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瓊
(作者單位:河南電視臺)
當挑戰迎面而來,你如何選擇?——電視欄目市場化運營初試水
沈 瓊
(作者單位:河南電視臺)
摘 要:“他們不會退縮,因為在自己身后是一億河南觀眾在支持著他們。期待著河南戰隊,在《中國好聲音》的舞臺上傳回好消息!”伴隨著《直通好聲音》最后一場“加油”歌會的尾聲,奔放的禮花、歡呼的觀眾、衛視和五套伙伴們的笑臉,這一刻,都得到了最大化的釋放,而這種發自內心的釋放是對三個月來工作的最大肯定。
關鍵詞:挑戰;電視欄目;市場化運營
無論對我,還是對導演團隊而言,這次活動無疑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創作時間緊迫,從組建團隊到錄制第一期節目,僅有短短的兩周時間;這是河南衛視首次外派策劃團隊合作項目;這是一次跨頻道合作電視欄目;第一次配合省外衛視欄目,組織地區海選活動……
《直通好聲音》欄目,在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前期沒有大面積預熱宣傳的情況下,收視節節攀升,前進了20多個位次。導演組組長郭佳,不止一次地說,電視劇頻道就是東家,既然是東家出錢拍攝的節目,不能給衛星頻道丟臉,一定要讓“東家”滿意。翻譯過來就是,現在大家就是市場化的先鋒隊,要靠自己獨立的才干贏得甲方的認可,獲得薪酬。這是莫大的挑戰。幸運的是,電視劇頻道賈總給予了充分寬松的創作環境和條件,第一次開會的時候賈總就說:“要敢于創新,不要怕失敗,要做出自己的特色。”聽了這些話導演組的士氣頓時高漲起來。
創作時間的緊張,并沒有簡化工作流程。相反,導演組一致認為:只有細致的前期策劃和現場執行,才能確保節目的效果。
2.1 內容為王是永恒不變的標準
2.1.1 注重專業、注重品質
對現場嘉賓選擇,這檔節目自始至終貫徹的一種思想就是專業。《直通好聲音》從一開始的定位就是一位有著豐富演出經驗的自身歌手;一位有過比賽經驗的選手可以分享參加《中國好聲音》的經驗;一位業內自身評論家,從專業角度,獨到點評參賽選手的音樂實力;一位音樂培訓人,從賽前開始就逐一培訓每位學員,從選歌、改歌到發聲訓練給予指導。《直通好聲音》的四位評委分別是中國歌壇自身歌手,《飛天》演唱者韓笑;自身音樂評論家,科爾沁夫;音樂培訓人,王冠博;《中國好聲音》優秀選手,崔天琪。《直通好聲音》的眾多選手,嚴格《中國好聲音》的選擇標準,都經過專業的音樂培訓,極大地保證了參賽選手的質量,使節目的可視性、可聽性大大增強。
2.1.2 專業的樂隊、錄音等技術支持
《直通好聲音》請來了一支專給一線明星伴奏的樂隊,是由劉凱波領銜的,他們不但要給所有學員伴奏,更重要的是,他們會結合每個人的特點,對每一首歌進行重新編曲。如果兩個選手選唱同一首歌,他們就得編出兩種風格。這個工程量非常大。事實證明,專業的現場對歌手的帶動性非常大,直接影響歌手的發揮。而對參賽者更為重要的是歌曲的選擇,好的歌曲可以發揮歌者的優勢規避弱點。但是,很多選手并不能很好地意識到這一點,即使是錄音棚內的效果放到現場來也會有天壤之別。例如,在第三期的彩排時,尚衛華本來選擇了一首英文歌曲,但是他擅長的是中音部分,但是那首歌曲對高音要求很高,并不適合他,所以音樂總監及時對他的歌曲進行了調整,確保了第二天最佳的錄制效果。為了每一位選手最好的演唱狀態,規避每一個可能遇到的情況,唯有一遍又一遍,盡可能增加選手們的彩排次數,這是對選手負責,更是對節目本身質量負責。
2.2 注重音樂精神,引導價值觀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胡智鋒指出,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往往陷入以“宏大場面、炫目舞美甚至費盡心機的緋聞炒作”拼收視率的怪圈,卻忽視了給觀眾最好的品質和內容,殊不知這恰恰是對觀眾最欠缺“誠意”的表現。
在娛樂泛濫時代,很多選秀節目幾乎是惡俗、煽情的代名詞。相比較來說,《直通好聲音》褪去了華麗的外衣,少了些低級趣味,顯得更加的質樸。在這個節目里,以往選秀、音樂類節目中選手常見的華麗服裝、炫目造型、激情的伴舞通通被舍去,鏡頭對準的只有學員投入的表情,導師沉醉、震驚、好奇或糾結的神情,耳畔回響的則是讓人動容的好聲音。正是這些看似細微的變化,給中國娛樂節目注入了清新宜人的“氧氣”。
