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鳳
(作者單位:山西呂梁廣播電視臺)
電視媒體如何做好輿論監督
林小鳳
(作者單位:山西呂梁廣播電視臺)
摘 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搞好輿論監督,不僅是電視新聞工作者長期關注并力爭解決好的重要問題,也是全社會所關心的熱點問題。電視媒體作為大眾傳媒的重要手段,有責任有義務對社會上的一些不法行為進行科學、依法、客觀及全面的報道。本文結合一些實戰案例和經驗,就電視媒體如何做好輿論報道進行分析。
關鍵詞:電視媒體;輿論監督;記者綜合素質
新聞輿論監督是社會監督體系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改善民生、維護公正的重要橋梁,是媒體實現社會責任的重要途徑。有效地開展新聞輿論監督,可以增強新聞宣傳的權威性和戰斗力,有利于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有利于改進工作,有利于遏制社會丑惡現象,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改革開放。那么,電視媒體怎樣才能做好輿論監督工作呢?筆者通過以下幾方面進行簡要分析。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一點在輿論監督報道中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在輿論監督報道中不僅要求報道的事實準確無誤,同時還必須做到事情的細節和語言表達的完全準確。這樣,輿論進度報道才能真正打響,群眾反映的問題才能得到解決。2010年,山西呂梁廣播電視臺接到村民來電,反映一條公路地基大面積塌陷,車輛通行如履薄冰。電視臺記者從這條新聞線索中發現了隱藏的新聞價值,立即深入現場調查,摸清第一手情況,很快在電視中播出了題為《公路地基嚴重塌陷 過往司機憂心忡忡》的新聞。新聞播出當天,立即引起交通部門的重視,他們在對新聞單位監督工作表示感謝的同時,迅速組織技術專家進行現場勘察,并在第一時間開展浩浩蕩蕩的公路修復工程。修復工作開始后,記者一面現場記錄施工進展情況,一面聽取周邊村民的意見,不斷進行跟蹤連續報道。最終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過往司機和村民都滿意了,報道工作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這次成功的輿論監督報道,可以說是對事實的本質、細節抓得準的典范,為了做好這篇報道,記者共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跟蹤拍攝,前后共撰寫發表了7篇稿件,每次采訪記者都深入細致,掌握第一手資料,讓事實說話,不武斷下結論。事實證明,新聞報道特別是輿論監督報道,事實的準確無誤是至關重要的,反之就會出問題,就會引起不必要的糾紛,不僅不利于相關個人和單位的工作,也會給自己的工作帶來被動,在這方面是有過深刻地教訓的。2009年9月,新的學期開始,學校的收費問題是個熱門話題,為了揭露和批評那些有令不止、有章不循的不良現象,凈化教育收費市場,記者采訪撰寫了一篇題目為《亂收費何時了》的稿件。稿件發表的當天,即有學校打電話來問責,說報道失實等。原來,在報道中點到的其中一所學校,確有少數班級收了學生的學習輔導材料費,但學校發現后迅速糾正,將多收取的費用退還給了學生。而記者在采訪過程時沒有與學校溝通,只聽了一面之詞,最后出現了學校糾正在前,播出在后的被動局面。錯了,就要勇于承擔,記者通過多種渠道與學校進行溝通,并在后續的新聞報道中公開承認自身工作的失誤,最終得到了學校的諒解。經過這樣的失誤教訓總結出:采寫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報道時,必須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做好新聞素材采集工作,做好與相關單位及其上級主管部門的及時溝通。要養成一種嚴謹的工作態度,以避免工作中出現失誤。
