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建春
(作者單位: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廣播電視臺)
論縣級廣播電臺的節目設置
辛建春
(作者單位: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廣播電視臺)
如今新聞傳播手段飛速發展,廣播在與報紙、電視、互聯網的激烈競爭中,其生存和發展也面臨條件變得更加嚴峻的挑戰。作為縣級廣播電臺,如何因地制宜,發揮地方特色,辦好群眾喜聞樂聽的節目,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需要相關從業者認真對待。
縣級廣播電臺是當地黨委政府的喉舌,是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為一個地方級媒體,縣級廣播電臺應為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其節目質量不高、人員素質較低、自辦節目落后、社會影響力小等自身劣勢和不足也是顯而易見,并嚴重制約了縣級臺的發展與進步。那么,縣級廣播電臺如何調整思路,拓寬自己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提高競爭力,是擺在縣級廣播工作者面前的一個緊迫的課題,需要認真思考和研究。
縣級廣播在展示全局、傳播重大新聞事件等方面沒有優勢,但在快速展示和挖掘地方性本土新聞方面卻有優勢,由于身處基層,更便于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深入生活。為提高縣級廣播節目的質量和水平,筆者認為:縣級廣播電臺要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必須大力發揮地方廣播的優勢,大膽改革創新,銳意進取,爭先創優,調整和改革廣播節目設置,堅持“新聞立臺、導向為魂、內容為王、服務大眾”的原則,在廣播節目設置上進行更新升級,整合各類資源,擴大信息容量,積極融入新媒體,擴大傳播面,強化精品意識,推進廣播節目欄目的創新創優,在新、短、快、活上下功夫。
“新”,就是在節目設置上要有新意。縣級廣播電臺受著各方面條件的制約,要想創新自己的特色,發展自己的個性,就不能跟在別人后面搞雷同化、模式化的“鸚鵡學舌”,應當從實際出發辦有自己特色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聽的廣播節目。目前,縣級廣電媒體節目的設置大致可分為新聞節目、娛樂節目、信息服務節目等三大類。從份額的編排上大都是新聞節目最重、信息服務節目居中、娛樂節目最輕。甘肅省瓜州縣廣電媒體節目除轉播中央、省、市節目外,還開辦了《瓜州新聞》《瓜州百姓零距離》《縣長信箱》《媒體看瓜州》等新聞資訊類節目,以及《農村天地》《生活百事通》《百姓紀實》《寫意人生》等服務性節目,但這些自辦節目大都缺乏特色、不夠新穎,呆板、死套,缺少創意,節目質量有待提高,節目制作方式也有待改進。
因此,筆者認為,縣級廣播電臺要有所作為,要想在發展中求生存,就要培養自己的受眾群體,千方百計做好“三貼近”服務,努力擴大電臺的影響,拓展廣播空間,樹立新聞立臺,這是廣播人的共識,在欄目單一的縣級廣播電臺中新聞作為重頭節目,只有強化發現意識、本土意識、服務意識,才能提高新聞節目質量,真正贏得聽眾群。近年來,我縣廣播電臺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危機意識、責任意識,堅持“新聞立臺、導向為魂、內容為王、服務大眾”的原則,以正面宣傳為主,牢牢把握正確導向,有效引導社會輿論,更新升級廣播自辦節目,整合各類資源,擴大信息容量,積極融入新媒體,擴大傳播面,強化精品意識,推進節目欄目創新創優。瓜州臺采取另辟蹊徑的方法,突出本土化特色,講好瓜州故事,傳播好瓜州聲音,樹立好瓜州形象,提升瓜州精神,在縣廣播電臺設置自辦節目《瓜州新聞》《瓜州百姓零距離》《縣長信箱》《文史話瓜州》等新聞性、服務性、趣味性固定欄目,進一步豐富廣大聽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提高電臺節目的質量和水平。
“短”,人們往往會認為是當前新聞媒體所提倡的新聞稿件的“短”。其實,縣級電臺的節目設置,也要考慮這個“短”字。縣級廣播電臺,由于受采編人員少,通聯力量薄弱等諸方面因素的影響,常常出現稿源不足,“沒米下鍋”的現象,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在節目中采用一些新聞價值較低的稿件,影響了傳播效果。
“快”,是廣播戰線多年來所追求的,在這方面縣級臺有自己的“獨家之優勢”,由于新聞事件發生地點和縣級廣播之間的距離較近,為新聞的迅速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比如,近年來,縣電臺瓜州新聞節目中相繼開辦了《簡明新聞》《時政快報》《工作落實直通車》《項目建設進行時》《作風建設曝光臺》等子欄目。一是發揮了廣播的優勢,增強了廣播的宣傳與傳播效果;二是傳播新聞迅速及時,聽眾感到“解渴”“過癮”;三是比其他新聞節目內容更簡明,更精練,更適合聽眾收聽廣播的習慣和口味;四是節目大都采用通訊員傳稿和送稿的形式,因而密切了編輯與通訊員之間的聯系,對開展通聯工作大有益處。
