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喬木
(楚雄師范學院 云南楚雄 675000)
試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待業大學生教育中的應用
胡喬木
(楚雄師范學院 云南楚雄 675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入,我國就業領域的問題也日趨突出,待業大學生成了一個新的待業群體,解決待業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黨事關黨的執政安全、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必須深入分析待業大學生待業的原因,對他們開展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教育中充分應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幫助他們轉變就業觀念,爭取盡早實現就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添磚加瓦。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待業大學生 應用
胡錦濤同志曾強調:“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造就千千萬萬具有高尚思想品質和良好道德修養、掌握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豐富知識和扎實本領的優秀人才,使大學生們能夠與時代同步伐、與祖國共命運、與人民齊奮斗,這對于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而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確保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加強待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1.保證黨的執政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
所謂執政安全,是指執政黨在執政過程中能夠有效防范、抵御和化解風險,從而保持其穩固的執政地位的一種客觀狀態。目前,我國經濟、社會正實現深入改革期,各種社會矛盾增多,畢業大學生不能正常就業,相當數量的大學生成為知識型游民,對黨的執政安全、社會穩定造成了不小的威脅。著名學者杜亞泉認為:“知識階級缺乏獨立思想、達則與貴族同化,窮則與游民為伍,因而在文化上也有雙重性。”此中所論述的知識分子特點,在今天研究待業大學生的特點時,仍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亨廷頓認為:“文盲的政治參與可能比有文化人的政治參與對民主政治制度的危險性更小。有文化人的政治參與更容易像滾雪球似地擴大,對政治安定具有潛在的破壞性。”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例子也是一個很好地證明,在20世紀60年代,韓國、緬甸、泰國的軍人政權都曾為高校學生和無業大學畢業生的問題大傷腦筋,出現熟練工人奇缺,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卻過剩。因過剩而失業的待業大學生對社會安定極具威脅。正因如此,必須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對待業大學生群體進行必要的疏導和社會干預,對其應激行為予以緩沖。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和諧社會,就是社會系統中的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于一種相互協調的狀態。和諧社會就是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胡錦濤同志曾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而“切實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顯然,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別是對待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和諧社會的構建,必須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發揮穩定劑和推動劑的作用。只有努力做好待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待業大學生才會將眼光放遠,從長遠利益出發,勇于做普通勞動者;才會真正融入社會,和諧發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做可持續發展的新一代人才。這樣也會減少一些待業大學生犯罪和自殺的案例,如北京師范大學管理學院畢業生王豪因就業受挫在家服“敵敵畏”自殺,還有一些大學生搶劫等等。一方面幫助待業大學生實現了就業,另一方面減少了這些社會不和諧因素,那么這個社會也就逐漸變得和諧了。
3.切實解決大學生待業問題的需要
我國待業大學生從類型上看,除一部分是因為專業、性別、制度等結構性原因造成的非自愿性待業外,大部分待業大學生還是屬于自愿性待業,可以說待業大學生自身問題是造成大學生待業的主要原因。如就業觀念陳舊、擇業心態不端,虛榮心和攀比心較強,就業的時候“這山望著那山高”,“互相攀比,強求平衡”,違約、“跳槽”現象頻發,其中部分待業大學生“羨慕嫉妒恨”心理較強,怕別人比自己好,總希望別人承認他的選擇是最好的等。
解決待業大學生的這些問題,一方面既要通過經濟發展,增加就業崗位等硬件來解決,另一方面就需要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對待業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從思想源頭上轉變他們的就業觀、擇業觀,才能切實幫助他們盡早實現就業。妥善解決大學生待業問題,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要求的體現,也是我國發展的現實需要。因此,在解決大學生待業問題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體現。
1.就業觀念陳舊,與社會現實要求不符
雖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起來,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也已經進行了幾十年,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時代已經到來,市場在畢業生就業中已經發揮著基礎和主導性的作用,政府統包統分的制度已基本改變,“供需見面、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新模式和“不包分配、競爭上崗、擇優錄用”的就業新機制已經逐步形成。但高等教育的“精英”理念在學生及家長的思想中仍然根深蒂固,“鐵飯碗”、“公務員”仍然是時下學生和家長的優先選擇。
我國高等教育入學率從5%到15%,只用了不到十年時間,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在高等教育大眾時代,馬丁?特羅呼吁要樹立新的就業觀,不能以精英教育時代的傳統就業觀念來看待大學生就業問題。“大學生待業”表明他們沒找到與自己身份相適應的工作,“高學歷低就業”的現象仍然很難被接受,如大學生當掏糞工人、環衛工人等,對北大學子畢業賣豬肉嗤之以鼻,這些都是陳舊的就業觀念,與社會現實的需求不一致,才會出現“就業難、招工難”的現象。
2.自身能力不足,自我定位過高
社會實際工作要求大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專業知識,更要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大學生要學會適應環境,增強自己的適應能力,善于應酬,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實踐能力。但是,在傳統應試教育體制下,大學生整體素質偏低,部分畢業生整體素質遠遠達不到社會的要求。主要表現為:專業面偏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不強,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動手能力較差,缺乏創新意識和敬業精神,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缺乏對社會經濟發展和改革所帶來的深刻變化的了解。
