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敦蕊
(作者單位:四川廣播電視臺經濟頻率)
以夢為馬,絲路上追夢的人們
顏敦蕊
(作者單位:四川廣播電視臺經濟頻率)
2000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一條以長安為起點,聯通歐洲各國的一個大通道。沿著這條通道,東西方在經濟、政治、文化等等多個領域展開了頻繁的交流。2000年的時間,歷史幾經更迭,這條“路”留下的影響卻深入沿線的各個文明,讓后人神往。
這一次我們出發前往絲綢之路歐洲終點的多個國家,歷時20天,跨越上萬公里,見證了個人、家族、企業的尋夢之路。這一路的經歷告訴我,“絲綢之路”是一條夢之路,千千萬萬的中華兒女在這條路上追尋著自己的“中國夢”。
20天的時間,從成都出發,轉機到達捷克首都布拉格,之后一路向東,在波蘭首都華沙稍作停留,到達蓉歐快鐵終點站羅茲,取道向南,進入意大利、法國、荷蘭,最后從阿姆斯特丹回到始發站成都。
20天的時間,我們從西蜀文明的起源地出發,跨越時間與空間,循著絲綢之路的軌跡,輾轉于東、西歐之間,追尋古絲路的舊夢,探訪在現代絲綢之路上追夢的人們。
這20天里,我們在布拉格的“成都酒家”傾聽了成都女子汪永的創業故事,在華沙遇到一個創業家族,在米蘭世博會上全程了解了四川鞋業艾民兒的“國際化”道路……
布拉格位于歐洲中部,是一座名副其實的老城,不僅僅有藍天白云,更具特色的是源自各個歷史時期、歷經炮火才保留下來的建筑,紅頂藍墻、尖塔圓屋,這里應有盡有。然而我們并不是觀光客,布拉格有一家“成都酒家”頗負盛名,不僅中國人愛來,捷克人也是常客,甚至德國和法國的吃貨,也會隔三差五開車過來“解饞”,我們的目標就是這里。
酒家的老板娘汪永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成都人,江湖人稱溫妮,現在是中捷文化教育交流社的社長,也是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的會員。1986年,溫妮從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在成都一所專科學校工作幾年后,1992年,在“出國熱”的浪潮中,溫妮也想要出國去尋求自己的夢想。因為諸多原因,溫妮需要在捷克做一個中轉,等待著德國留學的名額,然而命運卻給溫妮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
溫妮在幫助一個華人老板尋找餐廳店面期間,受到朋友的鼓勵,自己開了一個川菜館。她的父親在四川一所烹飪學校任教,哥哥汪杰也是名廚,擁有川菜館的良好基因。1993年10月,溫妮的餐館開張,取名“成都酒家”。為了保證川菜的水準,廚師都是溫妮親自回四川面試;除了保證川菜的原滋原味,溫妮也入鄉隨俗,將口味做了適當調整。隨著時間推移,酒家生意逐漸火了起來,還有美國記者專門對餐廳作了報道。
幾年后,捷克出臺法律,要求在捷外資企業無論大小,總經理必須懂捷克語。沒辦法,溫妮只好聘了一個捷克小伙子當總經理。沒想到,志同道合、日久生情,這位捷克小伙子最后成了溫妮的丈夫。10年前,為了兩個孩子,溫妮將餐館從布拉格市區搬到了衛星小城。地是買的,房子是自己蓋的,生意依舊很火熱,安穩幸福是她如今的狀態。
然而,故事到這里并沒有結束。曾經懷揣著求學夢的溫妮還是放不下對文學的熱愛,在聊天中不經意間還是會流露出曾經棄學從商的懊悔。在絲綢之路這條神奇的道路上,你可以白手起家自主創業,當然也可以勇敢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如今的溫妮經常會寫一些文章、詩歌,在人民日報等媒體上發表,也會和很多的文學愛好者切磋交流。
