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帆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近代新聞史上夫婦報人的新聞精神研究
張 帆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摘 要:中國近代新聞史上出現了諸多夫婦報人,他們夫婦雙方以報業為媒介,體現求實為本的科學精神、正義至上的人文精神和和諧為美的自由精神等新聞精神,推動中國報業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關鍵詞:中國近代;夫婦報人;新聞精神
在中國近代新聞發展歷程中,曾經出現過一批夫婦二人均為新聞工作者,并且取得較高成就的夫婦報人,主要如梁啟超、李蕙仙夫婦,汪康年、禾青夫婦,劉師培、柯震夫婦,吳虞、曾蘭夫婦,何心泠、李鐫冰夫婦,王一之、李昭實夫婦,邵飄萍、湯修慧夫婦,姚名達、黃心免夫婦,陳銘德、鄧季惺夫婦,林海音、何凡夫婦,彭子岡、徐盈夫婦,高集、高汾夫婦,李普、沈容夫婦等。他們對我國近代新聞事業的發展做出過卓越貢獻,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報人的新聞精神。
陳述事實,提示真相,是所有新聞報道的基本職責。為讀者提供真實信息,防止虛假信息,是新聞活動者的共同愿望。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所在。近代夫婦報人,從生活和工作上,相得益彰,對人們正常生存與發展和社會正常運轉中發生的真實事件,通過報紙等新聞媒體進行報道和揭露。求真、求實,真實客觀地報道新聞,不盲目地為吸引受眾眼球,主觀臆斷,擅自添加一些虛無信息或虛假信息。
近代夫婦報人,以新聞傳播為已任,肩負新聞傳播的神圣使命和職責,以求實為本。不僅在他們自己做到了這一點,他們經營或管理的新聞媒體,也踐行著這一原則。他們也是以這一職責為基礎、為前提,再去完成新聞工作者的其他職責。尊重事實,追求真實,堅守真實是新聞傳播的職業底線,是近代夫婦報人通過自身的行動證明了的使命和職責。
新聞從業者和新聞媒體,是社會公器。新聞傳播應該為社會公眾利益服務。而事實上,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本身就是一種有意圖的傳播行為,是為了某種意圖而進行的傳播。新聞傳播應以正義至上的人文精神為價值定位和追求目標。
新聞從業者和新聞媒體要發揚社會道義,維護社會公正,實現社會正義,揭露和鞭撻社會丑惡,推進社會發展和進步。這是社會公眾的期望所在,也是新聞從業人和新聞媒體存在和發展的社會道德基礎。
“對新聞職業工作者來說,新聞公正表現為新聞工作者能夠真實、客觀、快捷地報道新聞,在有必要和意愿時,能夠真誠、智慧、寬容地表達自己的新聞見解;表現為能夠從內心到外在形式平等對待新聞報道中涉及到的各方人和事;表現為從不利用報道自由權利牟取任何私利,也不通過報道自由權利和職業崗位之便宜為任何他人牟取不正當的利益。[1]”正義至上的人文精神要求重視人,尊重人的尊嚴、價值和權利。
新聞從業者和新聞媒體應為促進個體與群體、社會的和諧發展服務。要在傳播人文關懷上建立自己的優勢和效果,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公平地為每一個人服務。新聞媒體還應當有意為弱勢群體提供“說話”的機會,更多地代表弱勢群體反映生活的真實狀況。“媒體可以也應該發揚聲器給一些弱勢群體,從而讓他們的聲音能夠廣為人知。[2]”
近代夫婦報人,正是懷揣這樣一種正義至上的人文精神,以拯救社會蒼生為已任,以新聞媒體為媒介,扛起人文精神的大旗,為社會正義、社會公正而吶喊,弘揚真理和價值。
“新聞活動,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是人類認識事實世界的一種方式,是人類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一種方式,是人類之間進行精神交往的一種方式,當然也是人類之間進行合作、競爭實踐的一種手段和方式。[1]”新聞活動本身就決定了新聞信息的自由流動和分享。對于新聞從業者來說,要實現信息的自由流動和分享,首先就需要有一種追求自由的精神。
作為新聞活動基本精神的求實、求真的科學精神,是為了對事實世界的正確把握和認知,也就是獲得認知上的自由。新聞工作者向社會公眾提供真實的新聞或新聞報道,這本身也就是報道自由的前提。
自由精神還包括人們搜集、發布、傳送和收受新聞的自由。這是人們的知情權和議政權等的重要體現,是其他民主權利能否實現的基礎性權利。
當然,自由與責任是相對應而存在的。對于新聞從業者、新聞媒體來說,擁有相應的報道自由的同時,就應當肩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不負責任的自由,就是無限制的自由,就會對權力、權利的濫用。
近代夫婦報人,雙雙投身報業,以新聞媒介為拯救社會大眾的武器,他們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以公眾利益為出發點,為社會大眾而盡自我所能。他們就是追求自由精神的真實體現。
近代新聞史上的夫婦報人,相互協作,互相影響,致力于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報人的新聞精神。從早期的梁啟超與李蕙仙,到后來越來越多夫婦報人的出現,他們在新聞領域的才華得到發揮,新聞精神體現得越來越專業和明顯。
參考文獻:
[1]楊保軍.實現新聞職責應該堅守的新聞精神[J].國際新聞界,2007(6).
[2]歐文·M·費斯.言論自由的反諷[M].劉擎,殷瑩,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