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榮芳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
語言的規范當從新聞記者開始
曹榮芳
(作者單位:湖南工業大學)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與進步,新事物層出不窮,新聞媒體為了能夠在第一時間準確地對這些發展和變化進行報道,就需要持續廣泛地吸收來自社會各層面的新詞匯、外來詞匯,以促進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和豐富廣大民眾的日常語言。作為新聞媒體的采訪報道人員,新聞記者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聞的質量,影響著信息的有效傳播和廣大群眾對新聞的接受程度,語言規范又是語言表達的第一要素。
關鍵詞:新聞記者;語言規范;新聞報道
我國著名的社會語言學家陳原認為:“社會生活中的任何變化,哪怕是最微小的變化都會或多或少地在語言,主要在語匯中有所反映,因為語言是社會生活所賴以進行交際活動的最重要的交際手段。”可見,語言在信息傳播、文化交流的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語言文化工作窗口的新聞記者,特別是在使用新語言時,一旦忽視了對語言的規范,則會造成新聞語言失范行為愈演愈烈的后果。目前,我國一些新聞記者對于外來語言、網絡語言不加消化就盲目使用,甚至濫用方言、自造詞語、篡改成語,這些語言表達問題的存在都給語言規范帶來了負面影響。針對上述新聞記者語言失范的現象,本文將從不濫用網絡語言、謹慎使用方言、不用歧視性語言、規范使用專業術語等方面,研究新聞記者的語言規范。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網絡媒體迅速崛起,為網絡語言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重要途徑。一般而言,網絡語言由以下幾種類型構成:(1)數字諧音類,如“88”代表“拜拜”,“520”代表“我愛你”,“9494”代表“就是就是”;(2)符號象形詞,如“@@”代表戴眼鏡的人;(3)詼諧指代類,如“公司總裁”代表一個總在裁人的公司,“保重”代表“保持體重”;(4)英漢略縮語,如“累覺不愛”代表“太累了感覺不會再愛了”,“cu”代表“see you”等。還有一些隨著網絡語言的快速發明和流行,難以進行歸類的新形式網絡語言。如“糾結ing”指“正在糾結”或“心情不好”,“KMP”代表肯德基、麥當勞等一系列青年朋友所喜歡的洋快餐。隨著各種各樣聊天軟件的研發和廣泛普及,互聯網語言已經滲透到了人們日常生活及工作當中的方方面面,甚至一些傳統媒體也開始廣泛地使用網絡語言,進而對傳統新聞語言帶來了很大程度上的沖擊。如“PK”一詞最早也是源于網絡語言,隨著電視廣播比賽型娛樂節目的風靡,“PK”這一詞匯也越來越成為一種時尚用語,被廣泛地使用到經濟、民生、文化、體育地新聞報道中,各種報紙、電視、網絡的新聞標題幾乎每天都會出現該詞。然而這些新興的網絡詞匯雖然具有一定的新鮮度和感染力,但其在語言學的角度來講是不規范的,不能夠作為一種通用的語言在全社會廣泛使用。從運用語言的角度出發,任何一種語言的使用都有其特殊的語境和社會情境,要充分考慮到文化、社會、價值等方面的因素。作為新聞傳播從業者的新聞記者,不應該只注重對時代的意識追隨或對某一部分新聞受眾的滿足,而大肆濫用尚未得到社會廣泛認可和普遍推廣的網絡詞匯。
胡適先生曾經說過:“方言文學之所以可貴,正是因為方言最能表現人的神理。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的白話不然遠勝于古文,但終不如方言能表現說話人的神情口氣。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話里的人物是做不自然的活人,而方言土語里的人物才是自然流露的人。”一個地方的方言承載著當地的文化,顯示著一個區域的獨特之處。然而,方言終究是某一特定區域的產物,如果我們過多地使用方言,必定會對普通話的推廣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
隨著一些方言節目如湖南臺“越策越開心”、重慶衛視“生活麻辣燙”等的大量推出,甚至一些動畫片也被用方言翻譯播出,使地方方言越來越讓當地之外的人所了解和接觸。這種用方言來做節目的方式固然提高了人們收聽和觀看的興趣,在某種程度上來講也促進了信息的傳播,然而如果在新聞報道過程中過多地使用方言,則是一種不嚴肅、不規范的行為。新聞記者使用方言來播報新聞,從表面上來看容易被本地受眾接受并產生共鳴,然而從本質上來看,這種不規范的語言只是暫時滿足了受眾的新鮮感,更多的則會對新聞信息的正常傳播造成不良影響。《中國廣播電視播音員主持人自律公約》明確規定,“除特殊需要之外,一律使用普通話,不模仿地域音及其表達方式,不使用對規范語言有損害地口音、語調等”,“不濫用文言詞語”。
因為新聞記者所要報道的內容都是最近發生的事實,那么新聞信息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行各業,新聞語言也就離不開相應的術語,如法律術語、經濟術語、醫學術語等。拿法律術語來說,所謂法律術語就是在法律條文中有明確規定的法律概念或法律工作中經常用到的日常法律詞匯,新聞記者在報道法制新聞時,必須用規范的法律術語來描述法律行為。
新聞記者作為有感染力、號召力的公眾人物,其語言運用是否規范也會影響甚至直接作用到社會及公眾語言使用。因此,規范語言,記者先行。
參考文獻:
[1]端木德民.法制新聞的語言要規范[J].記者搖籃,2000,(5).
[2]楊希之.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問題[J].出版視野,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