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紀洋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陽市廣播電視臺)
關于多頻道電視播出的安全故障探究
徐紀洋
(作者單位:山東省萊陽市廣播電視臺)
摘 要:隨著我國衛星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電視播出的要求也在逐漸提高。電視播出的系統在整個電視臺中,屬于信號最集中的地方,主要就是給廣大電視觀眾播放電視節目。以前電視播出系統都是單頻道的播出,隨著技術的改進,如今已經逐漸轉變為了多頻道播出,但是在進行多頻道播出的時候,非常容易出現一些安全性的問題。因此,本文就將對多頻道電視播出的安全故障進行探究。
關鍵詞:多頻道電視;播出;安全故障
電視臺播放電視節目,用到的多頻道播出方式,離不開現代計算機的應用以及視頻壓縮技術的發展,雖然多頻道電視播出改變了傳統單頻道的播出方式,但是這種多頻道播出方式需要花費的時間非常短,所以難免會有技術或經驗不足的缺陷,導致其經常會出現一些安全性問題。
1.1 通過服務器進行電視播出的系統。當服務器的硬盤接收到電視播出系統的指令后,為了能夠達到分離以及播出的效果,就會將硬盤放進該電視播出系統,最終目的是實現資源共享。電視播出系統通過服務器,然后利用多個專門的上載接口,再利用解碼器,即解碼器中的備用機以及主機,通過預監和解碼口利用數字切換臺,對主頻道播出進行有效控制,以達到多頻道電視播出的目的。
1.2 通過切換臺播控的有關設備。切換臺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網絡化,同時,切換臺還可以實現多個頻道之間的切換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在操作過程中進行操控的是一個操作臺,主要是為了方便后期的備份工作,最終目的是降低資金,同時確保系統的可靠性與安全性。切換臺本身具備的功能非常強大,因此,在頻道播出系統里面,非常有助于電視播出,并且,如果利用共面板,還能夠進行多個頻道之間的有效調節,最重要的就是還可以節省額外的消耗。此外,通過利用共面板還可以對矩陣信號進行調用,然后再將這類信號的名字,在分控面板上顯示出來,最終達到直觀的效果。
1.3 通過矩陣來進行操控的方式。通過利用矩陣進行播出的信號,可以有效地達到信號資源共享的目的。并且,外部的矩陣也能夠得到切換臺的直接調用,最終用來實現各個頻道之間信號資源的自動化路由,然后再對其進行正常的運用[2]。
2.1 對電源安全進行有效的保障
電視節目的正常播出離不開電源的供應,這也是多頻道電視有效播出的重要前提。電視播出會有一個單獨提供電源的機房,通過這個機房電源來提供需要的所有電源。如果電源供電發生了問題,就會很容易出現停電情況,這個時候就會給電視節目的正常傳輸以及播出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和干擾。所以,要想確保電視播出不會受到電源停止供電的影響,就應當做好機房電源供電的保護,可以在電視播出的機房里面,將進行配電的系統改成雙路配備,也就是說,節目供電一個來自市電,一個是自己準備的電源,如果其中一條電源供電出現了問題,或直接停電了,可以立馬切換到另外一個電源里面,進行供電作業。
2.2 對檢測系統安全進行有效的保障
多頻道電視播出時,需要進行不斷檢測,以免發生事故而無法進行及時修補。而進行檢測的部分由信號檢測、播出檢測及設別檢測這三個部分共同組成。同時,為了保證電視節目播出的質量,提高電視觀眾的滿意程度,還要對電視節目的信號質量做出及時檢測。對于電視節目播出中會不會出現黑場甚至中斷,聲音有沒有控制好,都需要進行及時檢測。如果發現播出設備產生了任何問題,該播出系統中的預警系統,會及時發出警報信號,并且還會對發生故障的確切位置進行檢測,為相關工作人員節省了查找故障位置的時間,并為工作人員提供合理的解決方案,給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帶來了很多便利。
當前進行檢測的方法,主要是利用聲音來進行相應的檢測,這也是非常有效的檢測方法。檢測系統對于多頻道電視的播出,可以利用量變檢測來及時防止播出時發生的故障,對多頻電視播出系統的穩定提供了良好的技術保證。科學的檢測方法,還會降低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因此,檢測系統安全運行在電視節目播出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1]。
2.3 提高巡查次數
電視節目播放的時候,需要值班的工作人員提高巡查次數,盡可能地減少事故的出現,也有助于播出事故發生時,工作人員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對其進行有效的處理,保障電視節目順利播出。此外,值班的工作人員在進行巡視的過程中,還可以利用嗅覺來判斷出現故障的具體位置并對其進行解決。
對電視播出的系統進行有效的管理以及操控,能提高電視節目播出的質量,讓電視節目在播出過程中,得到有效的保護,確保播出安全。因此需要相關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多頻道電視播出的時候,由于運用的都是先進的新型設備,如果發生事故,速度會非常快,所以需要工作人員也要不斷進行學習,熟練掌握技術,積累相關工作經驗,以使對突發事故做出有效處理,讓電視節目安全播出。
參考文獻:
[1]梁冬梅.多頻道電視播出的安全故障分析探討[J].電視技術,2013(6).
[2]張海濤.多頻道電視播出安全故障問題分析[J].電子制作,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