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果
(作者單位:南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影視類課堂“低頭族”現象及轉型發展研究
陳 果
(作者單位:南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摘 要:在智能移動終端設備盛行的數字媒介時代,捧著手機的“低頭族”無處不在,而這也成為大學課堂上日益明顯的景象。全面改革“低頭族”現象、強化培養應用型人才、深入推進影視類專業整體轉型發展,既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發展的迫切需求,也是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低頭族”;影視課堂;改革;轉型發展
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和網絡的高覆蓋率,手機儼然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在大街小巷,還是在餐廳或校園里,總能看到很多人在忙碌地劃動自己的手機,玩游戲、網絡聊天、看電影、瀏覽新聞等,這樣的群體被稱為“低頭族”。影視類專業是近年來興起的在美術、音樂類專業之外的又一大類高等藝術教育專業,它包括影視導演、戲劇影視文學、廣播電視編導、公共事業管理、播音主持、影視表演、攝像攝影等多種專業[1]。近年來,“低頭族”現象頻現影視類專業課堂,對大學的課堂教學和管理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課堂的轉型發展迫在眉睫。
造成課堂上學生低頭玩手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角度來看,一方面,大學的教育主體已步入“90后”時代,“90后”個性張揚,過分依賴網絡信息,具有強烈的信息獲取和展現自我的欲望,智能手機的便捷和校園無線網絡的覆蓋為其提供了便利和機會。另一方面,影視專業的學生相對來說活潑好動,更愿意動手實踐,如上攝像課,他們就較為主動積極,而一回到專業理論課堂上,很多學生有一種實踐大于理論的思想觀念,誤判了理論課程的實用價值,從而在課堂上玩手機尋找樂趣、打發時間。
從課程設置和課堂模式的角度來看,“低頭族”現象的產生并不只是學習主體的責任。一方面,在諸多高校的課程設置中,大班授課并不少見,尤其是公共選修課,在一二百人的階梯教室內,只聽教師在講臺上侃侃而談,學生卻在臺下昏昏欲睡,沉悶無趣的教學環境,自然也就沒有較高的課堂教學效率。另一方面,影視是一門時效性特別強的藝術,而有些影視類課堂仍然延續著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枯燥乏味,無法滿足年輕的大學生求新求異的需求,這也迫使大批的“低頭族”和“睡覺族”頻現課堂。
“低頭族”現象的滋生,使得原本充滿活力、激情勃發的大學生一個個都低下了頭,成為手機的“奴隸”,他們的生活和學習完全被手機“綁架”,身體狀況變差,學習成績下降,漸漸冷落和疏遠了親友和老師,也嚴重影響了課堂效果。
2.1 對學生自身的影響
課堂上“低頭族”的頻現,首先致使學生的學習情緒低落。經常低頭玩手機會造成眼疲勞、頸椎脊椎損傷等疾病,導致學生學習情緒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等。在影視課堂上往往表現為自卑、焦慮甚至厭學。消極的學習情緒阻礙了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其學習能力的培養。其次,手機的搜索功能在帶來大量信息的同時,也造成了學生的思想日益懶惰,不愿主動思考。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們過度依賴網絡和智能設備獲取信息,對于老師提出的問題,第一反應就是去找“度娘”。在影視理論課堂中,更需要學生對自己觀看的電影或節目有畫面感,跟隨老師講解內容開動腦筋,主動思考。而如今“低頭族”的產生,使得大學生嚴重缺乏積極思考和探索的精神,撰寫論文、回答問題等任何事情都依靠網絡來解決,影響了他們的思維演繹能力、深層思考問題能力和獨立處事能力。
2.2 對教師的影響
教師和學生間是一種互為依存的、雙向性的關系,他們之間的影響也是相互的。教師的授課內容、授課風格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反之,學生的言行、態度也將會給老師帶來影響。毫無疑問,“低頭族”的滋生嚴重打擊了教師講課的積極性。由于很多學生具有強烈的“手機依賴癥”,在課堂上多數時間也沉浸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不能自拔,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積極主動性。面對老師的提問,學生們往往以沉默代替,老師在講堂上唱“獨角戲”,下面的學生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亦樂乎,刷微博、上朋友圈、微信聊天等,不愿跟老師和同學間進行互動交流。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教師—學生”的單向性傳播,在導致課堂效果大大折扣的同時,也使得師生之間進入到了彼得斯所說的“人類交流困境”。
