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靜霞
(作者單位:太原廣播電視臺法制頻道)
電視法制欄目的泛法制化走向探討
胡靜霞
(作者單位:太原廣播電視臺法制頻道)
摘 要:我國的電視法制欄目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逐漸走向成熟,然而,在人們異常重視電視節目的娛樂性的今天,法制欄目進入到了收視率的瓶頸期,同時,各種問題也逐漸凸顯了出來,所以,如何對法制欄目創作方式進行有效的突破,成為擺在所有法制欄目制作組面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對此,筆者對我國電視法制欄目的現狀以及解決路徑進行分析,希望能對一些專業人員提供一些借鑒和幫助。
關鍵詞:法制欄目;泛法制化;解決路徑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電視法制欄目以其獨特的優勢,早已經成為我國電視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現代社會人們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導致他們更注重追求快樂的生活方式,這樣就加速推進了娛樂性節目的成熟,并逐漸呈現出大紅大紫的發展態勢,這樣就致使法治欄目的收視率逐年下降。所以,對法制欄目的創作方式進行突破是大勢所趨。本文以我國電視法制欄目的現狀作為切入點,對電視法制欄目的泛法制化走向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近些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電視節目的趣味性,致使娛樂節目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而現階段的法制欄目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導致其收視率降低。
1.1 法制欄目的選材比例不合理
一直以來,很多電視節目都存在同質化問題,法制欄目也不例外,這些法制欄目的選材以刑事類案件居多,而行政類案件和民商事案件都很少,同時他們總是對地方、群眾的案件進行選擇式忽略,只重視大案要案,這就使得法制欄目在材料選擇的范圍上非常狹窄,同時法制欄目的選材比例也非常不合理。
1.2 法制含量太高,內容枯燥
所謂法制含量,就是指法制欄目制作組通過節目傳播給人們的法律常識的有效成分是多少。法制欄目相對于其他的欄目,雖然更應注重對案件發生所觸及到的法律問題進行報道,以及對這些法律常識的普及。但是過高的法制含量,就使得法律欄目過于枯燥,無法吸引大眾的注意力,自然就無法提高收視率。
1.3 故事性情節太少,不符合當今社會人們對節目的審美需求
以往的法制欄目都過分注重法律知識的普及,而故事性情節太少,不符合當今社會人們對電視節目的審美需求,所以,對現有法制欄目的制作方式進行改革也是勢在必行的,增加故事性情節,提高法制欄目的趣味性,是法制欄目做出的有效改變,也是迎合了時代發展的需要。
通過多年對電視法制欄目的制作方式的創新,泛法制化已成為現階段法制欄目的主要制作方式,它的最大優勢就是,使法制欄目不再拘泥于法律常識的普及,而是把制作方向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挖掘出具有價值的故事和話題。在這些故事或話題中可能很少涉及到犯罪人員的拘捕等畫面,但是卻包含能夠觸及大眾敏感神經的故事情節和內涵。這樣就使得法制欄目充滿了吸引力和趣味性,從而促進了法制欄目的收視率的提升。經過多年的實踐經驗,法制欄目的泛法制化嘗試路徑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2.1 選題要“奇”
現在很多法制欄目組都對故事的選材異常重視,他們所選的話題和故事,無一不帶有“奇”的特點。有的節目組為了能夠有奇特的故事和話題,就派專業人員到全國各地去找素材,從而獲得比較有特色的話題,可見,選擇奇特的話題和素材對法制欄目的重要性。例如,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法律講堂生活版》,這個節目就是通過一些離奇的故事來吸引人們的興趣,同時又服務當下的國家立法,由此可見這個節目的實用性非常強,因為它秉承服務公民的實際生活需求、啟迪生活智慧的節目制作理念,通過一些生活中的故事,來傳播實用的法律知識,告訴觀眾遇到事情該怎么辦,解決的途徑有哪些,對人們現實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2 具有一定的故事性
正如上文所述,電視法制欄目的泛法制化的有效路徑之一,就是選題要奇,可是為什么節目組要選擇這種題材呢?總結其原因就是,這樣的題材方便講故事。中國人歷來就有喜歡聽別人講故事的傳統,所以,電視法制欄目運用這一特點來提高法制欄目的收視率也是結合了我國人民自身的特點。比如中央電視臺的《普法欄目劇》,它對自己的定位就是:看普法故事,品百味人生。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這個節目一定是具有故事性的,它主要采用了觀眾喜聞樂見的故事欄目劇的形式,運用真實再現、情景劇、系列劇等方法來進行法制欄目的創作。這種創作模式就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好評,也使得收視率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法制欄目的泛法制化使其換發了新的生機,不僅提高了收視率,同時也將一些法律的基本常識用一種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出來。可見泛法制化對法制欄目的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對加速推進中國法制欄目傳統的制作方式的改革,以及對其工作方式的創新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杜玉慶,丁長江.看電視法制欄目的泛法制化走向[J].當代電視,2006,(10).
[2]張燕.電視法制節目改進之我見[J].新聞三昧,2007,(9).
[3]張建.我國電視法制節目創作突破芻議[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作者簡介:胡靜霞(1987-),女,山西呂梁人,碩士研究生,助理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