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供給側改革的進行,“互聯網+”模式的發展也邁入新階段。目前互聯網對經濟的影響大部分集中在需求側方面,然而未來發展中,互聯網會在供給側改革中發揮更大作用,供給側改革產生的需求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源動力。目前我國“互聯網+”行動的開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在“互聯網+產業”的融合過程中不免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難題。本文就內蒙古“互聯網+”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解決方案。
關鍵詞:互聯網+;供給側改革;發展
習近平在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在過去我們談到互聯網對商業影響的時候,更多的是消費側,因為電子商務覆蓋地區廣,產品可以賣到更廣的地區甚至鄉村。并且通過互聯網商家可以連接消費者,足不出戶即可達成交易,如今許多企業也正在嘗試這種模式。這種互聯網對于消費側的影響,實質是一種消費供應鏈的影響。隨著供給側改革的進行,互聯網的影響將轉向生產供應鏈,“互聯網+”發展模式勢必會在供給端帶給經濟新活力、新動力。
一、“互聯網+”的理論內容
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如火如荼,早在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之前就已進行。“互聯網+”的“+”加的是傳統行業,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應用方興未艾,第三產業基本已得到全面應用。比如淘寶或京東+傳統產業或第三產業的模式,以實體銀行業為基礎的網上銀行的發展,沖擊傳統交通業的滴滴打車、快的打車軟件的應用,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融合,O2O模式在服務業中的興起等等。
“互聯網+”模式是利用互聯網技術與互聯網平臺,使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度融合,帶動傳統行業更有效率的發展,創造新價值,創造經濟發展的新活力、新動力。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要協同增效,既不能進行零和收益的競爭,也不能簡單相加,科學的發展“互聯網+”模式是再次創造增量價值,促經濟騰飛的一條正確路徑。如美國把“互聯網 +”應用于科技,使美國進入了“新硬件時代”,谷歌不再僅僅是一個提供搜索服務的公司,它還提供諸如智能手機,眼鏡和無人駕駛車等設備,日益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再如德國將“互聯網 +”應用于制造業,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為基礎,構建智能工廠、實現智能制造,將生產推進到“工業 4.0時代”。
二、內蒙古“互聯網+”發展存在的問題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于6月2日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了內蒙古自治區“互聯網+”工作的發展目標,即到2020年“互聯網+”加速推進,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廣泛應用,互聯網在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中發揮作用明顯,信息消費快速增長,互聯網經濟發展水平全面提升。并且到時建成5個自治區級互聯網經濟集中區、10個電子商務集聚區、10個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5800億元以上,互聯網服務收入達500億元。但就目前來看,本區“互聯網+”行業的發展面臨許多難題,本文總結了最普遍存在的以下幾個問題。
1.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困難,存在長距離的物流配送難題
由于內蒙古自治區幅員遼闊,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有著天然的困難,并且長距離的物流配送也是一個難以克服的難題。主要表現在農牧區物流產業發展滯后,缺乏統一規劃,各地區物流基礎設施發展不平衡。物流業基礎設施落后,設施裝備科技含量低,物流市場準入門檻低。物流從業人員文化水平不高,對科技含量高的設備使用存在困難。
2.“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不規范,P2P呈現“野蠻生長”
