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布頓珠
(作者單位:西藏電視臺)
西藏電視臺節目主持人形象塑造的影視社會學理論分析
貢布頓珠
(作者單位:西藏電視臺)
摘 要:形象塑造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區別社會職業、民族身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為公眾人物的電視臺節目主持人,其形象塑造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族交往的文化信號。本文將借用影視社會學的理論視角,以西藏電視臺節目主持人的外在風格、化妝服裝為切入點,闡釋形象塑造在拓展收視觀眾、提高收視率和發展文化內涵上的功能及價值。
關鍵詞:西藏電視臺;主持人;形象塑造;影視民族學
形象塑造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區別社會職業、民族身份等有一定作用。就我國民族地區而言,作為公眾人物的電視臺節目主持人,其形象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亦是民族交往的文化信號。不同省份、不同民族地區都會借用當地的不同特色塑造自身形象。而這一形象塑造的理論依據是什么,本文借用影視社會學的理論視角,對這一現象做一定的文化闡釋,并找到民族地區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形象塑造上的理論支撐。
西藏地處我國西南邊陲,其民族文化特色濃厚,因而節目主持人在塑造整體形象時會與我國內地的節目主持人有所不同。西藏電視臺作為省級電視臺,其在節目設置和主持人的形象塑造上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和代表性。以西藏電視臺主持人的形象塑造為例,其著裝服飾會根據不同節目類型,體現不同的節目背景和風格,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基礎,以藏民族特色為基點,塑造具有藏族文化特色的主持風格和服裝形象。
就新聞類節目而言,節目莊重嚴肅權威,主持人在選取服裝時多以西裝等正裝為主。如《西藏新聞聯播》《西藏故事》的主持人,其服裝多采用深色西裝等職業裝為主,整體色彩根據配飾調整進行適當選擇。如女主播搭配別致胸針,男主播搭配亮麗的領帶,從而達到整體效果的變化,發型也多選擇干練時尚型,突出新聞節目的嚴肅性和實效性[1]。其在色彩選擇上偏重當地人喜歡的深色或絲質面料為主,與內地主持人有一些不同。此外,在一些轉播類的新聞節目中,需要有有穿著藏裝的特殊設計,如西藏電視臺在轉播《西藏新聞聯播——兩會特別節目》時,主持人就選擇了特殊的藏裝設計風格,以凸顯節目在西藏播出這一特色。而在西藏電視臺,還有一部分節目需要主持人著本民族的傳統藏裝,如《西藏風情》欄目,或者在主持一些盛大節日、大型綜藝節目時,為了配合現場氛圍和舞臺效果,主持人的服裝多會選擇具有藏民族特色的藏裝,男士多選擇亮麗、端莊的白色、紫色、淺黃色的喜慶色彩,采用對襟高領,襟邊和領口均用金銀邊鑲嵌的藏袍樣式,搭配同顏色紋花的綢緞作布料,內衫均為齊腕長袖,褲子為白螢綢縫制,腳穿皮底絨幫的藏式長統鞋子,展現藏族人民熱情豪爽、大方陽光的民族性格;女士的藏袍顏色一般選擇黑、紅、綠、紫色等,袍長垂至腳面,腰間系綢料或彩色布料為腰帶,體現端莊、大方、美麗的特點。不同的欄目設置,搭配不同的著裝風格,除了體現民族特色的文化訴求之外,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影視社會學理論科學視角。
2.1 電視臺整體運轉中主持人的功能——米德的符號互動
西方社會學者米德提出著名的“鏡中我”理論,強調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人們在交往互動時,習慣性地關照自身。這也是我們常說的“藝術源于生活”。電視節目在傳播過程中,電視節目主持人是電視節目規定時、空、人、事的“非角色”表演者,是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聯系的“人物化”橋梁。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服裝造型是主持人最重要的形象造型內容,在選擇服裝搭配時,一般都會遵照當地的社交禮儀和風俗習慣,尊重觀眾的審美標準和習慣認知,尤其要尊重并遵照藏民族的風情習俗,力求做到美觀、大方、得體及統一。
西藏電視臺節目主持人在塑造自身形象時,因為新聞節目嚴肅性的要求和大眾的普遍認知,會選取較為正式的西裝。但需要考慮到當地觀眾的生活習慣,在面料選擇上突出當地特色,使當地受眾在觀看節目時可以看到本民族文化的存在,進而更好地保障節目收視率。在整個節目的主持過程中,主持人也會根據節目的節奏調整肢體副語言,無論節奏、速度、肢體,還是表情的變化都要和節目保持一致,例如,新聞節目主持人相對不需要太多肢體語言和表情,綜藝節目主持人為了保持節目的互動性、積極性、娛樂性,在肢體語言方面可以適當夸張,如果作為參與者參與到節目的整個活動中,也表現出豐富的表情和夸張的肢體語言,活躍節目氣氛,調動觀眾情緒;談話節目主持人則需要根據話題的內容,把握談話節奏和肢體語言,
如通過握手、打招呼、微笑、獻哈達以及祝酒等副語言方式拉近與談話者、觀眾之間的距離,增加主持人的親和度。
2.2 作為符號資本的文化內涵——布迪厄的資本論
實踐與利益之間通過符號相互作用。布迪厄作為西方社會學的經典大師,其實踐社會學理論被廣泛地用于解釋和指導社會現象中。“在布迪厄看來,所謂利益,指的并不是某種具體的物質利益,而是一種和‘默然’相反的態度。”影視節目作為一種實踐活動,電視節目主持人作為大眾目睹的操控者,是實踐活動的行動者之一。“實踐中的行動者和游戲中的參與者一樣,并不是心無所求漠然置之的,在一項實踐中,或許并沒有意識到有一種明確的目標或者追求,但參與本身已經暗含了這一點,并在行為中作為一種前認知的知識或者無意識發生著作用。[2]”作為一種符號資本存在的著裝,其實質也是一種文化的資本互動。