許多大學生為接受高等教育付出了太高的代價,尤其是農村生源或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大學生所付出的代價更加高昂,出于回報與補償的心理,不能或不愿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現實,也不能準確地認清自己,在對自我進行定位時,出現不同程度的錯位,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高估自己,就業期望值過高,薪金待遇要求過高,要求到大城市、沿海地區、富裕行業,追求高薪、高待遇、高層次崗位,不愿到艱苦行業、中小城市、偏遠或經濟欠發達地區工作。這種就業定位使大學畢業生滯留在大城市與經濟發達地區,影響到畢業生自身價值的實現。
3.心理問題
隨著高校畢業生擇業制度的深化改革和畢業生就業市場體制的逐步確立,“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已成為高校畢業生擇業的主要形式。大學生的擇業心理對其擇業行為有重要影響,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可使大學生在擇業期間保持良好的心態,適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促進順利就業,而且可使大學生在擇業后順利地適應職業及環境,盡快發揮自己的才能。健康的求職心理是打開就業成功之門必不可少的鑰匙,大學生在求職時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如下:
擇業自卑感。自卑是一種缺乏自信心的表現,部分大學生過低地評估自己,總是自慚形穢,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擇業過程中自己拿不定主意、猶豫、退縮、信心不足,對自己能勝任的工作不敢說“我能行”,而總是“試試看”,當遇到幾次求職挫折后,更是萎靡不振,自我封閉。擇業焦慮,畢業分配制度改革使大學生求職擇業呈現多元化的趨勢,拓寬了大學生職業選擇面。而對職業選擇自由度越大,職業選擇行為的責任越重,擇業心理壓力便越重,出現焦慮。出現以上兩種心理,那么勢必會影響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給求職帶來不必要的困難,甚至失敗。
1.心理疏導和自我教育法
心理疏導教育法指的是讓教育對象把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充分發表出來,然后再加以引導、說服,把各種不同的思想言論引向正確的方向。對待業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堅持這一正確方法,通過心理疏導的形式讓待業大學生能充分表達他們對就業的想法、對社會現象的不同看法,然后再加以正確的引導,而不是采用“堵”的辦法解決問題。
自我教育法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要求,主動提高自身思想認識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覺改正自己錯誤思想和行為的方法,簡單的說就是人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做自己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自我教育的機制乃是一種人類獨具的自我意識,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強調自我教育,并不等于讓學生放任自流,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努力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認識、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不斷培養他們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他們自我教育水平,幫助和引導他們學會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管理,引導他們分析自己待業的主客觀原因,使教育內化為畢業生的自覺行動,實現由“他律”走向“自律”。
2.情感教育與心理咨詢法
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它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以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學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待業大學生待業后,生活窘迫,家長的不理解,同時在尋找工作過程中經常碰壁,畢業后身邊缺少親朋好友的關懷和家庭的溫暖,很少同他人進行情感交流。當面對壓力、挫折、失意、困惑時,更容易出現失落、無助、空虛、孤獨、壓抑等情感反應。如果情感長期難以發泄、排解,郁積在心,就容易出現各種心理上的疾病和障礙,危及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心理咨詢主要是在意識層次上進行的一種教育性、指導性比較明顯的活動,它不僅為保護人們的身心健康所必須,而且是塑造健全人格,開發人們潛能的重要手段,已經成為新形勢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心理咨詢與思想政治教育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將心理咨詢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圍,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進與發展,以適應新時期的需要。待業的特殊境遇,會給待業大學生帶來許多心理問題,如心理失衡、心理恐懼、心理焦慮等,這些心理問題影響著他們的情緒和行為,成為他們積極融入社會的一大障礙。
3.典型教育與大眾傳媒新型載體教育法
典型教育法也稱為示范教育法,指的是通過典型的人或事進行示范,教育人們提高思想認識的方法。長久以來,榜樣的力量都是是巨大的。對于待業大學生生而言,榜樣教育也是不可忽視的。通過典型引導法,樹立榜樣,發揮榜樣的示范誘導作用,可以激起待業大學生的思想和情感的共鳴,引導他們學習、對照和效仿,并內化為自己的感情和行動,進而形成良好的群體風氣,是對待業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
大眾傳媒新型載體教育法,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主要有管理載體、文化載體、活動載體、大眾傳媒載體等。首先,人才市場和社區是待業大學生尋找工作與生活的主要場所,最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建設人才市場文化和社區文化這些載體,開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動,有利于消除待業大學生的落后觀念和意識,促進其積極就業。其次,報刊、書籍、廣播、電視、網絡等大眾傳媒載體。利用大眾傳媒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能最大限度的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擁有長久歷史卻又常常不為人們所重視,尤其是待業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長期被忽視。待業大學生作為一個新崛起的待業弱勢群體,對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更多地采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好方法。從單向灌輸向雙向互動型轉換,從方法單一向方法綜合型轉換,從傳統載體向現代載體轉型,從務虛向虛實相結合轉型,提高待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1]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顧海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導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3]郭穎.待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探析[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 2013(03).
[4]康勝利,俞大軍.和諧社會視角下大學生就業思想政治教育實然性分析及實施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12(03).
[5]劉振中.就業指導視閾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08).
胡喬木(1985-),云南玉溪人,助教,工作于楚雄師范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