如何辦好辦活廣播專題節目,也是縣級電臺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節目的設置,好比一部由多首樂章組成的交響樂,要結構工整,多姿多彩,生動活潑,這樣,才會使廣播節目產生強烈的感染力,特別是各類專題節目的設置,更忌呆板單調。要想把廣播專題節目辦活,首先要考慮節目要適合聽眾的需求,增加服務性。辦好辦活廣播專題節目的另一方面,是要考慮形式的創新。近年來,縣廣播電臺在專題節目里先后設置了《瓜州百姓零距離》《縣長信箱》,主要以“關注民生、服務百姓”為宗旨,緊緊圍繞全縣重點工作、惠民實事落實等方面,捕捉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拉近了政府與百姓的距離,讓廣大群眾以廣播媒體為交流互動的平臺,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提供輿論支持。同時,還開辦了《文史話瓜州》等趣味性節目,主要以依托縣域內歷史文化厚重,旅游資源富集的優勢,搶抓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有利契機,立足世界遺產鎖陽城及“張芝文化”“玄奘文化”“紅色文化”三大品牌,放眼“張芝文化基地”“玄奘文化基地”“國家級考古遺址基地”“自然文化生態基地”“紅西路軍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中國古代軍事城防體驗的“五基地一體驗”,
精心策劃宣傳主題,創新宣傳手段,豐富宣傳內容,以瓜州人文、歷史、自然地理等知識為內容根基,專家、創作者與受眾互動碰撞、雙向解讀的瓜州的歷史文化;以“面向瓜州百姓,解讀瓜州文史,傳播先進文化,感知歲月今夕,共創美好未來”為定位,增強趣味性、娛樂性。
縣級廣電媒體貼近基層、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有著極為豐富的信息源和節目素材,對于承辦制作播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廣電節目條件優越,瓜州縣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內涵、人文、生態和經濟社會發展素材資源取之不盡。按照受眾和市場需求,承辦以“張芝”“玄奘”“紅色”三大文化和民間藝術為特色品牌內容的地方特色節目,增加以信息類、生活類、文藝類節目數量潛力十足。因此,要改變節目呆板化、程式化、說教式現象,縣級廣電媒體就必須科學劃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精品”戰略和“名牌”戰略,以滿足受眾不同的收聽品味、不同的收聽需求,精心設計群眾喜聞樂聽的欄目節目,創新節目編排模式,力爭創作出黨委政府滿意,人民群眾喜愛的廣播節目品牌欄目和拳頭產品,吸引更多聽眾群,實現內容特色化,節目精品化,欄目品牌化。
廣播節目質量的提高,取決于內容和形式的兩個方面,形式服務于內容,內容借助于形式。要做到形式上創新,內容上豐富,才能鞏固縣級廣播電臺陣地、抓住聽眾。
3.1 做好節目定位,滿足聽眾需求
縣級廣播電臺地處農業前沿,文化覆蓋網大部分是鄉村,收聽對象80%以上是農民。做好黨的農村政策宣傳,報道農民關心的大事,傳播科技知識,是縣級電臺節目必不可少的內容。要把農民的需求作為節目的主旋律,把提高廣大農村群眾的綜合素質,特別是科技文化素質,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作為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
3.2 優化節目設置,注重喜聞樂聽
現代傳播學認為:“聽眾是分為不同層次和類別的。”包括一切的廣播已難以滿足廣大聽眾的需要。這就需要對聽眾進行細分,根據一些特定的群眾設置一些有針對性的節目。縣級廣播能否在競爭中取得相對優勢,主要取決于其有效聽眾的數量。這里的有效聽眾指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相對穩定的聽眾群,另一方面是指聽眾的類型,這在某種程度上比聽眾的數量更重要。要抓住那些對廣播有偏好、有需求、有可能收聽的人群。調動各種廣播手段,以廣播特有的和不可替代的傳播方式,不斷擴大有效聽眾的數量。
3.3 精心創意包裝,增強收聽效果
社會在發展,聽眾收聽廣播節目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在深化廣播節目內涵的同時,要加強對節目的策劃、創意和包裝。廣播節目是“易碎品”,人們在收聽廣播節目時,并不是每時每刻都全神貫注,往往帶有較強的隨意性。而內容精彩、包裝精美、創意新穎的節目會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對節目留下深刻的印象。縣級電臺要通過精彩、新穎的創意來彌補主持人、設備等方面的不足。不要把節目辦成報紙、雜志的“有聲版”。要調動廣播的各種藝術手段將內容和形式完整地統一在一起,借助于美的音響及組合形式,使人們在感官和愉悅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情緒感染,增強廣播節目的播出效果和可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