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發
(大理市教師進修學校 云南大理 671000)
課堂觀察
——聽評課專業化的重要途徑
何發
(大理市教師進修學校 云南大理 671000)
課堂教學是一個沒有終點的工作,聽評課制度是我國影響課堂變革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中小學教研組的一項常規教研活動,是改進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然而,傳統的聽評課制度存在著專業性嚴重缺失的問題。對現行聽評課制度進行反思和研究,依照現代教學理念,學習、掌握、應用課堂觀察方法革新傳統聽評課方式,讓聽評課走向專業化,從而提升校本教研的境界,更好地發揮聽評課活動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促進教學質量提高中的作用,是教研部門、學校和廣大中小學教師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
“觀察”在詞典中的意思是仔細的查看。觀察對于任何研究來說都是基礎性的工作。
課堂觀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關輔助工具(如觀察表、錄音錄像設備等),直接或間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筆者認為,課堂觀察其實質就是專業視角下的聽評課活動,是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途徑,能為教育決策與教育評價提供較為客觀的依據。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將課堂觀察進行不同的分類。一般常見的可將課堂觀察分為實驗觀察和自然觀察;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參與觀察和非參與觀察;結構觀察、準結構觀察和非結構觀察;開放式觀察、聚集式觀察、結構化觀察和系統觀察;定量觀察和定性觀察。現在大多采用的是定量觀察和定性觀察的分類。
一般意義上的聽評課要聽課、評課,“課堂觀察”也要聽課、評課。但是課堂觀察更科學、更專業、也更有深度。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們需要的是專業視角下的聽評課。
(一)傳統的聽評課是缺乏專業性的聽評課
當前的聽評課制度存在著諸如簡單處理、任務取向、不合而作等缺乏專業性的問題。
1.簡單處理。聽課前,聽評課者自己沒有做充分準備,也沒有與上課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聽課過程中,主要關注教師單方的行為,對學生的有效學習沒有足夠的關注。評課時缺乏有證據的觀點,漫談式、即席發揮式話語過多。結果往往是為了讓上課的教師得到一個分數,而且該分數常常是無法解釋的。
2.任務取向,即“為聽評課而聽評課”。首先,大部分人把聽評課當作任務來做。有的是學校規定的,有的是想當然地認為要多聽課。其次,開課目的僅是為完成任務。一般情況下,老師們開課并非出于為了自身專業發展和學生有效學習的主動愿望,而是迫不得已為了完成管理層安排的任務。再次,評課程式化。參與聽評課的老師往往多保持沉默,即使發表意見,也往往過于客套,不著邊際,評了和沒評一個樣;要么評課由教研員或專家把持,評課成了“一言堂”。
3.不合而作。評課群體中有三類角色:一是“評課專業戶”,即聽課是為了評課。該類人自己很少或幾乎不上課,聽評課成了他們的中心工作。二是“仿課專業戶”,即聽課是為了模仿。模仿可細分為兩種,即仿校內有經驗的教師和仿校外的名師。三是“聽課專業戶”,即聽課就是為了聽課,是一種任務。
這些現象說明了現行聽評課活動應有的專業性嚴重缺失。因此,改變傳統的聽評課方式,加強研究,提高聽評課的專業性和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課堂觀察的本質所在。
(二)課堂觀察的實質是專業化的聽評課
課堂觀察是強調“專業”、“合作”和“技術”的聽評課,因此,所謂專業化的聽評課就是教師專業的日常生活、專業的學習與合作研究。
首先,聽評課是教師專業的日常生活。教師運用課堂觀察的方法、開展聽評課研究,就是一種專業化行為,就能不斷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教師既是“上課的人”,也是“聽評課的人。”
其次,聽評課就是一種在職學習課程,一種重要的專業成長途徑。通過參與聽評課,教師可以加深對教育專業的理解和對學生學習的研究,從而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
第三,聽評課也是一種有效的合作研究方式。聽評課為教師的專業合作提供了有效的機會和平臺,教師借助于聽評課共同體,開展自我反思和專業對話,探究具體的課程、教學、學習、管理上的問題,促使該合作體的每一位成員都得到應有的發展。
課堂觀察是一項完整的專業視角下的聽評課活動,可分為課前會議、課中觀察和課后會議三個基本步驟。
1.課前會議,即課堂觀察前的準備。只有做好觀察前的準備工作,才能使課堂觀察更系統化,更具可操作性。課前會議的主要任務和程序:一是被觀察者說課,關注內容主題、教學目標、活動設計、區別指導;二是聽評課群體提問,被觀察者進一步闡述,從而明確觀察對象、觀察的內容和指標;三是通過商議確定觀察點(即觀察的切入點)。
需要特別重視的是確定觀察點。這是課堂觀察實施的前提和關鍵。課堂觀察可以從教師教學(教學目標、教學組織)、學生學習(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學習方式)、教學效果(學習成功率、思維深度)等三個方面六個維度,根據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設定觀察點。
另外,課堂觀察活動還要注重開發和設計專門的觀察工具。觀察工具的設計和運用要根據具體的觀察點而定,應便于記錄、便于反思;并且應有計劃地開發出系統的、適合本校本學科實際的量表。課堂觀察工具主要包括編碼體系、描述體系、敘述體系、技術手段中的某些具體類別,或是它們的綜合運用。
2.課堂觀察,即進入課堂及記錄資料。觀課者應根據課堂觀察工具,選擇觀察位置、觀察角度進入實地觀察,做好課堂實錄,記下自己的思考。
3.課后會議,即課堂觀察后的工作。主要任務和程序:一是用大約15分鐘的時間整理自己的觀察記錄,形成簡要的觀察報告;被觀察者準備課后反思。二是被觀察者進行課后反思。三是觀察者圍繞課前會議確立的觀察點簡要報告觀察結果,并基于教學改進提出建議和對策。四是互動交流,觀察群體就課堂教學展開認真討論交流。
總之,學校工作以教育為中心,課堂教學是關鍵。課堂觀察作為一種科學研究的方法,是一種最直接、最具體、最經常也是最有效的研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方法和手段,是教師互相學習、切磋教藝、研究教學的重要措施,可以加強教師對自己行為的責任心,提高教師自主性的專業判斷力,促進教師不斷反思和改進教學,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專業化水平提高的目的。只要學校和廣大中小學教師重視并加強學習和研究,積極探索和實踐,聽評課活動就能煥發出新的活力,最終走向專業化。
[1]常錫光.中小學幼兒教師實用教育科研方法【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06).
[2]沈毅.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