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娟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臨床醫學系)
從傳播學視角看和諧醫患關系的重建
張慧娟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臨床醫學系)
摘 要:當前醫患糾紛屢見不鮮,醫患關系不容樂觀,醫患矛盾已經成為我國長期存在、又難以化解的重要問題之一?,F今,眾多學者就此問題從倫理學、管理學等角度進行思考,提出不少真知灼見;而若能從傳播學視角加以探究,將為最大限度動員社會力量、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提供更為充分的保障。
關鍵詞:醫患關系;傳播學;媒體
近來,醫患關系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關系,始終是公眾關注的焦點。而在醫方和患方之間,媒體也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從傳播學角度審視這種關系,并從傳播學經典理論中尋求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渠道,顯得尤為重要。
紐曼在二戰宣傳實踐中發現,只要媒體大聲疾呼,持不同意見的少數人就會沉默。當時,希特勒控制了報紙、廣播和電視,進行軍事宣傳,他散布了很多諸如波蘭人入侵德國等子虛烏有的新聞,起初還有人質疑,但只要媒體聯合起來進行宣傳戰,幾乎所有人都信以為真,再沒有懷疑的聲音。
例如,鄭州大學一附院曾因《河南商報》張海超“開胸驗肺”事件成為輿論焦點。而這件發生在醫生、患者、相關部門與媒體間的案例恰是明證。具體來說,開胸驗肺是真實存在的信息,而醫生、患者和相關部門均為該信息的受眾。受眾對此事看法不一,醫生認為自己秉持職業操守、維護醫術圣潔,保障職業病患者享受公正待遇;省衛生機構卻認為一附院沒有職業衛生技術服務資質認證資格,將其定性為“黑診所”,并進行通報批評。以《河南商報》為代表的媒體強力聲援一附院,形成一股輿論正能量,最終使相關部門一改初衷,不僅賦予一附院職業病診斷資格,使之能名正言順地幫助農民工患者維護合法權益,而且還給諸多職業病患者爭取正當社會權益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這個理論來源于對美國兇殺新聞的思索。當時,犯罪新聞鋪天蓋地,媒體的大量版面和時段都被兇殺和暴力新聞占據。奇怪的是,現實中的犯罪案件不增反減,許多罪犯在供述犯罪動機時,都說是通過媒體學會的。也就是說,由大眾傳播活動形成的信息環境稱之為擬態環境,這一由媒體構造的世界無形中告訴受眾,真實的世界或許本是這樣,而為融入這個世界,他們就會以此為榜樣,用擬態世界的原則刻畫自己的行為,世界也因此真的變成了媒體報道的那樣。
而作為暴力傷醫典型犯罪案例——“王英生殺醫案”“王運生殺醫案”的詳細報道,正是給某些患者做了宣泄情緒的不良示范;而患者家屬聚眾尋釁的報道則教會其醫鬧手法,使毆打辱罵醫務人員、在醫院內擺花圈設靈堂的發生率逐漸升高。可見,關于醫患關系,媒體應營造一個積極樂觀的擬態環境,灌輸醫患和諧的價值觀,為潛在的不理想結局做出理性的合法示范。
媒體不能改變受眾的想法,但能決定受眾關注的方向。當前,各種惡性傷醫甚至殺醫事件頻繁見諸報端,許多醫患糾紛案例屢屢引發受眾關注。假如新聞人能多費點心思挖掘醫務工作者的先進事跡,醫院宣傳部門可以多一雙慧眼識別杰出的醫生,那么現在的醫患關系將會大有改觀。
例如,由中央電視臺舉辦的大型公益活動“尋找最美鄉村醫生”,一方面深入生動地展現最美鄉村醫生扎根鄉村、醫者仁心、執著奉獻的“最美”品格,另一方面展現了主流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用醫患關系中“最美”的風景沖淡醫患矛盾惡化現狀的智慧。其中,“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的李春燕、“全國優秀鄉村醫生”許玉甫等優秀的醫生代表在全國范圍內掀起崇尚醫者的良性風潮,并讓億萬同胞為醫患關系“最美”的另一面感動落淚,這無疑對醫患關系的改善大有裨益。媒體只有多報道正面事跡,才能更好地引導大眾憧憬和諧的醫患關系。
媒體言動營造了一個擬態環境,接觸媒體時間越久的人所形成的現實觀就會越明顯地受到其所提供的擬態環境影響。而這種影響是在媒體所提供的包括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位感覺系統中慢慢培養而成的,即培養理論。
或許在當前的醫療背景下,受眾趨向于相信負面報道的真實性,固執地質疑醫療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盈利性及其他弊病,也正是媒體若干年對暴力傷醫事件的頻繁報道,使某些治而不好的患者無形中滋生了暴力宣泄的信念,從而使我國成為目前世界上醫生遭殺害最多的國家之一。
由于媒體在醫患關系構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醫患關系也恰恰是傳播學研究的內容之一。將上述經典的傳播學理論進行深入考究,并恰當地用于醫患關系的構建,醫患和諧或許將不再遙遠。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陳磊.西方培養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傳播[J].中國廣播電視學報,2012(4).
作者簡介:張慧娟(1992-),河南新鄉人,鄭州大學臨床醫學系臨床醫學七年制專業學生,研究方向:臨床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