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群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2)
談日本人的“間”文化
李群群
(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2)
在日本人的日常人際關系中,很少向對方直接地表明自己的內心心情、行為、思考等。日本人經常說:“表現和內心是不相等的,經常是把某種東西作為媒介來表現自己的內心,例如,漫畫、動畫和樂器等。”日語中有一個詞讀作“MA”,用漢字表示寫作“間”,每每說到日本人的人際關系都會提到它。它能反映日本文化的某種特點,經常有人直接把日本文化稱為“間的文化”(《間的日本文化》劍持武彥著,日本朝文社)。本文擬主要從語言文化的角度,對日本人“間”做粗淺分析。所謂“間意識”,是指在語言、行為方式中,日本人對“間”這一概念所表現出的獨特的理解和把握。
人際關系;間;日本文化
為了明確日本人的人際關系特征,特別是在與其他國家進行對比時,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關鍵概念。代表性的有:本尼迪克特(《菊與刀》)的恥和罪、源了園(《義理和人情》)的義理和人情、安永壽延(《在日本的“公”和“私”》)的公和私、中根千枝(《縱向社會的人際關系》)的縱和橫,土居健郎(《恭敬的構造》)的恭敬和自立心、仁戶田六三郎(《表象和實質》)的場面話和真心話、劍持武彥氏(《“間”的日本文化》)的間等等。確實,這樣的關鍵概念在理解日本人的人際關系的特征上是很重要的。人際關系是和風土人情、社會構造和組織、交際形式、價值觀等復雜地纏繞在一起的。本論文以“間”為中心,考察日本人的人際關系。
日語的“間”一詞與“甘”相同,很難用漢語來翻譯。與其這么說,倒不如說這是在外語中無法翻譯的日本獨特的概念。“間”并不只是作為一個單詞存在,而是深深地扎根在日語的構造里,有著以日本風土為基礎而產生的文化意蘊。這也成為日本人的人際關系的特征之一。
首先,來看“間”的單詞意思。根據《日語大辭典》(談林社),“間”作為名詞有六種意思:第一種是物與物之間的空間、空隙。第二種是中間的時間、空閑、閑暇。第三種是時候、恰好、時機。另外,事物的發展狀態、趨勢。第四種是在文藝節目中,音與音、動作與動作、臺詞與臺詞之間的時間,也可以是日本傳統舞蹈中的節奏的本身。第五種是房間。第六種是房子的柱子與柱子的中間。
看了這些意思可以知道,日語的“間”既表示時間也表示空間。第一種、第五種、第六種是空間的間隔,第二種、第三種、第四種是時間的間隔。空間與時間是可以測量的,但是“間”表示的空間性、時間性的東西是不能測量的。比起詞匯表面上的意思,包含在里面的文化意思是更為重要的。
其次,自然的“間”。劍持武彥氏在《“間”的日本文化》一書中指出:“在中國人和日本人之間,在自然觀上有微妙的差別,這還是與‘間’有關的。中國人把自然解釋為陰陽的二元論,即‘雙’的思想。日本人重視的是二元的中間,即‘間’。中國人的相對的世界觀擴及到了它的造型藝術,喜歡左右對稱的形態。而日本人喜歡臨摹自然山水的本色。”
日本人講求的是與自然的一體感。中國喜歡對稱美,日本則尋求自然的不完全美。在自然中有“間”,這是日本人的感覺。把“風”看作是自然的呼吸,那呼吸的“間”成為“風間”。日本對季節是很敏感的。風會穿過空間,因而與日本人“間”的感覺很吻合。
在竹制的蹺蹺板的一端放上戽斗,然后木槽里的水就會漸漸積存起來。不久戽斗就會滿了,蹺蹺板就會傾斜,水就會灑出來。戽斗跳上去的時候,竹子就會擊打石頭,可以聽到小小的清脆的聲音。自然的“間”就在戽斗跳上去的那個瞬間,或是在一個聲音與下一個聲音之間的間隔里。人們在那個時間里感受水的流動,用心仔細品味著靜寂中的回音。
花道是日本的傳統文化之一,主要分立花和生花。無論是立花還是生花,都是借助于花具、樹枝等來表現花之美。尤其是立花,都有相對應的圖畫來與之呼應,來告訴人們一個完整的故事。花道將日本自然的“間”體現得淋漓盡致。“間”是一種情景,一種氛圍。它給人以充分的想象和判斷的余地。眾所周知,俳句是日本文化非常美的詩歌形式,日本人喜歡俳句,首先要知道俳句體現了“間”之美。松尾芭蕉是江戶時代著名的俳人,他一生留下了許多俳句和游記,其中有一首世代相傳:
古池,
一蛙入水,
