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玫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梁啟超新聞觀探析
劉馨玫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摘 要:梁啟超的新聞觀與其政治思想緊密相聯。他提出的自治、民權等思想,對現代政治體制的影響深遠。他強調辦報為國事、通上下、通內外等,也對現代新聞人追尋新聞理想做出了指點。
關鍵詞:梁啟超;新聞觀;政治觀
梁啟超可稱為近代新聞思想之巨擘,承前人之精粹,開后世之通途,在新聞史上享有極高的聲譽。他不僅是優秀的政治家,開眼看世界,也是著名的報人。
他堅守改良之道,支持維新以變求達,對民主和自由的見解更是一代人思想啟蒙的重要來源。一篇《少年中國說》,其中“少年強,則國強”的呼吁和慨嘆成為后代引經據典的重要來源。梁啟超深知當時的中國千秋萬代的基業早已不復,命運已不再眷顧愚昧的國人和國人手中垂垂澌滅的中華根基,中國之國尚且少年國。“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守之。”中國之國有土地,有人民,人民居于土地之上卻并非自己制定法律管理土地和人民,其主為上何來自守!“有主權,有服從,人人皆主權者,人人皆服從者。”然則中國之國,有主權,權歸上;有服從,民眾服。
梁啟超廣為流傳的幾篇政治文章,諸如《變法通義》《致康有為書》等,更體現了他在自由和平等中更重視對自由的探討和見解。他認為自由和強權是相伴的,只有強權才能保證自由,“欲自由其一身,不可不先強其身,欲自由其一國,不可不先強其國。”強權構成了自由的來源,但是這自由的競爭恰恰激勵著社會弱者。“多數之弱者能善行其爭,則少數之強者自不得不讓。”同時,他認為自治的實現可以帶來自由的廣布,因為只有自治、完備的社會體系的建立健全才是真正保證自由的良方和機器。他專注于“改造國民,建設新民”,試圖通過建立具有資產階級民權思想的新興國民來實現國家的革新與富強。這也是梁啟超的思想中心大多在于人民覺醒、人民自治、人民自由的原因。同時,他也關注維新黨建設。在《致康有為書》中,他十分有條例地講述了對維新黨人的建設和發展的理念,無論是招攬人才,建設分會,還是行事辦法,黨派宣傳,事無巨細。梁啟超曾說:“欲君權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權,欲官權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權。憲法與民權,二者不可相離。”通過憲法保障民眾之權利,通過分權和制衡形成政治體制,用個人自由約束政府等。
梁啟超雖然身處資產階級改良派陣營,對“君權”并沒有完全顛覆的意思,但其強調“憲政”勝于“保皇”。他主張開明政體,卻擔憂會發生諸如“法國大革命”般的嚴重后果。
梁啟超所處的時代,是中外差距巨大的時代。亡國滅種的危機下,向西方求教尋找救國之路無可厚非。當時的知識分子受在華外報的啟示和影響,也開始著手創辦中國自己的近代報刊。報刊早已與抵御外辱奮發圖強掛上等號,是為“國事”服務的。作為政治活動家,梁啟超自身也心系“文以載道,辦報立言,以言救國”的想法,辦報對他而言,最首要的功能自然是政治理想實現的工具,是強國強民變法報國的利器。
梁啟超對報館天職的闡述,一是對于政府而為其監督者,二是對于國民而為其向導者。這都基于他對報刊基本職能——通上下、通內外的認識。通上下,則是“宣德達情”,將皇帝陛下的恩德傳達給老百姓,把老百姓的實際情況傳達給皇帝。通內外,則是“知己知彼”,既要讓國人了解外國的具體情況,也要讓外國人了解國內的國情。
梁啟超對政治概念存有設想,只不過它們是在邁向現代社會的過程中逐步成形。而基于上下內外通曉之職能之上,在監督政府,向導國民方面,不可不提的是民眾對于政治內容的開化和政治民情的知情。民眾從無政治權利一說,天生認定自己是被統治者甚至奴役者,服從乃天職,被壓迫乃天命,是不會自然萌生出反作用于政府的理念的。民眾無心對政事的了解,自然不會想起,自己還享有在社會生活中知曉萬事的權利,就更不用說對于政事的批判或支持了。梁啟超始終強調新民,意義在于此。
關于國民監督政府,則更傾向于現代政府的政務公開。公開、透明、歡迎監督是現代社會政府的義務,也是優秀政府的標桿。政府的誕生和形成來自于民眾與政府契約的構建,民眾讓渡出一部分自由之權利組成聯合政府來管理社會,構建秩序和規則。民眾理所應當地享有對政府監督之權利。而在當時社會,政府高高在上,高于民眾,作為被壓迫的普通民眾從未對自我“權利”的概念有所察覺。
梁啟超對報刊職能的看法,無不體現著他的政治理念。堅信公眾是社會變革的關鍵力量,從民眾的報刊教育出發,才會有通曉世事,知情權利,才會有民眾監督力量的鼓動,才會有民意上達的報刊通途。
參考文獻:
[1]張懷俊.從“報館有益于國事”看梁啟超的新聞觀[J].新聞知識,2007, (12).
[2]趙諍,張嘉友.從戊戌到辛亥梁啟超的民主政治思想[J].蘭臺世界,2013, (21).
[3]胡卉.試論梁啟超的新聞思想[J].魅力中國,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