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燕
(作者單位:山東省高唐縣姜店鎮文化廣播站)
新形勢下如何辦好農村廣播
朱 燕
(作者單位:山東省高唐縣姜店鎮文化廣播站)
摘 要:在廣袤的鄉村田野,廣播依然是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媒體,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農村廣播立意要不斷創新,迎合農民,適合發展需要,針對農村聽眾市場、動腦筋、想辦法,把常規節目辦出新意,不斷開發新的節目形式,辦農民喜歡聽的節目、對農村有用的節目,使廣播在廣大農村有更大作為。
關鍵詞:農村廣播;互動節目;采編能力
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問題一直是國家的核心問題,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在大力服務推進“三農”的進程中,面向“三農”的農村廣播在廣播發展歷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廣播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要真正立足農村實際,辦農民需要的節目,服務于農業生產,服務于農民生活,既是廣播事業的黨性要求,也是新形勢下農村發展的現實需要。
在農村,由于經濟制約及生活習慣的因素,廣播仍然是農民獲取國家政策、信息技術、生活服務等方面資訊的主要途徑。首先,廣播具有傳播覆蓋面大,獲聽信息便捷的優勢。廣播作為傳統媒體,在我國各地農村極為普遍,廣播喇叭近乎村村都有,而且音頻高,傳播快捷,非常適合居住集中的農村群眾收聽。其次,廣播收聽的隨意性也適合農村群眾的職業特點。農民在居家較近的田地里勞動時,可以一邊干農活一邊聽廣播,一些“時令性”廣播節目恰逢生產好時機,農民可以根據廣播里的農業小常識或者科學管理方法,在農田現場管理操作實踐,提高農業科技管理水平,還可以在繁重乏味的農業體力勞動時,收聽一些喜歡的文娛節目,有助于緩解疲勞,提高樂趣,并通過廣播里的一些喜聞樂見、移風易俗類的節目,提高自身道德素質,倡樹農村好風氣。最后,在農村更多的群眾文化素質較低,新興的傳媒(數字電視、計算機網絡)不易于被群眾所理解和掌握。要想讓群眾及時了解鄉鎮的工作思路、指導性意見或者相關政策,廣播仍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和重要的宣傳陣地。鄉鎮可以把宣傳的政策錄播編輯到廣播節目中,在各個村莊播出,直接
為當地工作服務。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各地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廣播傳媒的方向逐漸變化,節目越辦越豐富多彩,口味越來越“洋氣”。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幾方面:
一是觀念陳舊。農村的快速發展與陳舊的廣播模式不成正比。二是人才調配不合理。當前電臺的編輯、播音主持等人才都是高學歷、高水平,但是都不接“地氣”。農村群眾需要的不僅是甜美、親和的播音,更重要的是想通過廣播這個在廣大農村的主要傳媒模式,學習先進的種植、養殖科技生產知識,提高生產效率。而目前一些廣播電臺往往忽視了這一點,沒有很好地把握受眾群的定位,編輯不能夠更好地了解農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主持人的語氣語調把握亦不能與農村群眾融為一體,節目越來越不對群眾的“胃口”,在很大程度上辜負了農村群眾對廣播的信賴。三是節目缺乏創新性。
對農廣播節目應立足農村實際,圍繞“三農”問題做文章,按照新農村建設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1字方針為指導思想,多角度、多層次采制廣播節目,把節目辦成農民的知音和朋友。
3.1 改變節目定位和傳播模式:認真審視受眾群,想群眾之所想、辦群眾之所需,解群眾之所難,深入生產生活實際,貼近群眾,辦農村聽眾愿意聽的、有質量的廣播節目。比如,在早間播出國家及地方政策類解讀節目,多用群眾的“口吻”,站在農村受眾群的角度上,分析解讀政策給“三農”帶來的機遇和變化;在白天定時播放農業科技類節目,或者典型的種養殖能手、致富小竅門之類的節目;中午和晚間,可以播放務工信息、進城指南等視窗節目等。此外,根據農民朋友的口味選播一些文娛休閑類節目,并在節目的版頭和篇花設計上充分體現當代農民的時代特征,吸引更多聽眾收聽廣播。
3.2 多開播互動類節目:廣播電臺可以邀請當地的“土專家”“田秀才”“致富能手”等鄉土人才作客廣播電臺,讓他們現身說法,并開通熱線,通過直播增強節目的可信度,不但能提高節目的收聽率,還能增加節目的實效性,進一步穩定收聽率。
3.3 提高廣播編輯記者的采編能力:加大地方通訊員的約稿,從農村一線挖掘、整理好的新聞線索,貼近農民生活,貼近生產實際,用身邊人、身邊事示范、引導、教育,使農村廣播真正成為農民朋友傳遞心聲的窗口,進而推進新農村建設輿論平臺。
3.4 開辦“農民熱線”:“農民熱線”是一條和農民交友、交心的渠道。廣播電臺是傳統主流媒體,農民對其的信任度高,能更好地發揮溝通政府和百姓的功能,以及輿論監督功效,能起到正面宣傳的效果,還能起到化解矛盾、穩定社會的作用。
3.5 開辦廣播“監督臺”:大膽揭露社會上存在的各種坑農害農不良現象,對坑害農民利益的各種不法行為進行批評和監督,暢通農民訴求渠道,維護農民朋友利益,把農民朋友的損失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鄭樂平.如何加強地方電臺對農節目[J].中國廣播,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