曾經創業的艱險和異國他鄉帶來的孤獨都隨著時間消逝,然而夢想不滅,希望不止,這位來自成都的女子在絲綢之路終點的布拉格用自己的堅毅與智慧追尋著屬于自己的夢想。
在波蘭首都華沙的中國商品城,我們遇到了來自浙江青田的商人張憲,與溫妮不同的是張憲在波蘭屬于家族性質的創業。早在上個世紀,他的父母親就告別故鄉,遠渡重洋,前往歐洲淘金。和所有早期出國的許多中國人一樣,張憲的父母只能從路邊攤這樣的小生意做起,一步一步地積攢經驗、人脈,還要克服語言帶來的障礙,慢慢生意有了起色,開了自己的店,還辦了公司。
受到互聯網的沖擊,張憲的父母漸漸感覺到憑自己的思路已經很難跟上大趨勢,而當時的張憲也因病從英國休學在國內呆了一段時間,他就自然而然地接手了家里的生意。如今三十而立的張憲早就是家里的頂梁柱,每年他都會回國兩次到廣州定制鞋子,所有的款式、尺碼都是他和廠家一起商定,通過海運到達華沙,再分銷到立陶宛、白俄羅斯等歐洲多個國家。在交談中張憲告訴我們,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雖然當時損失了800來萬,但是對他們家并未造成致命的打擊,如今他們的生意依舊很穩定。張憲也時刻關注著國家出臺的各種政策方針,分析經濟走向,與各種人交換信息,尋找新的商機。
早就到了含飴弄孫年齡的張爸爸也已經放手家里的生意,憑借自己的愛好收集波羅的海特有的蜜蠟,賣給有緣人;張媽媽也在家帶起了自己的小孫子;張憲的老婆跟上了微商的步伐,在微信上做起了代購,現在已經在國內發展出了
下線,規模也是越來越大。張憲告訴我們,在歐洲像他們這樣家族創業的家庭還有很多,在餐飲等很多行業都有涉足。
張憲的家庭只是我們沿線遇到的很多出過創業家庭的一個代表,他們循著自己的淘金夢而去,憑著堅毅、頑強和智慧在當地落地生根,講述著一代又一代的感人故事。
26年前,農家姑娘劉瓊英在成都市武侯區簇橋鎮開了一家小店,開始賣鞋子。但她一直有一個夢想,開一家屬于自己的鞋廠。1996年,她終于如愿,在成都辦起了一個皮鞋加工廠,取名“艾民兒”。鞋廠很小,只有20幾個人,但寄托了她全部的愛。1998年,劉瓊英遭遇人生中的一次考驗。由于供貨商提供了一批劣質材料,工廠遭受滅頂之災。打官司要耗費較長時間,劉瓊英覺得與其花時間坐等贏一紙判決,不如抓緊時間開辟新的天地。當時,國內鞋業正遭遇產品積壓、鞋廠紛紛關門的行業危機,劉瓊英決定到國際市場闖一闖。她拎著裝滿樣品的兩只箱子,一個人去了俄羅斯。白天找銷路,晚上學俄語,憑著這股子沖勁,她為自己贏得了源源不斷的訂單。
1999年,劉瓊英遠赴意大利參加波羅尼亞國際鞋展,卻被展會上一家國際品牌參展商趕了出來,因為她們的品牌只有復制,沒有創造。受到刺激的劉瓊英下決心打造一個國際化的高端女鞋品牌。經過8年的漫長接觸和細致溝通,意大利設計師Gianluigi最終被劉瓊英的品牌夢打動。
經過醞釀,“Sheme”品牌誕生了。一個個精致的中國結,一朵朵中國牡丹,綻放在一雙雙精心打造的鞋子上。中國元素與國際元素的完美結合,讓全球合作下的鞋子成了行走的藝術。如今,劉瓊英的團隊已有來自意大利、法國、加拿大等國家的設計師。劉瓊英的“Sheme”今年參加了米蘭石博會中國館的展覽,繡在女鞋上的中國文化引起了眾多老外的圍觀,為了讓展覽變得更加生動,劉瓊英還從四川請了一位繡娘在世博會的現場表演刺繡,在現場引發了轟動。
在我們短暫的采訪期間,歐洲多家媒體和劉瓊英都預約了采訪,他們對這個來自中國的高端奢華女鞋品牌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20多年的時間,劉瓊英從一家小小的鞋店開始,如今致力于打開中國女鞋的國際高端市場。在這條自東向西的絲綢之路上,劉瓊英帶領著她的艾民兒公司以夢為馬,勇敢創新,敢想敢為,正是四川商人在絲綢路上拼搏奮進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