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曜榕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
新聞評論員應具備的社會責任感——以《新聞1+1》為例
賈曜榕
(作者單位:成都理工大學傳播科學與藝術學院)
摘 要:社會責任感,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每一個人在心里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社會責任是媒體從業者立足的根本,它決定著媒體在履行自身職責的同時引導社會和諧、傳播人文關懷、彰顯主流價值。作為輿論引導和價值觀的傳播者,新聞評論員的價值觀及社會意識的正確與否與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息息相關。本文以《新聞1+1》為例,從節目風格,評論風格和評論員自身素質等三個方面分析評論員應具備的社會責任感,并如何對受眾產生直接或間接的示范帶頭作用。
關鍵詞:新聞評論員;評論節目;社會責任感
現在的電視行業是非常關注收視率的,而新聞類節目又是每個臺必不可少的節目,所以對收視率的關注度會更高。但是,新聞評論員不能因為單純追求收視率而忽略甚至放棄履行社會責任,應把社會責任感貫穿于具體工作中,要對話筒前、鏡頭里所說的每一句話和表達的每一個觀點負責,時刻完善自身的素質,塑造自己的形象。
在現在的電視節目中,白巖松主持的《新聞1+1》是我國唯一一檔“時事新聞評論直播節目”。而這檔節目之所以叫“1+1”是因為它使用了一種全新的主持模式:一位主持人和一位新聞評論員的雙人談話模式,并且是直播。正是這種突破傳統模式的節目讓人們眼前一亮。而節目中的評論員——白巖松,以他機敏犀利的語言讓人們對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信服的,也正是他客觀公正的態度讓人們能看到作為一個新聞評論員應具備的社會責任感。
1.1 節目定位高端深度化
《新聞1+1》每期節目從時事政策、公共話題、突發事件等大型選題中選取
當天最新、最熱、最快的新聞話題展開評論分析。每晚的直播時間也是晚上的9:30~9:55,因為這個時間段可以很好地符合該節目的定位。也正是因為欄目將受眾定位為高端人士,所以才能展開深度化的新聞評論,其中的內在語才可以很好地被理解。
例如,有一期節目中講的是中國與拉美為什么選擇對方。1月8日,中國-拉美論壇在北京召開,當天晚上節目組就制作出了這一期節目,節目中深度分析了中國與拉美國家為什么會選擇對方,以及未來會怎么樣的深度評論。同時,評論員又將這種深度化的內涵用簡單的語言解讀出來。新聞評論員要具備的一個社會責任感就是關注國家大事,將國家的一些政策正確且有深度地講解給受眾。
1.2 節目關注時事熱點
《新聞1+1》的制片人是白巖松,白巖松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之后他豐富的生活閱歷讓他對社會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也就更易贏得受眾的信賴和尊重。他策劃的欄目在題材選擇上強化熱點新聞的跟進,總是能將正在發生的新聞及時報道出來。如內蒙的呼格案。當天上午法院宣判呼格吉勒圖無罪,當天晚上就做出該新聞的直播——呼格案:他無罪,誰的“罪”。第一時間進行了深度報道,提出了公平、公正、公開,希望公檢法嚴格按照程序辦事,也替大眾進行新聞輿論的監督。
時事熱點是每一個人都該關注的,可是能在第一時間進行報道并且具有一定深度是非常難的。媒體評論員該具備的另外一個社會責任感是將最近發生的時事準確及時地傳達給受眾,在這一點上白巖松做的很到位。
2.1 實事求是,敢于講真話
白巖松說過這樣一句話:“讓所有人都開心的評論員一定很爛。”他自己對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定要講真話,這是作為一個新聞評論員必須具備的素質,新聞講究事實、態度。如果評論員怕得罪人而不敢講真話,這樣做出來的新聞會有多少人關注呢?所以,正是白巖松這種不畏權勢、不徇私情、不怕威脅及敢于講真話的求實精神,讓他成為深受觀眾喜愛和備受尊敬的新聞評論員。
