統媒體,紙質媒體不應該閉門自守,而應該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與時俱進,積極探求自身發展之路,包括采用新的科學技術發展自己,同時加強與新興媒體的合作。例如,應對上文提到的環保新趨勢,紙質媒體不能消極應對,而應創新技術,研發環保紙質,利用回收—循環再用的生產模式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紙質媒體應該積極尋求與新興媒體的合作,接觸網絡等新興媒體,以謀求自身更大發展。同時,紙質媒體應緊貼媒體產業的發展趨勢,積極加入媒體大整合的行列。加強紙媒與新媒體的融合,整合傳播,加快變革,紙媒不應將新媒體視為對立面,而應擁抱新媒體,達成強勢互補。
新聞是社會的調解機制,是社會秩序的監督崗,是社會生活的守望塔,新聞的根本目的是創造更好的社會環境,切切實實為人民服務。在新媒體時代紙質媒體面對嚴峻的形勢和挑戰,只有努力發揮自身優勢,加大報道深度,創新傳播模式,整合新媒體力量,才能發揮重要作用。
[1] 王君超.報紙的未來,消亡還是再生?[J].新聞記者,2009(8).
[2] 歐陽明.深度報道采寫概論[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3] 許海燕.略論新聞的深度報道[J].摩登,2008.
[4] 吳孝文,周天珂,江雨璇.全媒體時代下報紙經營模式的探究[J].神州,2013(5).
[5] 蔡敏.把報紙變成觀點紙——談全媒體時代紙媒的核心競爭力[J].傳媒,2010(7).
G206.2
A
1674-8883(2015)21-0130-01
高智慧,女,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2012級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本科學生,從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