根據“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政府發展互聯網+普惠金融的目的是“為大眾提供豐富、安全、便捷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不同層次實體經濟的投融資需求”,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除了支付方式多樣化之外,更多的是P2P行業的興起,將之前灰色地帶的民間借貸包裝之后變成了“互聯網+”時代的網上放貸。在監管缺位和產品缺乏創新的情況下,一大批 P2P 企業蜂擁上線,喧囂過后又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這中間損失的不僅是投資者和創業者的資金,而且還會影響民眾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信心,而很多時候信心比黃金還重要。
3.假冒偽劣產品盛行,電商信譽危機
電商平臺上假冒偽劣產品盛行會出現經濟學上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相對正品,假冒產品成本低利潤高,導致正品產品因成本高利潤低而退出市場,而缺少正品產品的品牌,假冒產品也將難以生存,而整個中間過程,受害的是消費者。
三、建議措施
1.加強互聯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一方面通過加快產業集群所在區域的社會信息化建設,完善信息化基礎設施,提升交通、電力、物流等公共事業信息化水平。另外政府要加大對信息化的投入,大幅度提高產業集群“兩化”融合,并以此引導資金額度。同時要不斷加強對地方電子政務技術服務人員的培訓,提高技術人員服務能力和質量,保障全區網絡信息化建設后續服務水平。再者加快城鎮、農牧區光纖寬帶網絡建設,加快實施光纖到戶工程,進一步擴大寬帶網絡覆蓋范圍,提高寬帶網絡接入速率。加快移動通信網絡建設,不斷擴大移動通信網絡和無線寬帶接入網絡的覆蓋范圍,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
2.充分利用“互聯網+”給高效物流發展帶來的機遇
(1)促進“互聯網+”高效物流創新,加快改革步伐
本區應積極借鑒其他各省成功的高效物流改革案例,推動本區高效物流發展規模和質量。如江西省四一三一智動力實業有限公司牽頭組建智慧物流裝備聯盟,并擬籌建物流裝備研究院。再則,本區政府要科學規劃“互聯網+”高效物流規模,避免重復投資、多頭投資,但必須精準投資,提高資本利用率,節省成本。比如“園區通”物流建設,融合園區企業對物流的需求,規劃園區物流園,搭建“互聯網+”高效物流平臺,物流企業為園區企業供給服務。
(2)提升“互聯網+”高效物流平臺利用率,降低供需成本
通過“互聯網+”高效物流有效地對傳統物流進行改造、改革,提升平臺利用率,從而實現分散、分割的物流資源連接后的大規模優化配置,實現“互聯網+”高效物流全覆蓋。推動物流數據資源整合,對市場更加靈活和精準的反應,消除信息不對稱,提高市場透明度,打造、開發大數據平臺,實現全網采購、調度、監控服務,構建“互聯網+”高效物流云數據。為物流信息共享、資源配置、支付金融、物流裝備,創新開發提供系統驅動,有效地減少資源錯配及無效運行,從而做到資源高效匹配,降低物流成本。
(3)物流裝備兼并重組,實行物流裝備結構性改革
當前我區物流裝備存在產能過剩,供大于求的特點。可采取如下做法,一是動存量。利用市場和社會的力量進行并購重組,把過高比例降下來,需要社會資本,民營資本進來,通過并購重組,改變存量。二是進行增量改革,本區政府應放松更多部門,讓社會資本在新興產業,特別物流裝備產業上有更多投入,增加民營資本的投資機會,把產業結構轉移到適合市場需要的軌道上來。
3.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
互聯網金融的具體監管工作要以分業監管、按產品分類的原則進行。具體建議如下:銀監會負責監管P2P網絡貸款,將其視為類信貸業務處理;證監會負責監管余額寶等互聯網銷售的基金產品;保監會負責監管網絡保險等領域。同時銀、證、保等各個相關部門要出臺相關的地區性政策法規并正式介入監管,各個監管部門要達成共識,各個領域互聯網金融業務由已獲得國務院同意成立的互聯網金融協會以行業自律的形式管理。同時將比特幣列入“黑名單”,力保互聯網金融監管工作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彭兆東.“互聯網+金融”發展模式研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5(04).
[2]寧家駿.“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實施背景、內涵及主要內容[J].電子政務,2015(06).
[3]黃楚新,王丹.“互聯網+”意味著什么——對“互聯網+”的深層認識[J].新聞與寫作,2015(05).
[4]李二亮.互聯網金融經濟學解析——基于阿里巴巴的案例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5(02).
[5]楊林.我國物流業發展與物流標準化工作[J].中國標準導報,2013(01).
作者簡介:徐哲,內蒙古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方向:社會主義經濟理論