資本的互動需要在特定的場域中實現,而影視符號資本的運行場域就是電視臺。“場域是一種沖突的社會空間,社會空間中有一定的結構組成,場域有自身特有的邏輯和必然性,場域中的各種行動者都在利用自身的資源來取得各自的利益”。以西藏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配飾為例,除了常見的耳釘、胸針、絲巾、手鏈、眼鏡及領帶等配飾外,還需佩戴能夠突出藏文化特色的哈達、佛珠及具有藏族地域特色的綠松石耳環、珊瑚項鏈等。在這些主持人形象的塑造過程中,諸如一場大型晚會,主持人身披哈達,觀眾在看到這一物項時馬上就會聯想到藏族。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存在的哈達,在一定程度上起著增強認同功能的作用,且實現了文化符號的資本轉化。
打造一個金牌節目主持人,其造型塑造關鍵在于獲得大眾的認同,在一定程度上要求這些符號搭配介于職業化和生活化之間。過于職業化將失去廣大受眾的支持,過于生活化則失去了藝術價值,使觀眾出現審美疲勞。因而,節目主持人的形象塑造既不能過于追求時髦,又不能過于死板、呆板。
2.3 觀眾的理性選擇——科爾曼的理性選擇理論
人因具有理性選擇權被社會視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動物,這是人區別與社會其他因素存在的重要劃分標準。在影視選擇上,觀眾具有自己的理性選擇標準,這一提法是根據戈夫曼為代表的西方理性主義提出的理性選擇理論為依據的。這一理論認為:“個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在特定的情境中有不同的行為策略可供行動者選擇。行動者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選擇會導致不同的結果。行動者在不同的選擇結果上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以主持人的發型為例,主持人的發型在設計中強調與所主持的節目風格相吻合,并起到修飾臉型的作用。如新聞節目主持人的發型以職業、干練為主,露出額頭,體現新聞的嚴肅性和真實性;綜藝節目主持人的發型可以風格多變,甚至頭發的顏色也可以稍有變動,體現時尚、青春、甜美的風格;體育節目主持人的發型需要清爽又充滿活力。但無論哪一種發型都不能過于夸張,因為發型是最先進入觀眾視線的部分,帶來的是最直接正面的視覺沖擊效果。觀眾會根據這一基本認同判斷并選擇電視節目。如果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以娛樂主持人的形象進行塑造,會出現極大的不協調性,進而影響節目的收視效果。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相關學者開始關注中國的“族群分層與流動”研究。中國主要少數民族的文化積累和傳統文化體系具有自身特點,按照顧頡剛先生的說法,中國有西部的“藏文化集團”“(穆斯林)回文化集團”和中原地區的“漢文化集團”這三大文化集團。盡管這些文明體系與中原文明之間已有許多世紀的交流融匯與互相滲透,但是彼此之間依然存在明顯差異。
中國一些地區的“族群文化區隔”可主要歸納為語言、宗教和生活習俗。不同的語言文字是群體間最突顯最重要的文化差異,宗教傳承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生活習俗(如飲食禁忌)與宗教信仰密切相關。一個社會中存在的“族群文化區隔”必然影響社會結構中少數族群的社會地位與社會流動。這三個方面中,最直接影響族群之間交流、相互理解與建立合作關系的是語言差異。西藏電視臺主持人統一使用藏語播報節目,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喪失內地漢語言觀眾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這卻是保證當地觀眾緣的方法。
除了語言造成的文化區隔外,還需要明確電視節目主持人化妝風格不同于生活化妝或表演化妝,其關注點應是節目性質、欄目內容與主持人風格是否和諧統一。這就要求依據主持人的外在容貌特點與性格氣質,通過發型、化妝、服裝以及飾品進行協調搭配,如新聞節目主持人在整體造型方面需要以嚴謹風格為主,面部妝容多運用柔和的色彩,不宜過度夸張,服裝風格簡潔大方;文化類節目主持人,其面部化妝和整體造型,需端莊得體,符合藏民族特有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標準,并結合藏族文化特點,在色彩運用中可多采用紅綠、白黑、黃紫及赤藍等對比色,彰顯明快、開朗、豪放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色。
藏文化內涵豐富,特點鮮明,電視節目主持人應根據工作需要,把藏民族的傳統文化融合到主持節目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做好主持工作,而且在外在形象上也要注重體現特有的藏文化特色,做到整體與個性的統一,打造出更多更好的深受觀眾喜愛的文化節目,實現文化共享。
參考文獻:
[1]郭琳.淺談西藏電視臺節目主持人的形象塑造[J].新聞研究導刊,2015(5):129-130.
[2]侯俊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2版.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