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靈
(清鎮市第三中學教育集團 貴州清鎮 551418)
試論新世紀中學歷史教育中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偏失與調整
馬俊靈
(清鎮市第三中學教育集團 貴州清鎮 551418)
中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歷史教育是有效途徑。要發揮歷史教育的實效性,就要有效引導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情感,這也成為了目前中學教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論文針對新世紀中學歷史教育中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偏失與調整進行分析。
中學歷史教育 愛國主義 情感教育
中國歷史課程教學內容中涉及到諸多的愛國主義題材,可以幫助學生深化對社會主義祖國的認識,鞏固學生對祖國的信心,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要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就要注重中學歷史課程教育中的本土化教育,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意識進行培養。新世紀,中國迎來了新發展,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中學生的觀念意識發生了改變。特別是中學生好奇心強,判斷力較弱,難以抵擋不健康思想的誘惑。充分利用中學歷史課程教學作為愛國主義教育途徑,對于提高中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提高愛國意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使學生的思想情感得以升華
一個國家要保持民族特性,要對歷史成就以見證,就要認識歷史,從歷史中解讀。在歷史中所含有愛國主義教育因素,體現為先烈們的感人事跡,體現為從民族獨立到國家富強所蘊含的能量,可以將人們的愛國熱情激發起來。在中國的歷史中,有多少仁人志士為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貢獻,他們為了維護民族的尊嚴,不屈不撓地與反動勢力斗爭。學習中國歷史,可以讓學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是這些革命先驅灑下了鮮血而鑄成的。通過對中國歷史內容的生動講解,可以使學生的思想情感得到升華。
(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以形成社會責任感
中國歷史教育中,向來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研究中國政治經濟的發展狀態,對于中國民族運動以深刻理解,從而將學生的民族精神激發起來。近些年來,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納入到中學歷史教育中,其目標就是通過歷史教學,讓學生對于中國國情以深入了解,在激發學生對于中國歷史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之外,還會承擔起傳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責任,以逐步形成社會責任感。
在中學歷史教育實踐中,所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更為注重觀點和立場,卻疏于與歷史的事實之間建立內在聯系,結果導致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愛國,不知道為什么愛國。由于沒有豐富的歷史內容支撐,導致正確的觀點缺乏理性的支撐。關于歷史教育的觀點,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出,對于孩子進行正面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些社會不良現象,諸如游手好閑、侵吞財產、過寄生的日子等等,只會使孩子的心靈扭曲;試圖對孩子的生存環境以無菌的粉飾,只能夠在孩子的思想教育上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歷史教育是運用真實的歷史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學生的情感會經過對歷史所產生的認知而端正自己,如果僅僅用虛假高尚加以掩蓋,只能夠將學生引向卑劣品行。正所謂“言傳身教”“為人師表”,教師對于學生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初中學生對于社會現象的判斷是模糊的,但是具有理性的思維能力。要引導學生將愛國情懷樹立起來,就要對于祖國的真實情況坦率地講述,而無需渲染,對學生以正面教育,不必回避歷史問題。針對于質疑的問題,歷史教師可以與學生共同探討,以使學生對于愛國主義教育以深入認識。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講的,刻意的粉飾為了會達到良好的愛國教育效果,而講真話、辦實事,用行動來證明自己,才談得上是真正的愛國。
(一)中學歷史教學中,應實施本土化愛國情感教育
新世紀經濟快速發展,中學歷史對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所發揮的作用已經獲得認可。現代的中國擺脫了經濟落后的局面,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在觀念意識上,也要追趕時代,而不可以落伍。中國文化伴隨著經濟發展而逐漸被世界所關注,那么,對中學生實施愛國情感教育,就要注重本土化。中國是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都具有各自的文化特點。歷史教育的一項責任是要促進國家統一。如果按照書本上的內容僅僅是機械地講授,學生被動地聽講,很難令學生產生愛國情懷。運用本土化教學方式,從學校所在本地區民族將其,逐漸向全國各地延伸,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將歷史電影的情節納入其中,與歷史教材比較教學,幫助學生辨別歷史的真實性,可以培養學生的判斷力。然后,將民族融合的歷史內容進行深入講解,其中穿插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這種以點覆蓋到面的教育方式,可以引導學生對于祖國大家庭產生情感。
(二)中學歷史教學中,應更為凸出和平時代的典范
愛國主義屬于是歷史范疇,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是中學歷史教育的重要責任。傳統的中學歷史教育內容中,更為突出革命先烈的戰斗豪情,但是,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對于愛國主義情感教育的定位就應該有所不同。新世紀,中國正處于和平時期,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如果在中國歷史教育中仍然突出戰爭年代有識之士的愛國主義情懷,就顯得不相適宜了。適應時代的發展,中學歷史教育應更為突出參與建設中國、推動中國發展科學家、技術專家等等,贊揚他們高尚的愛國熱情。將愛國主義與呈現出多元化態勢和平時代建立緊密相連,可以引導中學生將愛國主義情懷落實到點滴生活中,避免行為脫軌現象發生。
綜上所述,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正處于價值觀確立的關鍵階段。運用中學歷史教育開展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可以幫助中學生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樹立自信心。面對中學歷史教育中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所出現的偏失,應根據教育實際實施必要的調整,以促進中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
[1]駱小玲.將愛國主義教育在歷史課堂中進行到底——談八年級《抗日救亡運動》一課的愛國主義教育[J].文科愛好者,2010(03).
[2]譚靜雅.巧用方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愛國主義意識[J].科教導刊,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