水的音。
對于不了解日本“間”文化的中國人來說,我們沒有覺得此詩好在哪里。芭蕉的這首俳句將古池、青蛙、水聲三者之間巧妙的用一個“跳”字傳神地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副自然天地渾然天成的立體畫面。
最后是和風住宅的“間”。“間”的構造也顯示了日本人的意識構造。日本人最喜歡的是和風住宅,玄關要盡量大地開在南面,要準備壁龕的空間,外廊要盡可能地寬。間(=房間)與間用隔扇、間與外廊用拉門來隔開。拆掉隔扇的話就變成了一個寬敞的空間,打開拉門的話就連著廣闊的庭院。日本的住宅是一個融通無礙的空間。
玄關與外廊與壁龕的空間不是直接的居住空間。玄關既不是外面的空間也不是里面的空間,是迎接來客的地方。把家的外和內區分開來的不是門,而是玄關這個空間。在那里,主人和客人互相打招呼,客人脫了鞋子后進入室內。玄關的作用是緩和從外到內的那種直接的氣氛。就像在文章中接著前文展開下文的句子那樣起著作用。不過,這不是前后、上下的關系,而是水平、橫的關系。即,玄關是協調家的內和外的場所,這么說應該是很恰當了。
如果說玄關是正式的問候場所的話,那么庭院前面的外廊就是放松心情談笑的場所了。敬語是明確地表示人與人之間的身份上下、親疏關系的一種語法,即可以認為是一種在人際關系上的間的采取方式。并且這也能在居住空間的間的采取方式上通用。換言之,在玄關上的用語與在外廊上的用語是不同的。敬語之所以在日語中得到明顯的發展,難道不是因為“間”滲透到了語言生活中嗎?對上司使用敬語,與他們之間就加入了尊敬的意思。再比如,日本人在鞠躬行禮時都是退一步進行以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如果在自己和對方之間沒有設置“間”,是非常失禮的。尊敬在日語中是用類似一種類似距離感的“間”來體現的。敬語能夠調整語言的距離,因而人際關系靠著敬語順利地進行。
外廊與房間之間用拉門來隔開,與庭院之間就用玻璃門和防雨門來隔開。拉門的開關可以調節氣溫,夏天是個納涼的地方,冬天就成了一個日光浴室。另外,外廊是在屋內和屋外的正中間,也可以作為近鄰朋友交流的一個場所來大大地利用。
日本人是在拉門、隔扇、榻榻米上感受閑靜的。但是,西方人是圍著壁爐、在緊閉著門的房間里才能感到安心的。換言之,對日本人來說,所謂的家不是與自然完全斷絕的人類空間,而是人與自然相互和諧的一個空間。
總而言之,和風住宅的每項配置都不是單一的裝飾空間,而是滲透到生活習慣中的一種具有精神上意義的空間。
在人際關系中,日本人通過各種“間”來與人交際。如果沒有“間”的存在,他們會感到很不安。日本人找工作時,一般都是通過派遣公司,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介,這樣做用人單位和求職者都會覺得有信任感,放心。到日本留學或者出差,都需要保證人,這是在留學者或者出差人和日本政府主管部門之間起協調作用,也是日本人的“間”。再比如,現在中國很多大學都與日本大學保持合作交流的關系,但是在建立這種關系的時候,一定是通過中間人的介紹,對方才會跟中方取得接觸,中方不可能直接與日方建立關系。所以,可以說“間”在日本無處不在。
劍持武彥氏是把《“間”的日本文化》分為了日語的“間”的構造、“間”的風土、藝術上的“間”、日本人的“間”的感覺、“間”的意識構造這五部分來論述的。在此,筆者只是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闡述其中的自然的“間”和生活的“間”。正如劍持武彥氏所說的,“間”包含并協調了不同性質的文化,成為日本人人際關系的力量源泉。
[1] 大出晁(日).日語和論理[M].講談社.
[2] 川崎庸之(日),等.日本文化史[M].有斐閣.
[3] 家勇三郎(日).日本文化史[M].巖波新書.
[4] 劍持武彥(日).“間”日本文化[M].日本朝文社.
[5] 金田一春彥(日).日語語言表現[M].講談社.
G114
A
1674-8883(2015)21-0199-02
李群群(1980—),女,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日語語言,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