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穎
視網融合背景下電視節目的生存與創新發展研究
譚 穎
摘 要: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的到來,加速了廣播電視網與互聯網的互動與融合,為電視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視網融合背景下,電視節目的生存與發展是人們關心的主要問題,如何利用視網融合,對電視節目進行合理創新,促進電視產業發展,是每個電視臺當前的主要任務,本文通過對視網融合背景下電視節目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了電視節目應該創新的方向和創新的途徑。
關鍵詞:視網融合;電視節目;生存與創新
網絡的發展標志著時代的進步,視網融合是電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不僅是兩種傳遞信息媒介的融合,更是節目內容、營銷模式等業務層面的融合,在視網融合背景下,電視節目的生存與發展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如何利用視網融合的模式,創新電視節目,促進電視產業發展是當務之急。
1.1 不同媒介之間的矛盾
網絡媒體是隨著網絡的發展誕生的一種新的媒體形式,不僅代表著傳播介質與方式的改變,在傳播理念、傳播主體、傳播思維等方面都有著網絡獨有的特點,這就形成了與傳統電視媒體截然不同的文化,造成了二者之間的矛盾。電視媒體立足于專業的團隊和優良的制作,長期發展,有口皆碑,觀眾的認同度比較高,網絡媒體內容質量和層次參差不齊,但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增加了與觀眾的分享性與互動性[1],因而受到越來越多的觀眾歡迎。
1.2 盈利模式單一
傳統的電視節目盈利模式相對單一,主要是依靠電視節目中插播的廣告獲取收入,這種盈利方式比較可靠,方式固定,但上升的空間有限,且容易使觀眾產生厭煩感。一些網絡媒體,例如各大視頻網站雖然也以廣告收入作為盈利,但正在嘗試一些新的盈利模式,例如辦理網站會員,對于一些優質節目采用部分免費,長期收費的運營模式,吸引觀眾辦理會員從而實現盈利目的,還有一些視頻網站與各大院線合作,上映最新電影,吸引觀眾購買節目,這些盈利模式的開發無疑增加了網絡媒體盈利的多元化。
1.3 節目創新不足
就目前來看,傳統的電視節目尚未完全與網絡相結合,其節目仍舊存在創新不足的缺點,在網絡尚未普及的時候,人們看電視都是定時定點的,受到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視網融合的背景下,各大電視臺也建立了自己的網絡媒體平臺,但是這種受時空限制的現狀并沒有改變,此外,當前各大衛視的電視節目創新不足,許多比較火的電視節目都是照搬國外,或購買國外版權,例如《中國好聲音》是源于荷蘭的一個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是源于韓國的真人秀節目,而我們自主研發創造的新節目卻少之又少,借鑒國外的經典節目不是不可以,但結合我國觀眾的特點和傳統文化,進行自主創新更為重要。
新興的網絡媒體在交互性和傳播效率上有著先天優勢,在視網融合背景下,電視節目應適應時代發展,進行合理創新才能為觀眾帶來個性化的體驗,才能與網絡媒體分庭抗禮。根據時代發展的特征,應在以下方面對電視節目進行創新。
2.1 播出平臺的創新
隨著科技的發展,云計算已經被應用到視聽領域,云計算虛擬化技術與數據處理技術得到了有效利用,例如谷歌云平臺等,電視媒體也可以利用云科技打造全新的播出平臺,利用云科技中海量數據處理技術對視頻資源進行轉碼處理,實現電視節目傳播渠道的多元化發展,此外還可以利用云技術增強電視節目的傳播效果,電視節目可以利用不斷發展壯大的移動終端,例如手機、平板等,實現電視節目的多終端覆蓋,電視臺可以將電視節目借助網絡進行傳播,實現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的無縫播出,打破電視節目收看渠道的局限性。
2.2 節目思維的創新
隨著網絡的發展,網絡視頻已經逐步受到人們的認可,一些電視劇、綜藝節目在網上的播放量甚至超過了電視的收視量,在這樣的背景下,電視節目的思維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2.2.1 針對性的節目研發
電視節目的制作也應該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當今時代是信息化時代,網絡化時代,數據化時代,網民在瀏覽網絡的時候會留下瀏覽信息,依托云計算和大數據進行用戶分析統計和電視節目的研發設計,研究廣大觀眾的喜好,針對其喜歡的節目題材、播出時段以及節目類型等,合理地創造符合觀眾需求的電視節目,迎合大眾口味[2]。
2.2.2 形成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思維的形成對電視節目的創新有著積極的意義,電視臺應突破傳統電視思維的桎梏,形成多元、開放、平等的互聯網思維對節目進行創新。要利用互聯網思維不斷研發創新觀眾喜愛的節目形式和節目內容;要利用互聯網思維實現電視節目的多樣化,傳播渠道的多元化;要利用互聯網思維深度挖掘節目資源,巧用互聯網視頻語言設計節目內容,創新節目段落化、碎片化結構,結合網絡媒體傳播特點,對各類電視資源進行集中整合,重點包裝,滿足觀眾的多樣化需求。
隨著網絡化的發展,電視節目的地位已今非昔比,但其多年積累的影響力與公信力沒有改變,在視網融合背景下,電視節目應勇于創新,整合資源,創造出具有網絡特色的節目。
參考文獻:
[1]黃楚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傳媒創新[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2]胡占凡.“臺網融合一體化運行”實踐及思考[J].中國記者,2013,(8).
作者簡介:(中國華藝廣播公司電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