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楊
(長春師范大學 吉林長春 130031)
教師心理教育能力淺談
王楊
(長春師范大學 吉林長春 130031)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搞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只是專職心理教師的工作,每一位教師都應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都應當自覺承擔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培養一支自身心理健康又具備一定的心理教育能力的基礎教育師資隊伍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開展的重要條件。作為培養未來基礎教育師資的高等師范院校,探索提高小學教師心理教育能力的新途徑具有重要的意義。
教師 心理教育能力
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教育部在1999年出臺的《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曾指出——“搞好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廣大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開展的重要條件”。因此,培養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學專業知識、掌握心理輔導技巧和心理訓練方法的中小學教師隊伍是搞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而高師院校從教師職前教育入手,探索培養小學教師心理健康輔導技能的新途徑對于提高師范生的職業技能水平,培養合格的小學師資具有重要的意義。
西方發達國家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在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學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一定要經過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掌握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見習和實習,并經過嚴格的資格認定后才能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在早期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員為獲取資格而接受的專業教育與訓練應具有有三條最基本的要求:(1)獲得教師的專業資格;(2)至少有五年的教學經驗;(3)接受過大學的高級心理學訓練。
盡管各國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養及其資格水平的認定上都存在某些差異,但有一個共同點,即幾乎所有的國家都要求專業人員具有教學和其他教育方面的經驗,且在大多數國家都來源于教師。國際學校心理學協會曾對學校心理學工作者的專業準備提出了明確要求:“掌握心理學的核心知識,發展專業決策能力,加強人際交往能力。掌握設計和研究技能,了解倫理知識和建立職業價值觀?!彪S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研究學者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專業素質與實踐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此后逐漸升溫,于90年代受到普遍重視,如今,已成為中國學校教育改革的熱點之一,而建立一支訓練有素、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是體現心理健康教育規范化和專業化水平的保障。
目前,我國從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師隊伍已經初具規模,主要是由專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其他學科兼任教師構成,具體按專業水平和發展趨勢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經過正規師范院校培養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第二部分,現在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專職教師;第三部分,不能勝任教學第一線工作的教師;第四部分,政教主任、團委書記、大隊輔導員、德育副校長等。但具體到每一所學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相當匱乏,專兼職教師一般為1~2名,而面對全校幾百甚至幾千名學生,師生比例嚴重不足,他們除了要上心理健康教育課之外,還要開展心理輔導與咨詢,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心理服務的需要。
根據我國從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師資構成,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訓渠道大體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靠師范院校的教育系、心理系或一些綜合性大學中的有關專業來培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教師,主要側重于學歷培訓和理論培訓。另一方面,通過各級相關學術團體、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研究機構,進行中、短期培訓,主要側重于上崗培訓和實際操作培訓。
從業素質與資格要求來看,國內目前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資格和從業標準沒有硬性的統一規定,教育主管部門要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需要具備一定的勝任能力。其中,這種勝任能力就包括能掌握輔導的技巧。
從課程設置來看,國內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養從最初偏重于心理健康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到逐步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并拓寬了心理輔導與技能的實際運用方面的課程范圍。
雖然近20年來我國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養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有效地促進了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但還遠沒有建立起一個科學規范、使用有效的培養模式。同時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1)培養對象的局限性。長期以來,我國教師教育僅僅重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而忽視了中小學學科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2)理論與實踐上的脫離。近年來,雖然師范教育強調教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但在操作上還是比較偏重理論部分,在實踐方面又比較偏重學科專業知識教學的實踐,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梢哉f,目前我國學校心理健康師資培養模式與社會的需求和發展存在脫節現象。因此,小學教師心理教育能力的研究就顯得至關重要。(3)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上的分離。我國的職前培養主要是由高等師范專科學校和師范大學完成,職后培訓則基本上由教師進修學校和教育學院完成。兩者在機構設置和行政管理上相互分離;在課程設置和培訓計劃上均不協調,或脫節、或重復。不利于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
培養教師心理教育能力豐富了小學教師心理健康輔導技能提高策略的理論研究,從職前培養角度完善了小學教師心理教育能力培養模式的理論,充實了小學教育專業教師基本技能的內容,進而為培養小學教師職業技能實踐提供一定的策略指導意見。
培養教師心理教育能力有助于強化小學教師的心理教育輔導技能,提高學生的心理機能、發揮學生的心理潛能、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有助于高師院校培養小學教師職業技能工作的完善和提高;能為中小學從業教師的專業化培養指明方向,提供有效途徑。
培養教師心理教育能力有利于形成有效的小學教師心理健康輔導技能的策略體系。我國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技能的培養,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往往受到政策和觀念的影響,隨意性比較大。因此,探索適合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技能提高的有效策略,制定相應的技能訓練新途徑是影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得出符合小學教師特點的技能培養經驗。實現從傳統技能培養模式向現代創新技能培養模式的轉變。
[1]王赤炎等.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淺談[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報. 2005.07(3):27-28.
[2]李照.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特點及其相關研究[D].西南大學.2010.04(14):45-50.
[3]劉本劍.中小學學科教師學科心理教育能力培養微探[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8,12(02):73-75.
[4]康釗.農村中小學教師心理輔導技能校本培訓模式探討[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1.05:108-110
王楊(1975-),女,河北武安人,長春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學前教育和初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