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偉
(作者單位:吉林省松原市松原廣播電視臺)
對民生新聞直播報道的探析與思考
孫大偉
(作者單位:吉林省松原市松原廣播電視臺)
摘 要:在當今的電視節目體系中,直播已經成為一種主流的節目樣式和制播狀態。民生新聞運用直播的方式進行報道,直接打破了以往的采編播制作流程,進而改變了新聞報道的敘事方式,也給民生新聞采訪團隊提出挑戰。
關鍵詞:民生新聞直播;敘事方式;角色轉變
直播不只是錄播的反義詞,還意味著電視節目制作體系的全方位改變,它改變了電視新聞的傳播模式、傳播語態、敘述方式、制作流程、技術設備、思維方式、監管體系。如果我們只將直播作為一種節目呈現方式,一種播出形態來簡單化理解,就無法真正理解直播的精髓,無法使電視新聞的實踐和觀念跟上直播時代的步伐。
民生新聞直播報道是以地區為視角,以地區內百姓所關心的故事為題材,以人民生產生活為中心。在這個基礎上,考慮到新聞的時效性和重要性,力爭以老百姓身邊的小事為基礎闡述大道理、從而引申開來達到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群眾的目的。
經常可見的直播形式有兩類,即“演播室直播”及“演播室直播+現場連線”。前者指演播室的主播處于直播狀態,其他內容都是錄播。盡管節目中記者在新聞事件發生地有出境報道,并說自己在新聞事件發生“現場”,但觀眾一眼就能看清這個“現場”不是直播中的現場,而是節目錄制時的現場。后者是指演播室的主播處于直播狀態,其他內容是通過現場報道記者與被采訪者之間的對話實現的,現場演出的畫面可以讓觀眾感受到現場的真實感。
到底什么樣的直播形式是真正意義上的直播?我們可以概括為“演播室直播+多次實質性的現場連線+錄制內容”,也就是指除了演播室處于直播的狀態以外,其他內容都是在演播室與記者之間的連線中報道給觀眾的。這種真正的直播狀態有兩個要素決定:一是有現場才叫直播。現場是直播的第一生命,它具備吸引觀眾的核心力量。二是有連線才叫直播。看起來好像非常簡單的連線,卻會對電視新聞直播節目的效果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它是節目獲得“現場感”的重要環節,也是電視新聞節目直播化的關鍵步驟。正是連線報道這種形式將后方(演播室)與前方(新聞事件現場)聯系起來,使得觀眾產生了跨越空間同時共享異地信息的強烈感受。
在電視新聞直播中,主持人是整個信息傳播過程的控制中樞,無論是與記者連線還是特約評論員的評論,都是由主持人引入和結束的。主持人既是所有信息的導出者,又是觀眾的代言人,所有的信息都是由主播帶給觀眾,所有觀眾關心的問題都是由主播向記者或嘉賓提出。所以,電視新聞直播中,需要重視主播、記者、觀眾三者之間的關系。
用接受理論的觀點來看,受眾在大眾傳播的過程中實際上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主持人與記者的交流其實是以不在場的觀眾為對象的,觀眾在雙方的交流中缺席,卻又仿佛在場,主持人與記者之間的交流是實際存在的,但他們說話的真正對象是觀眾。通過這樣的方式,作為大眾傳播的電視很好地利用人際傳播的元素,但人際傳播顯然不是其目的,它最終是為了改善大眾傳播的效果。新聞直播就是要用簡單的傳播方式,向受眾傳播信息。
我們可以以鳳凰衛視對連戰大陸行進行的直播為例。鳳凰衛視的這次直播在結構上比較復雜,通過連戰參訪團的隨行記者陳淑琬、現場記者吳小莉和分演播室評論員何亮亮等不同位置,不同角色的人員設置,在空間轉換和人際交流上做足了文章。整個直播過程實際上都圍繞觀眾展開,主播向記者和評論員提問,記者和評論員回答主播問題,各種人際交流的最終指向都是“潛伏”的觀眾。
錄播時代,電視新聞的制作過程大致是這樣的:攝制組在電視臺接到了新聞線索或報道任務,趕到新聞發生地點采訪拍攝,再回到電視臺進行編輯制作,最后將做好的節目送播。這種傳統的節目制作方式存在的問題在于,記者從電視臺趕到事發地點需要較長時間,如果是一個持續時間很短的突發事件,等記者趕到事發地點時,“現場”已經不復存在,新聞報道的最佳時機已經錯失,這對于電視新聞而言是一個極大的遺憾和難題。而直播為其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方法。不過,這也對民生記者的反應能力和直播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當有新聞事件需要直播時,編輯部在其后的幾十分鐘內完成獲知消息、分析判斷、決策籌謀、分工落實的全過程。在做出直播流程之前,各級主管、編輯、記者、導播、直播、剪接、技術人員等已經進入直播狀態,主持人需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新聞事件的基本情況,這一切需要所有人的快速反應。
盡管各地方臺在民生節目題材的選擇上確實以民生內容為主,但其實質性突破和創新之處并不在于“民生題材”,而在于采用了完全不一樣的技術手段和報道方式來處理“民生新聞”。我們要正確解讀直播在民生新聞中的意義、形式及方法,不斷提升直播團隊的整體素質和能力,依靠直播手段驅動民生新聞的未來發展。
參考文獻:
[1]崔林.電視新聞直播報道現場的敘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2.
[2]朱羽君.現代電視紀實[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