新聞報道過程中,既要做到準確無誤,也要做到及時適時。所謂及時,就是要第一時間掌握第一手材料對那些屢禁不止的亂收費、亂攤派現象及時堅決地給予揭露、曝光;對那些不文明現象應及時地給予嚴厲的批評。所謂“適時”就是要對一些群眾的呼聲有反映,政府已準備解決或暫時沒有能力解決的問題,就不能人云亦云,要選擇適當的時間,本著幫忙不添亂,有利于穩定發展的原則進行輿論監督。要站在全市工作的大局上替政府分憂,幫助有關部門一起做好群眾工作,并選擇最佳時機、最佳方案給群眾一個說法。例如,2008年一個小區拆遷改造,由于牽扯范圍比較大,施工改造時間較長,加上施工單位不注意建筑材料的文明堆放,使工地附近環境受到影響,周邊居民反映強烈。當時,記者綜合考慮全市的整體工作和群眾意見,從改變周邊環境入手,督促建設單位加強文明施工管理,在新聞報道中嚴厲批評亂堆亂放的不文明現象,并在新聞評論中向群眾介紹市政建設的統一規劃情況,使群眾對一時不能徹底改變的環境狀況也給予了充分的理解。經過多方努力,最終使周邊環境得到了有效改觀。總之,輿論監督對一切丑惡的、不良的現象,常常會顯示出強大的威力,但稍有不慎也會給自己、給電視臺帶來很多麻煩。然而,既然黨和人民賦予新聞工作者這樣的職責,就必須認認真真把它做好。在日常生活中,既要樹立依
法保護被報道對象合法權益的觀念,也要有依法自我保護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在輿論監督中立于不敗之地。
輿論監督不僅對記者的專業知識、采訪水平、應對能力是一種考驗,更加需要記者具備過人的膽量和魄力,在面對阻撓和困境時,要有堅定的信念和“亮劍”精神。2012年,不少市民反映說,他們在乘坐出租車時經常遭遇司機態度差、不打表、隨意甩客、拼客和車內衛生差等各種問題,一段時間內這種投訴較為集中。針對這一現象,記者決定對出租車市場進行一次暗訪大調查。暗訪過程中,其中一路記者在乘坐出租車時就發現,一位出租車司機不但不穿制服,而且煙不離手,吞云吐霧,車內環境也是臟亂不堪。上車后,這位司機并未打表,而是徑直前往目的地,在到達目的地之后,原本只需元10的路費,司機竟強收取20元,并且態度相當蠻橫,聲稱“即便運營人員在,也不打表,照收20,就這行情。”在多次協商無果的情況下,司機將記者“甩”下車。而后在沒走多遠,這名司機又以飛快的速度將車擋在記者面前,并要求記者再次上車,要將記者重新拉回到打車的位置。其實,對于一條新聞來說,目前暗訪的素材已足夠說明問題,但是出于對新聞的敏感和素材的渴望,同時為了進一步更深層次發現和披露問題,記者再次坐上了這輛出租車,上車后,司機開始以飛快的速度在市區外圍奔馳,并不停撥打電話召集人員,似乎一場“惡斗”不可避免。面對未知的狀況,記者一方面采訪司機繼續收集素材,另一方面鎮定地拿出手機撥通電話向外界通知自己位置和狀態,正是由于記者的堅持,讓司機最終放棄了恐嚇和威脅的打算。暗訪結束后,記者立即撰寫了題為《出租不看表看行情 拼客甩客還蠻橫》的新聞進行播出,將司機野蠻行徑公布于眾,引起了社會強烈反響。運管部門也及時對該違規司機進行了嚴厲查處,吊銷其運營資格證,并在全市展開出租車運營市場大檢查。這樣的經歷,對于做輿論監督的記者來說,是家常便飯,而新聞播出后記者遭遇的各種威脅也是屢見不鮮。這就要求記者必須時刻牢記使命,具備堅定的信念。
作為一個地方城市媒體、傳統媒體,要發揮好輿論監督的作用,還要立足本地實際,分析本地的社會和經濟發展狀況,因地制宜地制定方法和措施。要搭建好大眾知情權的信息平臺。應充分發揮信息渠道豐富、動作反映靈敏的優勢,對社會環境信息實行及時采集,隨時發現和掌握各個方面有價值的信息,及時、客觀、真實及可靠地提供給廣大群眾,充分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
作者簡介:林小鳳(1964-),女,山西興縣人,編輯,研究方向:電視節目的編排,監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