2.3 對課堂效果的影響
課堂交流的熱烈、有效與否直接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隨著學生間和師生間的交流日漸減少,學生與人合作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逐漸消退。人際交流是在雙方自我內向交流預設框架的基礎上實現的,自我交流中自我認知的失真,讓人際交流產生第一道交流障礙,以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產品為代表的“線上”交流則讓這種障礙愈發明顯。更為嚴重的是,“線上”交流的頻繁化讓面對面的“線下”人際交流成為奢望[2]。在現代傳播媒介技術的沖擊下,學生們更加沉溺于虛擬社區,對虛擬交流日益迷戀,對直面交流日益厭倦,常此以往,師生之間的交流從有到無,師生之間的距離從近到遠,師生之間的關系走向了淡漠無趣的困境,課堂效果可想而知。這正如法蘭克福學派的洛文塔爾所言:真正的交流需要心心相印,需要分享內心的經驗。交流被非人性化的原因,是受到現代文化中的媒介的蠶食——先是
報紙的蠶食,接著是廣播和電視的蠶食[3]。
3.1 教師:引入生態教學課堂模式
在以往的教學中,專業教師往往以“教師主導”為主要方式,缺乏實踐操作。在轉型發展中,應將“教師主導”調整為“教師輔助”,積極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激發創新性思維。所謂“生態課堂”,簡言之有以下幾個方面:從個人獨立學習的方式轉變為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師的角色從灌輸者轉變為設計者和促進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一個具有創造性的學習者。如筆者在《廣播電視文藝學》課程的教學中,設計了一個“學生講課,師生評議”環節,課程講到某一個專題時(如電視綜藝節目),將學生們分成不同小組,讓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課下搜集自己喜歡熟悉的某一綜藝節目,在上課時采用PPT、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向同學講解,其他同學可針對講解內容進行提問,隨后老師再進行點評,對學生分析中欠缺的觀點進行補充,引導學生從專業角度對此綜藝進行全方位深入評析。
3.2 課堂:利用新媒體增強師生交流
積極的情感體驗往往是由具體的情景所決定的,生動良好的教學情景對學生具有巨大的感召力、感染力。
社交網絡不僅是學生間聯絡感情的工具,也可變成教師向學生提供咨詢、增強與學生溝通平臺。教師可針對教課班級建立微信群、QQ群等,通過社交網絡將課堂課件、學術前沿以及教學想法分享給學生。針對當今影視方面的熱點、難點進行持續追蹤,與學生一起探討、評論。教師也可以與學生互粉互加好友,通過微博、朋友圈等方式了解學生的思想學習動態,進行有針對性的溝通和教育,既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水平,又加深了彼此間的交流。如南陽師范學院《電視節目編輯與制作》課程教師,充分利用微信平臺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創辦“期末微電影創作新媒體評鑒會”,將學生拍攝的微電影上傳到微信朋友圈中,邀請專業評委和大眾愛好者對喜歡的作品進行點贊打分,最終匯總大眾評審和專業評委的分數,得出每部作品的最終成績。
3.3 學生:培育以能力為重的“通識+分類”應用性人才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影視專業課堂上“低頭族”現象,就亟需加強學生自身的教育和自我控制力,實現專業轉型,培養應用型人才。一方面,通過理論學習,使學生奠定扎實的影視理論基礎,并將其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策劃編輯操作能力,不斷積累、沉淀采寫編的專業素養;另一方面,以專業建設為立足點和突破口,加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力度,轉變課堂教學模式,強化校內實踐實訓教學,如與電視臺、電臺或傳媒公司建立實習基地,密切與生源所在地新聞媒體的關聯度,彌補課堂理論學習的不足,提升培養人才的質量,實現學校人才培養與影視事業人才需求的無縫對接。此外,開展專業技能大賽、畢業匯報演出、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活動等,讓學生在比賽和活動中提高能力。
參考文獻:
[1]彭霞玲,霍晉峰.影視類專業應用型人才的文化素質教育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4,(10).
[2]謝婷.傳播學視域下“低頭族”的交流困境與出路[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04,(1).
[3]J·D·彼得斯.交流的無奈——傳播思想史[M].何道寬,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