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保山市隆陽區西邑鄉文化服務中心 云南保山 678016)
?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思考
王偉(保山市隆陽區西邑鄉文化服務中心云南保山678016)
摘要:近年來,農村文化事業蓬勃發展,但總體上,農村文化建設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不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適應,在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本文從形成問題的原因、發展思路和實現途徑做出初步探討。
關鍵詞:農村;文化建設;思考
近年來,農村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成績有目共睹,特別是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總體上說來,農村文化建設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不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適應,在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
但是,農民對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干部專業素質偏低和思想觀念陳舊,活動手段過于簡單,活動內容也缺乏創新,仍然以唱歌、跳舞、扭秧歌、鼓樂隊等傳統活動方式為主,受眾則以老年群眾為主,所以許多富有時代氣息,為農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形式,沒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城鄉二元體制是當前農村問題的總根源。在二元體制框架下,城鄉發展嚴重失衡。農村的文化建設問題只是農村問題所折射出的一個側面。鄉鎮政府在職能定位上也有所偏差,只熱衷于抓經濟建設,源于發展經濟的強烈愿望,各地普遍重視經濟性、生產性的公共產品的生產和提供,而對社會性基礎設施投資甚少。在政績目標考核驅使下,地方政府更愿意將資金投向政績工程、門面工程,以致嚴重過剩,資源浪費。而符合農民實際需求的和日常生活接近的農村公共產品卻供給意愿不強,無論是總量、質量還是結構,都嚴重落后。
部分農村干部對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確認識,只注重抓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認為只要經濟增長了,有了錢,就一切都好辦了。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忽視了文化對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在工作中將文化建設排在各項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經濟當主角,文化作配角,結果導致對文化建設工作領導不力,農村文化建設落后于農村經濟發展的狀況。另外,農村文化工作者隊伍不穩定,存在專業知識已趨于老化,知識結構不合理。
壯大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造血”功能。只有農村經濟增強、農民收入增加,農村文化建設才有長足發展的保障。應該大力推進農村產業化經營,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以經濟強鎮為突破口,壯大鄉鎮經濟,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增強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的能力。
加強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視和投入,鞏固和發展農村社會主義文化陣地。要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把農村文化建設放在與城市文化建設、農村經濟發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扶持力度。樹立農村文化工作的陣地意識、服務意識,把文化工作的重點逐步向農村轉移,切實抓好農村文化基本陣地、基本隊伍、基本內容、基本活動方式的建設和管理,不斷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積極探索、建立新的用人機制和管理辦法,理順鄉鎮綜合文化站人員管理機制,更好地解決鎮鄉、街道文化站人員老化、素質不高、隊伍不穩等問題,鼓勵、倡導城市的農業、科技、文藝、教育工作者到農村基層文化機構任職或掛職。對現有的農村文化工作人員有計劃地進行分期分批培訓,以提高他們的工作能力。
利用特色文化開展農村文化活動,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保持其喜聞樂見風格的同時,充實其內容,創新其形式,賦予時代性、教育性,使其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載體。利用這種辦法,實現農村文化的創新,群眾最容易接受,也最樂于參與。這樣才能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民關注農村文化建設,參與農村文化建設。
黨的十八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當前,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因此,應該以以下途徑打破制約瓶頸:
一要建立穩定高效的財政保障機制。制定和完善對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公益性文化單位的投入保障和扶持政策,切實做到各級財政每年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幅,確保各類配套資金足額到位并滿足需要,改進投入方式,給予適應扶持和傾斜。進一步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務的相關經濟政策和引導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投資興辦文化實體,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保障機制。
二要全力抓好各項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設。努力抓好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級文化大院建設、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務工程,構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使這些惠及千家萬戶的民心工程能夠早日得到落實并發揮作用,保障經濟欠發達地區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縮小城鄉之間差距。
三要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作機制,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按照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要求,全面實行聘用制度和崗位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競爭、激勵、約束機制,加強財務管理和經濟核算,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以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級基層文化服務設施為基礎,優化文化資源配置,形成結構合理、功能齊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考評體系,加強公共文化設施的使用和管理;注意防止基層文化設施被挪用擠占、流失等問題的發生。
四要充分發揮公益性文化單位的骨干作用,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能力。農村群眾,著力提高文化產品的生產能力和服務水平,創作出符合人民群眾需求、質優價廉的文化產品和精品佳作。同時,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為公共文化服務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實現可持續發展。引入競爭機制,采取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貼息低息等投入方式,推動重大文化產品、文化服務項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動的開展,切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