在新聞工作中,敢于堅持新聞真實性,敢于發出不同的聲音,敢于同不正之風作斗爭,是每一位新聞工作者,尤其是評論員必備的業務素質,也是其社會責任感的具體體現。
2.2 伸張正義,語言幽默
在人們一般印象中,新聞評論員一般都是嚴肅、認真、不會說一些詼諧幽默的詞語。可是,白巖松卻是以他詼諧幽默的語言聞名。同時,也讓某些新聞變得更加生動。
白巖松獨特的語言風格讓人們在詼諧小幽默中感受到他的態度,感受到新聞的意義。評論員該具備的另一個社會責任感就是要將伸張正義,可是伸張正義有很多種,語言幽默更易讓大家接受,并且氣氛也沒有那么沉重。所以,白巖松用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將伸張正義這個社會責任感充分體現出來。
3.1 心系天下的胸懷
白巖松在自傳中這樣說道:“一位優秀的電視新聞節目主持人,必須是一個知識分子。我覺得知識分子天生就應該是從‘小我’中能有所跳離,去關注一個時代,憂心忡忡地看到很多問題,并希望它改變”。在他看來:“好的記者都是啄木鳥,而不是喜鵲,不是天天讓人開心。記
者天生就是啄木鳥,就是通過叼出樹上的一個又一個害蟲,既給自己提供食物,也讓樹木和森林保持健康”。
通過他的自傳說明,他自己是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他這種胸懷天下的素質更能將新聞評論員的社會責任感體現出來。
3.2 集體觀念意識強烈
白巖松在上大學時不僅學習成績很棒,而且還喜歡踢足球。他在所在班級里組建了一支當時在學校里實力很強的球隊。但在一次聯賽中,出人意料的是他們竟輸給了學校里最弱的一支球隊。對白巖松而言,是比較慘痛的失敗,白巖松因為踢足球失敗而悲傷落淚,說明他內心十分熱愛集體,有強烈的自尊心。也正是由于這些因素,才能讓白巖松在今后的成長過程中一步步走向成熟。
團隊的合作非常重要,個人的能力有限,但團隊合作的力量卻是無窮大的。所以,不管評論員自身有多大的能力,都沒有團隊合作效果好。所以,評論員具有強烈的集體觀念這一社會責任感很重要。4 結論
在一般的新聞節目中都是把主持人叫做播音員,可是在《新聞1+1》之中是把白巖松稱為新聞評論員、新聞觀察員。可想而知,要想成為一名新聞評論員就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社會責任感。
第一,評論員在評述新聞時,一定要高度、深度、簡單化,既能體現出新聞的價值,也能讓更多人明白新聞的價值。在選擇評論新聞時,也要時時關注時事熱點新聞,這樣才能更好地貼近受眾。只有這樣,作為一個評論員該具備的社會責任感才能更好地體現出來。
第二,評論員在評論風格上要有自己的特色,要能改變大家對傳統評論模式的印象。如可以運用一些幽默的小段子或者一些詼諧幽默的詞語,還要勇敢說真話,不能因為怕得罪某一方而不敢表達自己的態度和立場。因此,實事求是的精神一定要具備,這樣才能體現社會責任感。
第三,評論員自身的素質一定要有心系天下的胸懷和強烈的集體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良好的社會責任感。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就連優秀的白巖松也不例外。不久前在節目中他上直播,說話語無倫次,使觀眾們聽得云里霧里,給人一種不靠譜的感覺。所以在這方面,白巖松還是需要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爭取成為更加優秀的新聞評論員,并且擔負起應擔負的社會責任。
總而言之,新聞評論員該具備的社會責任感就是以上所述的三個觀點,這些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評論員還要從更多方面努力,進一步擔負起新聞評論員的社會責任,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參考文獻:
[1]白巖松.一個人與這個時代[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
[2]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