《直通好聲音》注重音樂本質的精神,讓觀眾由衷地感覺到精神上的愉悅,或者說是在真正地享受音樂。節目的目的在于培育和扶持經得起時間考驗真誠的音樂作品;它鼓勵潛心創作,堅信時間沉淀,旨在引導年輕人樹立正確積極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摒棄“一夜成名”、追逐短期效益;不出現迎合低俗,話題炒作,故意煽情等膚淺內容。通過各個內容環節的設計,提高參與者的綜合音樂文化素養,提倡年輕人堅持理想、努力奮斗的主流價值觀,突顯凝聚百姓力量,傳播國人聲音,弘揚民族情懷的文化內核。這一點契合了國人的心理需求。
2.3 注重節目故事性
對于選秀節目來說,選手除了要有動人的好聲音,還要有故事、有生活、
有經歷,不能太蒼白。從這一點上看,《直通好聲音》不僅僅是音樂選秀,更是一個電視節目,強調故事性,故事要感人,這是電視節目通用“法典”。在選手們講述了各自在音樂道路上不同尋常的故事之后,觀眾們對他們個體的關注更加傾注感情。
2.4 母版節目的延續和創新
《中國好聲音》采用了“盲聽”模式,但是與之相對應的是天價“轉椅”的配合,這需要高昂的經費支持。但是,此次市場化嘗試,經費是有限的,面面俱到絕無可能,將費用花在哪里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呢?花在最核心,最能控制的部分。為此,從規則的制定開始,就放棄了“盲聽”模式,改用更有挑戰性的記分制。但是,“記分制”也有它的弊端:中國人對數字非常不敏感。這樣就需要主持人在現場不時提示需要挑戰的最低分數,以及目前挑戰選手的分數,觀眾實時關注選手的分數變化和成功與否的命運,弊端反而轉化成為了現場緊張氣氛烘托的優勢。
是否像《中國好聲音》那樣評選出冠亞季軍呢?經過推敲認為,既然是河南賽區向《中國好聲音》推選十位優秀的選手,那么就應以團結向上的“戰隊”形象出現。最終,形成十人的“河南戰隊”,成為節目的出口。
劉總開會常會提出一些非常好的意見,但是末了仍舊會強調:我只是提參考,只要大方向沒問題,節目本身你們做主。這是一種開放的思想,也隱隱讓大家感到壓力。是的,市場化已經撲面而來,每一期的節目策劃,作為導演,創作的權利會更大,同時需要承擔更重的責任。《直通好聲音》結束了,各方好評聲不斷,但是靜下心來,如果下次真正走出了電視臺的“庇護”,走向了市場化,哪些是欠缺的,能否做得更好?
3.1 深入的市場調查,精準的受眾分析
好的節目不是面面俱到去迎合所有觀眾,而是有自己的分鐘定位,從而形成特色,吸引廣大觀眾。這次《直通好聲音》,雖然也加入了如燴面、河南特色方言,但是針對河南觀眾本身能產生的區域性話題還是非常不夠,評審中亦缺少和選手有共鳴的“老鄉”。最早打算邀請的河南籍有爭議的話題選手由于種種原因也未能如愿來到現場。
3.2 完善營銷網絡
完善的營銷網絡是節目制作方建立的與播出方的利益關系網。因為節目營銷不僅是要通過節目直接銷售或貼片廣告回收節目制作成本,而且要創造更大的增殖效益。
《中國好聲音》非常注重在運營管理方面的開發和在整個音樂產業鏈上的布局。《中國好聲音》在擁有多個贊助商的同時,也與中國移動簽署了彩鈴分成協議,學員在節目中演唱的歌曲,同時可以通過彩鈴下載。僅僅是其催生的彩鈴市場據稱就達3.2億元。
3.3 節目后期營銷策略
市場化的燦星公司,成功出售《中國好聲音》,給我們帶來了啟示。這次和燦星運營總監董波交流之后,他反復提到的是“選秀節目”,而并未將《中國好聲音》規劃到“歌唱比賽”的范疇。此外,燦星作為節目制作方參與了欄目的廣告運營,以及多級播出,開拓了地方電視臺的市場。
《直通好聲音》欄目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這并不是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電視欄目市場化的腳步不會停止,河南臺欄目探索的腳步還將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