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緒斗
(作者單位:濮陽日報社)
從人物訪談中透析采訪藝術
孫緒斗
(作者單位:濮陽日報社)
摘 要:新聞采訪作為一門學問、一門藝術,在新聞業務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新聞傳播活動的起點和源頭,決定著新聞寫作的質量和內容。做好采訪前的準備和掌握提問藝術,是記者采訪活動必備的專業素質。只有具備了這些專業素質,才能在采訪進行中面對形形色色的采訪對象,靈活運用提問技巧。
關鍵詞:采訪;藝術;人物訪談
新聞采訪是指為搜集新聞素材,撰寫新聞稿件而進行的一種特殊的職業性的調查研究活動。
1.1 新聞采訪是新聞傳播的前提和基礎
新聞采訪是新聞信息傳播鏈條上的第一個環節,處于新聞報道的首端。可以說,沒有記者的采訪,便沒有編輯的加工和制作,也就形不成版面和節目,新聞傳播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1.2 新聞采訪決定新聞寫作
要完成一篇新聞稿件,尤其是報紙和雜志等平面媒體的新聞作品,都必須經過采訪和寫作這兩個中心環節。理論上講,采訪作為新聞傳播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就決定了采訪的重要地位,即采訪決定寫作。也有人形象地把采訪和寫作的關系稱為“七分采三分寫”,可見新聞采訪對寫作的重要價值。
記者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新聞工作者,新聞采訪和新聞敏感一樣,應該成為記者必備的專業素質。
當今關于人物訪談類節目和記者的人物采訪實踐活動越來越多,但其中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點:第一,前期準備不足,對采訪對象不了解,使采訪難以繼續;第二,采訪中不注重談話細節,導致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流失;第三,訪談中不能靈活運用提問技巧,面對采訪對象的拒絕,表現得無所適從。
3.1 做好采訪前的準備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訪前準備是采訪中很重要的一環,被稱為靜態采訪。準備工作做得充分與否,是采訪能否成功的關鍵。做好采訪前的準備工作也是每次采訪必不可少的步驟。意大利著名女作家奧麗亞娜·法拉奇第一次訪問鄧小平前,翻看了好幾公斤的材料。她在采訪中提出的問題涉及到她對鄧小平的了解,對毛主席的了解,對林彪的了解,對中國的了解,對中蘇關系的了解以及中越關系和中東關系的了解。這正是在做了充分的準備才成就了這次成功的采訪。
3.2 把握提問藝術
做好了采訪前的準備后,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采訪時候的提問藝術。
3.2.1 營造一種和諧融洽氛圍,消除采訪對象緊張心態和抵觸情緒
新聞采訪是記者和采訪對象之間特殊的人際交往活動,是雙方知識、觀念、認知等的交流,這種交流是互動的,需要雙方的互相配合。采訪對象中有的樂于接受采訪,會積極配合,有的僅是一般的禮貌配合,有的是防范甚至抵觸記者的采訪。面對防范甚至抵觸記者的采訪對象時,記者就要消除采訪對象的緊張心態和抵觸情緒,營造和諧融洽的氛圍,以利于訪談有效進行。
選擇有利于采訪對象放松的場所,同樣可以營造良好的氛圍。《魯豫有約》中魯豫在采訪成龍時選擇了成龍在香港唯一一所未公開的住所。此外,記者的身體語言、表情語言的正確運用,對于營造和諧的氛圍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3.2.2 把握談話節奏和內容,有的放矢
我國學校擴招的第一年,湖南日報的一位記者去某所大學采訪,談到該校為擴招進行的保障工作時,接待的工作人員大談特談,但所說的都是些大政策方面的東西。偶然說起學校新建的一所澡堂,記者靈機一動抓住澡堂做文章,將談話引入澡堂,了解了澡堂有幾層,可以同時容納多少人洗澡,每天開放時間。如此,達到了采訪的目的。
新聞采訪的時效性,要求不能漫無邊際地聊下去,要在不傷害采訪對像自尊,不知不覺中打斷、轉移話題。因此,把握談話的節奏和駕馭談話內容是非常關鍵的。記者在采訪中把握好談話的節奏的前提下,拋出一兩個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可以使采訪對象情緒飽滿,輕松的話題可以讓整個采訪過程張弛有度。
3.2.3 問題要明確、簡潔、具體
采訪受時間限制,提出的問題應該是針對性強、明確、具體、簡潔的,不要大而抽象,籠統而空泛,讓人一下抓不住要點,理不清頭緒,難以駕馭。
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曾到石家莊簽名售書,活動完畢接受記者的采訪時,記者問:“你如何看待中國目前的新聞輿論監督作用?你怎么處理生活和事業的關系?”敬一丹聽后回答說:“你的問題太大了,恐怕我回答不了。”結果,好不容易獲得的提問機會就此溜走了。
當前,新聞采訪中出現了諸如記者不會采訪,不懂采訪方法和技巧,甚至提出的問題貽笑大方等實實在在的問題,其實質與記者職業道德和業務素質不無聯系。本文以新聞記者和主持人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或失敗的人物訪談為案例,意在引起新聞工作者的注意,對采訪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控制和糾正,使新聞采訪沿著健康之路發展下去。同時也豐富了新聞采訪理論中關于采訪藝術問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